吴 杰(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龙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纹样之一,在现代生活中随处可见。龙纹饰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文化内涵。本文将集中对清代乾嘉时期官窑陶瓷龙纹中出现频次较多的样式进行研究和分析,结合清代乾嘉时期的宫廷艺术和宫廷装饰特点,总结其演变规律,并根据历史现实因素去探寻其形成的根本原因,从理论上对龙纹装饰的演变进行讨论,为清代龙纹的探索提供补充性的依据。
本文研究的意义首先是通过对纹饰的研究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国家的文化自信,在艺术领域更有现实性意义。其次,通过对官窑瓷器龙纹的演变特点找出两个时期龙纹的不同形态特征以及与其他图案结合的特点。这不仅是对清代乾嘉瓷器龙纹的归纳和总结,还可以为现代陶瓷艺术创作提供新的创意与灵感。
根据考古资料,山西吕梁山柿子滩的石崖上发现的“鱼尾鹿头形原龙图”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龙纹实物图形,时间约在“中石器时代—约一万年前”。它的形象带有鹿角和鱼身特征。至商周时期,具有龙纹特征的相关纹饰开始出现在青铜器和玉器等器物上。这时的龙纹躯干伸缩蜿蜒,形态有着似龙似蛇的特点。早期中国“龙”的形象有着很强的地域性特征,不同区域文化中“龙”的形象各不相同,有似猪的、似蛇的、似鱼的。直到商代中期,夔龙纹开始出现,并在青铜器上广泛使用。虽然夔龙纹在当时十分普及,与今天“龙”的形象已有多处神似,但按照严格的定义来说,“夔龙纹”的形象并不完全属于正统的“龙”,也就是说商周时期“龙”的形象并没有演化成型。中国古代文献中青铜器的装饰设计描述称一只脚、类似较长躯体的动物都可以被称为“夔”,这印证了古籍中“夔只有一只脚”的记载。但是,在设计创作当中,只有一只脚的观感往往是侧面描画导致的,脚的数量通过重叠进行抽象展示。在青铜器纹饰中凡是形体粗大的、躯体蜿蜒的动物设计形象都被看作“龙”类,亦被称为“龙纹”或“夔龙纹”。
汉代,正统的“龙”形象逐渐演变成长蛇状的“三停九似”形象风格。这一形象依据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刘慎的著作《说文解字》中的记载,其中形容“龙”的形象是:似披鳞的长蛇,可明可暗、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南宋《尔雅翼》中则记录了东汉学者王符关于龙形象的总结—龙有九似:即有兔眼、鹿角、牛嘴、驼头、蜃(蛤蜊)腹、虎掌、鹰爪、鱼鳞、蛇身,是九种动物不同元素融合的形象。
“三停九似”的真“龙”形象,正式确定应是在北宋时期,《图画见闻志》详细解释了什么是“三停”,即:“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三个部分的长度相等。这些经验也是普通大众对于“龙”形象的想象和理解。但是不同朝代因为政权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龙纹形象在一些细微之处有所差别,大体上有元清秀、明威武、清端庄的说法。“龙”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头。
元代龙头小、颈细;明代龙头相较元代而言逐渐变大并生有毛发,毛发亦随风摆动,因而显得凶暴威武。
清朝是君主集中制度的顶峰,这一时期龙作为皇权的象征,它是高高在上、双目圆睁的,形态十分威严。虽然不同朝代的龙纹在细节上有所差别,但总体形象设计已然成型。
明、清两代,陶瓷盛行以龙纹为装饰。清代龙纹发展特点总体可归纳为三个时期,早期瓷器的龙纹特点主要承袭明代,并没有形成独有的清代风格。中期瓷器的龙纹特点以康熙和乾隆时期最具代表性,此时的龙纹给人一种凶猛之感,龙须随风摆动,有张弩之姿,龙发向后飘动极具动势,龙口张开似有低吼,整体形象呈现强悍、昂扬上升之态。晚期瓷器的龙纹绘制相对粗糙,线条趋于简化,犹如晚清的时局一般,此时“老龙”的威严感几乎消失殆尽,表情呆滞无神。
由于工艺上主要采用青花、釉里红、三彩、五彩、粉彩、珐琅彩等呈现形式,清代龙的构图有了较多变化,常见的有云龙纹饰、海水龙纹饰、戏珠纹饰、正面龙纹饰、螭龙纹饰、夔龙纹饰等。
1.青花龙纹
青花龙纹的极盛时期在元代,到了清代,随着三彩、五彩、粉彩、珐琅彩等新品种的出现青花龙纹不再独领风骚,但仍然是清代陶瓷纹饰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乾隆时期的青花龙纹颜色整体蓝中闪黑,有明显的色散现象。如图1所示,乾隆青花云龙纹双耳扁瓶,其上绘制的正面五爪祥龙,源自康熙时期,龙于云中翻腾扭转,尽显威势,目光如炬,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瓷器匠人以钴青色料进行染、点、勾、描,细致描绘了龙躯、龙首、龙爪,使其灵动如生,尽显高超巧技。
图1 乾隆青花云龙纹双耳扁瓶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在嘉庆时期景德镇工匠们开始使用浙料,这一时期龙纹的颜色虽与乾隆时期相似,但是其色彩更蓝、更深,且也有晕散的现象。到了后期,随着瓷器的开支变少,青花瓷器上的龙纹颜色开始出现发黑、浅蓝、漂浮的现象,但总体特点是混蓝,色带较为漂浮刺目。如图2所示,嘉庆青花云龙纹螭耳瓶。其上绘饰的龙纹神情威严、凌厉的气势摄人心魄。但对比乾隆时期色泽偏暗,“龙”的形态也更偏向生活化。
图2 嘉庆青花云龙纹螭耳瓶 故宫博物院藏
2.五彩龙纹
乾隆时期,五彩龙纹具有非常强的质感,细节的刻画也十分到位,整体表现出层次分明、明暗清晰的特点。此时的五彩龙纹常有其他纹饰作为修饰,起到了突出主体的作用,如图3所示。
图3 清乾隆款五彩龙凤碗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嘉庆时期的龙纹对比乾隆时期,龙身尺寸有所拉长,生活化的细节增多,龙口的张开幅度变小,龙头的倾斜程度也减弱。
3.粉彩龙纹
粉彩始创于康熙时期,极盛于雍正时期。乾隆时期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了工艺上的革新。
第一,底色从以彩釉为主变成以白釉为主,质地油润;第二,器型从实用器盘、碗杯到文房器物再到大件装饰器物,种类齐全;第三,彩底出现了轧道工艺,即制作出极其精致的花纹满饰器身,再配合开光的构图形式融合成新的轧道开光的装饰风格。此风格显示出粉彩特有的富丽堂皇的装饰特点,并一直延续到晚清乃至民国时期。乾隆时期粉彩的龙纹样式与五彩样式吸取了许多西方绘画技艺的精华,使得龙纹的形象更加写实与艳丽,如图4所示。
图4 清乾隆粉彩转心瓶 上海博物馆藏
嘉庆时期的龙纹饰与乾隆时期相比,在威严和气势上稍显不足(图5),在细节刻画上也不如乾隆时期精致,尤其是配色不甚和谐,当然,这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所决定的。
图5 清嘉庆粉彩荷花龙纹碗 上海博物馆藏
1.云龙纹
云龙纹是以龙纹为主,云环绕其间,龙作飞行姿态,云中有龙,飘逸洒脱。陶瓷云龙纹传自康熙时期,与乾隆时相比,两个时期的云龙纹有很多相似的特征。比如整体身躯都呈“弓”字形;对于龙鳍的描绘每笔都勾画得十分清晰;云纹以卷云纹为主,也有火焰云纹;龙身极富动感,龙须向上扬起,龙爪勾回有力却不锐利。嘉庆时期云龙纹的主要区别在画工方面,比起乾隆时期缺少了细腻感。比如在龙鳞的刻画上稍显潦草,龙角威势不如乾隆时期,龙身的形状比较僵硬,整体风格不像上一代那样庄重有力。
2.海水龙纹
龙与海水结合,龙在风中行走,在海中徜徉。海水龙纹在乾隆时期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创新,总体上还是对康雍两代风格的继承。细节之处稍显不足,纹样整体有一种僵硬之感。到了嘉庆时期,海水龙纹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海水纹的描写上,风格不再写实,完全变成了一种辅助纹饰,丢失了与主体龙纹的互动之感。
3.戏珠龙纹
戏珠龙纹主要分为两种,即二龙戏珠和赶珠龙纹。前者以宝珠为中心,二龙呈现争抢却势均力敌的态势,后者则是宝珠在前,龙纹在后的形象。乾隆时期,戏珠纹饰的刻画十分细致,特别是首、爪、须、发、鳞等细节都不吝笔墨,着重表现,一丝不苟,令人赞叹。嘉庆时期风格上虽然承袭了上一代的风格,比如须发、背鳍如竹叶状,火焰较短。但绘制时纹理相对较粗糙,精细程度不足。
瓷器是商业、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清代本身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背景是密切相关的。乾隆时期是清朝经济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很多变化都深刻反映在瓷器上。在这一时期,官窑与民窑相互促进、相互影响,陶瓷行业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在绘画方面,陶瓷的绘制手法在吸收中国画意境的同时也借鉴了西方绘画中对光影、纹理等细节的处理技巧,在材料方面不吝工本、创新研发,使得龙纹装饰的风格和应用达到了巅峰。乾隆时期瓷器上的龙纹样非常规范而且种类繁多,手绘技法精湛、画风细致,制作量也非常大。
从乾隆中后期到嘉庆时期,国力的衰落对瓷器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器型、釉色、烧制、装饰、绘画、创造力和艺术性等方面,龙图案不再高不可攀,而是更加生活化、民俗化。
在古代社会,皇帝个人的偏好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清代的陶瓷,尤其是官窑瓷器,除了被作为实用器物,更多的是作为装饰器物,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清代陶瓷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康熙时期,社会经济逐渐复苏,景德镇陶瓷在此期间也得到快速发展,逐步建立了御窑厂,用以满足皇帝及皇室对陶瓷的需求。乾隆皇帝非常重视御窑的生产,因此对御窑瓷器的烧制进行了严格的监督。在这一时期,陶瓷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为显示皇权,御窑在陶瓷装饰中使用了大量的龙纹图案,因此当时出现了大量龙纹瓷器。御窑选用技艺精湛的工匠,在陶瓷烧制时原料更是不计成本,这些都是乾隆时期陶瓷能够得到显著发展的原因。
嘉庆时期是清代社会由盛转衰的重要阶段。在乾隆后期,由于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开始不断激化,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为了节省开支,朝廷不再派陶瓷监督员到景德镇窑厂,而是派地方官员进行协管。因此,瓷器不论是在生产规模还是在品种以及数量上,都不能和之前相提并论了。根据关于御窑厂瓷器的记载:嘉庆四年,朝廷将每年烧造官窑陶瓷的款项,由一万两银改为七千余两,不久之后又缩减至五千两。嘉庆十一年十一月,官窑又奉旨“自明年为始,九江关呈进大运瓷器,着减半烧造”,于是款项又减为二千五百两。之后到了嘉庆十五年十二月,皇帝更是下旨结束了御窑厂的制造。瓷器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当经济开始衰退时,瓷器的发展也就出现疲软的态势。嘉庆时期陶瓷多以实用器具为主,观赏瓷器越来越少,风格更加趋于生活化。
本文对清代乾嘉两朝陶瓷的龙纹装饰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乾嘉时期是清朝的政治、经济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此时,龙纹装饰的变化也从侧面体现了时代变化的特征。从龙纹的样式来看,乾隆时期的龙纹饱满、密集,布局完整、结构紧凑,呈现出华丽的风格。嘉庆时期更注重辅助纹样与主纹样的搭配,纹样的描述更偏向现实。乾嘉两代不同龙纹风格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并且也受皇帝个人偏好的影响。本文只是截取一小段历史探讨龙纹形态特征的变化,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注释
①(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第十一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89页。
②(宋)罗愿:《尔雅翼》卷三,吉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96页。
③(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中国书店出版社,2021年版第21-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