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金生,吴雪霞,许信旺,刘 洋,王文彦
(1.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安徽池州 247000;2.池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安徽池州 2470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形势下,基于我国“三农”发展面临新问题和新态势的背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旅游是借助农村独特的自然资源和蕴含民俗民风的人文景观,满足游客“食、住、游、购、娱”等需求,领略、体验乡村特有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乡村旅游具有强大的造血功能和融合功能,是促进三产融合的引擎,有利于盘活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益、繁荣农村文化,对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具有独特价值。
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宏观层面上,对乡村振兴及乡村旅游展开了大量研究,内容逐渐丰富,理论日趋完善,为乡村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有效路径。因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时间较短,如何因地制宜,结合具体区域优势和特色,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建设鲜有系统而深入的探讨。为此,基于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显著耦合关系,针对安徽省石台县运用SWOT分析法进行研究,提出建议措施,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石台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石台县面积1 413 km,辖6镇2乡,人口11万,获“国家首批生态经济示范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名县”“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长三角自驾游热门十强城市”“养生宜居县”等称号。石台县环境优美,生态优良,茶园4 666.67 hm,林地12.333万hm,森林覆盖率达84.59%;大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6 000~14 000个/cm;县内主要河流水质达到 Ⅱ 类以上标准,山涧水可以直接饮用;县域面积的70%为富硒区,誉为“中国生态硒都”;旅游资源富集,旅游景区11个,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7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2个,以“绿色自然博物院”“华东动植物基因库”的国家自然保护区牯牛降为代表的山岳风光、以“地下奇观”蓬莱仙洞为代表的溶洞地貌、以“诗之河”秋浦河为代表的生态湿地、以森林茂密仙寓山与大山富硒村为代表的古朴原始群落景观、以世外桃源白石岭为代表的田园风光独具特色;文化底蕴深厚,戏剧“活化石”目连戏、曲戏的编创地,大量文物古迹传承至今,如太平天国时期兴建的古长城、保存最为完好的史称“徽饶通衢”的古徽道等。
自2013年以来,石台县GDP总量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水平,在2020年疫情冲击下仍然保持了总产值的正向增加,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如图1所示。经济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产值波动降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将旅游业等绿色经济产业作为首位产业优先发展,降低对第二产业的依赖,在增进经济效益的同时力促环境效益的稳步增长。
图1 2013—2019年石台县经济发展状况Fig.1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hitai County during 2013-2019
石台县产茶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优异,是安徽省重点产茶县和全国名优绿茶重点产茶县。作为安徽省唯一天然富硒县,富硒茶产业是其主打的特色产业,也是石台县的农业经济支柱,创建了生态茶园、茶园清洁化加工及茶叶深加工等新型茶园产业模式,现有茶叶加工厂近300家;茶叶产量不断增长,如图2所示,2020年产量达5 890 t,产值约3亿元,建设了超10万m的“石台茶城”茶叶综合交易市场,茶农人均茶叶收入超过3 000元,其中,“石台硒茶”和“天方牌”富硒有机绿茶等产品在安徽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图2 2013—2020年石台县茶叶产量变化Fig.2 Changes in the output of tea industry in Shitai County during 2013-2020
近年来,石台县将乡村旅游业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重点,近年来旅游业产值如图3所示。石台县以“慈云洞景区”“剡溪漂流景区”“牯牛降风景区”“蓬莱仙洞风景区”“怪谭景区”“秋浦河景区”“黄崖大峡谷景区”“鱼龙洞风景区”“仙寓山风景区”等多个特色旅游景点为依托,探索构建了“政府+企业+社区”“股份合作制”“协会+企业+农户”等旅游组织与营收模式,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企业主力、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乡村旅游新格局。乡村旅游的发展,产生的经济效益显著,带动旅游业总收入不断提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多,为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图3 2013—2020年石台县旅游业产值变化Fig.3 Changes in tourism output value of Shitai County during 2013-2020
资源优势基础特色明显。石台山水秀丽、生态优良、人文厚重,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内三大天然富硒区之一,具有“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之誉。全县“高山、生态、负氧、富硒”特色明显,低山、高丘比重达到82%,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风景名胜区3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溶洞群地质公园1个。
农村产业发展质量显著提升。依托“青山、绿水、富硒、负氧”山水土气的资源优势,强化“绿色、生态、富硒、健康”定位,开发富硒土特产8大类100余个品种。农业品牌化优势初步显现,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2020年,入选首届“全国硒资源变硒产业十佳地区”,无公害产品认证数22个、绿色食品认证16个、有机食品认证12个、GAP认证1个、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个。农旅融合发展态势明显,富硒氧吧小镇、慢庄特色小镇建设有序推进,硒茶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2020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99.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48亿元。农村电商产业加快发展,建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和物流配送中心各1个,73个电商服务站点,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亿元,“石台硒品”等直播带货网销额达4 800万元。
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稳步推进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完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总体建设任务560 km,全面实现“村村通公交”,获评全省第一批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示范县。水环境与水生态保护项目稳步实施,完成秋浦河流域水环境治理以及林茶河、缘溪河等5条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
农村环境面貌日益改善。美丽乡村加快建设,自然村人居环境整治136个,建成38个省级美丽中心村,成功打造7个集镇建成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验收居皖南片区前列,被授予“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以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为抓手,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建立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
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是石台县乡村旅游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乡村旅游发展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仍面临众多突出问题。
旅游资源开发不合理。旅游景点分布范围广,旅游线路和旅游管理统一规划尚显不足,未充分按“点、线、面”结合的原则将独立且分散的旅游资源加以整合,“景点旅游”转向“全域旅游”瓶颈尚未突破,导致集聚效应不强;景点特色凝练不足,开发程度低,大多数景点游玩设施大同小异;当地居民贩卖普通速食品在景点随处可见,统筹管理的能力与水平尚显不足,未能形成系统的旅游产业链;优势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硒资源的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加工深度不够,品牌效应不强;生态资源利用水平不高,尚未形成完善的大健康产业链。
配套设施不完善。全域旅游的集聚效应尚未充分体现,高端酒店、品牌民宿等配套服务能力不足;服务设施陈旧,景点宾馆的接待能力不足,优质酒店集中在县城,但年平均入住率仅40%,旅游旺季又供不应求;乡村旅游大多数景点位置偏僻,区域大交通、旅游公路、通景道路、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出行困难,个性化、差异化、体验化旅游产品相对缺乏,公共服务水平偏低。
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形势严峻,长期居住以中年妇女、老幼儿童为主,文化整体素质较低,服务理念和经验缺乏;旅游经营商因成本因素,聘请的导游多为当地居民,对其他景区了解不充分,不善于挖掘景点的特色、亮点及人文要素,不能很好地向游客展现景点优势,使得慕名而来的旅客的游览兴致锐减。
综上,精益服务构建了基于理论、顾客和服务企业三维视角的全景理论模型(如图2),为服务研究搭建了一个新的理论研究平台⑩。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党的十九大首次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完整明确的阐述,这是我国继脱贫攻坚战后的又一重要战略,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面改革“三农”问题的战略基点,全方位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目的与方法。基于对中国农业问题的研判,指导全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和具体实施,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旅游不仅是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而且能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途径。
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需求。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基于经济发展“新常态”,长江经济带发展成为我国推动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为促进乡村旅游协调、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突出区域特色和亮点,避免同质化和重复建设,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推动乡村旅游竞争力的提升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交通短板即将补齐。G3W德上高速池州至祁门段是安徽省“五纵九横”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纵三”(济南至祁门高速公路)的一段,其建成通车将结束石台县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项目的建设促使石台县交通短板得到改善,区位优势得到提升,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得到贯彻落实,加快石台县旅游资源开发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皖南“全域旅游”的目标。
网络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通信网络覆盖广度不断延伸,进村入户,为石台县产业发展提速提供了平台,促进石台县夯实产业根基,特色产业的茁壮成长,特色农产品“飞”出山村,“飞”入城市。面向顾客,打造新零售平台,实现“宅经济”趋势下的消费体验;面向员工,打造“内部市场化”平台,实现“足不出户,全城运营”;面向社会,打造“创客平台”,激发就业创业内生动力。
乡村旅游同质化与需求差异化的矛盾。“乡村性”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是以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乡土民情和传统工艺等资源为依托,以特色农产品为载体,以满足旅客个性化需求的目标,形成游客的聚集效应。但皖南山区的资源、农产品的特色、风格相类似,在区域间的竞争中没有绝对优势;区域内各景区(点)相互模仿,“同质化”现象明显,亮点、特色不突出,难以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乡村旅游规划与发展速度的矛盾。乡村旅游规划多以景观特色为载体,以景观规划为切入点,集中于旅游功能和空间分区,因乡村旅游的季节性、经营分散性、基础设施滞后性、服务者技能缺乏等因素制约,导致规划与实际有一定的脱节。当今现实情境中,乡村旅游以超预期的速度和规模在各地强势发展,因调研力度与研判不足,导致规划作为纲领性文件,指导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的功能仍有欠缺。
乡村过度城市化与特色打造的矛盾。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在乡村建设中也盲目追求景观、设施、生活方式及文化活动城市化。新建的接待设施突显其快捷性和便捷性,古村落由城市建筑替代,与原有的乡村景观差异较大。淳朴的民俗文化受到城市文化的浸染,倾向于舞台化、娱乐化,对游客的休闲性和体验性重视程度不足。出现的过度城市化倾向,个性化的“乡村性”演变为同质化的“城市性”,导致乡村旅游的魅力日趋下降。
基于石台县乡村旅游SWOT分析,结合当前乡村旅游目标市场需求,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策略,发挥优势、弥补劣势、抓住机遇、突破挑战,着力延伸乡村旅游发展产业链,带动更多的脱贫村、脱贫群众参与乡村旅游创业就业,共享旅游发展红利,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创新乡村旅游发展理念,统筹城乡发展空间。一是强化空间用途管制,合理确定生态、农业、城镇3类空间,构建县域“一核四轴三区”发展格局,强化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开发区的管理,探索建立空间资源合理利用机制和保护措施,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短板,提高乡村旅游空间品质。二是完善城乡布局结构,促进乡村旅游、绿色农业等产业发展,因地制宜推进特色小镇建设,辐射带动小城镇发展,鼓励支持矶滩天方慢庄小镇、大演硒茶小镇等省级特色小镇发展,强化矶滩乡洪墩村等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完善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的农民生活圈建设,增强服务“三农”的核心功能。三是推进城乡统一规划,充分结合现代和传统元素,打造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升级版乡村。
优化提升乡村发展空间,着力增强乡村空间开发保护质量效益。一是高效利用生产空间,围绕“富硒农业、生态工业、休闲旅游业”富硒生态产业县定位,充分发挥各乡镇比较优势,小河镇、丁香镇、仙寓镇、大演乡等乡镇富硒资源丰富和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重点发展富硒茶、富硒米和富硒水等富硒产业;矶滩乡、仁里镇、横渡镇等区域,重点推动城郊型农业发展;七都镇、横渡镇等山地较多的乡镇,重点推动高山蔬菜、林木、药材等发展。重视景观环境塑造及旅游资源开发,充分挖掘秋浦河、金钱山、马鞍山围合区域的休闲旅游价值,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以全域旅游为契机,大力发展康养、民宿、农事体验等主题元素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二是优化布局生活空间,维持具有独特自然和人文景观价值的自然村落,严格限制新增建设用地,优化整合村庄资源,注重融入绿色、文化、创意等元素,充分满足游客在休闲、娱乐、消费等方面的需求,提升乡村旅游的舒适度和满意度。三是严格保护生态空间,以生态系统保护、生态产品生产和生态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构建低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中部生态综合产业功能区、东部文化遗产保护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牯牛降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顺应乡村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依托乡村面貌、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要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确定村庄发展方向和目标,优化环境、激活产业、增添活力、提振人气,充分发挥各乡镇比较优势,分类推进乡村旅游,避免千村一面。以旅游为主的村庄,突出皖南地域文化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依托百丈崖—蓬莱洞峡谷溶洞旅游景区、牯牛降国家森林生态旅游景区、仙寓山—古徽道富硒养生旅游景区,重点提升旅游服务功能;以休闲服务为主的村庄,完善服务配套设施,充分挖掘特色资源优势,推动产品供给品质化、特色化,增强村庄吸引力和聚集力,引导促进城镇居民到乡村休闲消费。
聚焦乡村特色,按照“一村一品”发展思路,深入挖掘历史建筑、民俗文化、特色景点等资源,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步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快慢庄小镇建设,按照三产融合、产城协调、绿色生态的原则,加大对秋浦河流域自然村落、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整合,发展生态农业、传统营养功能食品加工业、传统手工制造业和民俗文化产业、旅居康养业、文旅服务业等产业,培育以慢生活旅居、休闲体验、健康养生为特色的产业生态,打造特色康养小镇。提升大演硒茶小镇建设,按照“产、城、人、文”四位一体发展思路,以硒茶产业为主导,整合目连戏、古祠堂、古油坊、古民居、古徽道和古樟树群等特色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创意水平,打造集特色农业、乡村旅游、运动休闲于一体的特色小镇。
以古村落、毗邻重点景区和县城的村庄为重点,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精品特色民宿发展有机结合,借鉴浙江德清民宿发展模式,以“精品”为理念,建设花果茶香、生态野趣、原味山乡等多种主题的特色乡村民宿系列。积极推进农家乐改造示范提升,加大农家乐改造提升的政策支持力度,提升民宿设计水平和服务能力,赋予每户农家乐不同的主题,打造不同风格的农家乐。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的需求,“筑巢引凤”与就地孵化相结合,大力培养造就乡土人才,促进各类人才“上山下乡”投身乡村旅游,夯实乡村旅游发展的人才基础。首先对现有的旅游人才进行分类评价,分析不足,按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要求,实施教育培训全覆盖,增强旅游人才服务意识,提升其管理及规划等业务水平,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二是选派乡村旅游相关管理部门人员走出去,加强乡村旅游市场调研,了解人才需求,积极引进旅游专业人才,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更加雄厚的人才倚靠。三是加强乡村本土文化调研,收集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建立大师工作室,采用“师带徒”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构建多层次的文化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强化基层文化队伍素质提升,有计划地培养一批“草根文化队伍”,培育群众文化社团,引导和扶持民营剧团健康发展,形成“人人皆演员,处处有舞台”的文化氛围,不断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活力。
以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为出发点,妥善处理保护、利用和发展的关系,注重保持村庄赖以生存发展的整体空间形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建筑,注重传承民风民俗和生产生活方式。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的要求,以历史文化保护或旅游服务接待为导向,推动大山村、河西村、新中村、兰关村、奇峰村等特色村发展,支持按照自身需求设置相关服务配套设施。对于重点保护的传统村落,如高路亭村、琏溪村、严家村、南源村、占坡村、新火村(泮巷村),加大传统风貌和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力度,延续和促进传统文化发展。鼓励支持留存情况较好的高路亭村、严家村积极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对于古村落,如大山村、珂田村、黄河村、莲花村、七井村、华侨村、红桃村、沟汀村、山溪村、新农村、鸿凌村、兰关村、奇峰村等,通过原生态式保护、旅游开发式保护、特色产业式保护和景观设计式保护,推动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充分发挥历史建筑、古树木等的价值。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农村经济发展形式,为“三农”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血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产业之一。基于对安徽省石台县内外部环境的分析与研究,采用SOWT分析法,全面剖析其乡村旅游发展自身的优势及劣势、面临的机遇及挑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做好统筹规划,突出区域特色,完善功能区布局结构,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与茶产业融合,同时提高服务水平,走绿色化发展道路,是石台县乡村旅游发展及提质增效升级的有效途径。
当前,在探求乡村旅游发展及其与乡村振兴的关联性研究中,定性分析成果较多,尚未通过定量研究方法,构建出更加成熟和科学的模型指导乡村旅游发展,并探索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联性。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会有更多的研究者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开展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构建全面、系统的乡村旅游发展框架和理论体系,促进乡村旅游科学、合理、创新、可持续发展,实现产业高效发展、农村美丽繁荣、农民安居乐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