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川,徐洪志,黄 涌,唐玉琴
(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重庆 404155)
油菜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超666万hm。长江上游的陕西、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等西南五省(市)的冬油菜生产区是我国主要的优势油菜产区。该区域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平坝、河谷、平原等并存,农业生产条件和气候条件复杂多样。常见的灾害性天气有干旱、湿害、冻害、倒春寒、干热风、高温逼熟等。该区域主要的栽培方式是育苗移栽和直播,其中育苗移栽因为用工量较大,因此密度较低,一般为9.0万~15.0万株/hm,直播种植的密度范围大多为22.5万~37.5万株/hm。渝华1号是由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选育而成的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2019年完成品种登记,登记编号为GPD油菜(2019)500119,登记区域为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的冬油菜区。为了明确渝华1号在该区域的适宜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笔者结合当地栽培习惯设计了该次试验,探讨密度及栽培方式对渝华1号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为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供试品种渝华1号由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提供。该品种2014—2016年度连续2年参加长江上游冬油菜品种区域试验,2年区试平均单产28 939.5 kg/hm,比对照增产9.8%,达极显著水平。全生育期平均204.0 d,比对照早熟0.2 d。株高201.77 cm,分枝部位95.83 cm,有效分枝数6.25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91.35个,每果粒数19.74粒,千粒重3.65 g,不育株率0.23%。菌核病田间发病率15.33%,病情指数9.16。病毒病发病率1.59%,病情指数0.63。抗倒性较强。芥酸含量0%,硫苷含量18.98 μmol/g(饼),含油量42.14%。
试验在重庆市万州区甘宁镇进行,试验地海拔328 m,位于东经108.14°、北纬30.40°,前作水稻,砂质壤土,排水良好。土壤有效氮95.25 mg/kg,有效钾90.54 mg/kg,有效磷20.82 mg/kg。
试验设移栽和直播2种栽培方式,每种栽培方式设计3个密度,共6个处理:处理①,移栽9.0万株/hm,行距0.33 m,穴距0.33 m,每穴栽1株;处理②,移栽12.0万株/hm,行距0.50 m,穴距0.33 m,每穴栽2株;处理③,移栽15.0 万株/hm,行距0.40 m,穴距0.33 m,每穴栽2株;处理④,直播22.5 万株/hm,行距0.40 m,穴距0.33 m,每穴留苗3株;处理⑤,直播30.0 万株/hm,行距0.40 m,穴距0.33 m,每穴留苗4株;处理⑥,直播37.5 万株/hm,行距0.40 m,穴距0.33 m,每穴留苗5株。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0 m,3次重复。
前作水稻收获时留茬高度不超过10 cm,水稻收获后于2017年9月30日开排水沟,沟宽0.4 m,厢宽4.0 m,开沟土壤平铺于厢面。2017年10月8日播种,按照试验设计进行直播或育苗。播种30 d后,按试验设计间苗定苗或移栽。总施肥量为油饼750 kg/hm、复合肥375 kg/hm(总养分含量45%,N-P-K=15-15-15)、硼肥1 500 g/hm(HBO≥99.6%)。移栽处理的肥料按照苗床20%、本田80%均作为底肥一次性施用;直播处理的肥料作为底肥一次性施用。收割前每个试验小区内取样10株考种,收获小区实产折算单产并考察千粒重。
由表1可知,供试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籽粒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说明种植密度对油菜的籽粒产量有显著的影响。同时,渝华1号的籽粒产量在移栽条件下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在直播条件下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该试验中处理⑤(直播30.0 万株/hm)的油菜籽粒产量最高,达2 997.0 kg/hm。由表2可知,该试验中所有直播处理的油菜籽粒产量均值为2 935.5 kg/hm,高于移栽处理的平均产量(1 830.0 kg/hm),且方差分析差异极显著,说明相对于育苗移栽而言,直播种植更能发挥参试品种渝华1号的产量潜力。
由表1~2可知,供试品种在移栽条件下,单株荚果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直播条件下,单株荚果数也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说明种植密度对渝华1号的单株荚果数有显著影响,并且在同一种植方式下渝华1号的单株荚果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该试验中移栽处理的平均单株荚果数为308.9个,高于直播处理的平均单株荚果数(279.1个),但两者间差异不显著,说明不同栽培方式对渝华1号单株荚果数的影响不显著。
表1 各试验处理的主要农艺性状及差异显著性
表2 不同种植方式对渝华1号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由表1~2可知,供试品种渝华1号在移栽和直播条件下的每果粒数均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差异不显著。说明种植密度对供试品种的每果粒数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因栽培方式或密度变化范围而有所差异。直播处理的平均每果粒数15.1个,高于移栽处理的平均每果粒数(12.9个),但两者间差异不显著,说明该试验中种植方式对油菜的每果粒数影响不显著。
由表1~2可知,供试品种的千粒重在移栽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在直播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升高,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种植密度对供试品种的千粒重无显著影响。育苗移栽的平均千粒重为3.70 g,直播处理的平均千粒重为3.62 g,两者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栽培方式对该试验中供试品种的千粒重无显著影响。
该研究表明,供试品种在移栽条件下,籽粒产量和每果粒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单株荚果数和千粒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直播条件下,籽粒产量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先升高后降低,单株荚果数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每果粒数和千粒重随密度增加而增加。供试品种直播处理的籽粒产量明显比移栽处理高,并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这主要得益于所有直播处理的种植密度、每果粒数均比移栽处理的每果粒数高。因此在生产实践中采用直播种植,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可以优化群体产量结构,发挥油菜的群体产量潜力,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水平。这与易红等的研究结果类似。
而汤军等认为,直播油菜的单株果数、每果粒数、千粒重及籽粒产量均比移栽油菜低。冯云艳等的研究表明,早期播栽处理的油菜产量直播高于移栽,晚期播栽的处理移栽高于直播。赵运成等认为常规移栽与密植直播产量差异不显著。唐世义等研究了稻田免耕直播与育苗移栽的植株性状和产量表现,结果表明虽然免耕直播的产量比育苗移栽低,但群体和个体表现都更有利于机械收获,产量也能达到较高水平。李汉一等认为,不同株型的油菜品种其适宜高产密度有所不同,小株型品种高产密度较高,大株型品种高产密度较低;株型紧凑型品种的适宜密度水平比中间型品种高;直播油菜高产密度高,移栽油菜高产密度低。前述研究与笔者的试验结果有所不同,可能是由于供试品种、试验地点以及试验处理差异的原因,同时这些研究的直播处理均比对应的移栽处理播期更晚,而该研究的移栽处理和直播处理在同一天播种。
该试验中,移栽处理仅设计了较低的密度处理(9.0万~15.0 万株/hm),直播处理仅设计了较高的密度处理(22.5万~37.5万株/hm),主要是因为在生产实践中高密度移栽所需的用工量和低密度直播间苗定苗的用工量过大,实践意义较低。至于更大密度范围的移栽和直播处理对于供试油菜品种产量及主要性状的影响规律,以及相应密度下直播与移栽处理的差异,还有待进一步的试验研究。该研究表明,渝华1号适宜的种植方式为直播,适宜的种植密度为30.0 万株/h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