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机车

2022-10-13 11:47:44□鹤
民主 2022年8期
关键词:团拜会机车

□鹤 蜚

内容简介

《大机车》是一部机车工业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记述了中国机车工业的代表——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前身为大连机车车辆厂)成长、壮大、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发展不懈奋斗的历程。

作者简介

鹤蜚,本名孙学丽,民进大连市委会副主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大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大连市政协委员。出版长篇小说《他时光》、中短篇小说集《土豆在飞翔》、散文集《光影绚烂的深处》《爱上巴西利亚》《融入生命的味道》等多部。作品获第四届《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辽宁省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

《大机车》从最初的采访到最后的写作完成,经历了两年多时间。两年多的时间里,我马不停蹄在采访、写作。当书稿完成的那一刻,我产生的不是如释重负的感觉,恰恰相反,我有了更多的忐忑和遗憾,为那些不能加入的文字,为那些未写进书里的同样感人和鲜活的人和事。受篇幅限制,我只能选取采访中的一部分去写作,还有许多我采访过的让我感动的人和事没有写进来。但我要说:我的内心对你们永远充满敬意。

记得有一天,我接到一位老领导的电话,他对我说:“20世纪80年代,我们有《乔厂长上任记》《赤橙黄绿青蓝紫》,有《高山下的花环》等打动人心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反映当时火热的生活和民族的精神的。你作为一个作家,应当多关注我们的时代,关注当下的生活,关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要写出时代的声音,记录时代的变迁,写出传递正能量的优秀作品。”

这之前,在一次画展上,我认识了大机车的杜刚、姜宏夫妇,又通过他俩认识了幽默的林治水等许多大机车人,他们颠覆了以往我脑海中固有的工人封闭和沉闷的印象。他们豁达、开朗、阳光、幽默、聪明、机智,又不乏质朴淳厚。他们在和我聊天时,每每会把“我们大机车”挂在嘴上。而提到大机车时,我能感到,他们都是发自内心地热爱和自豪。他们热情地邀请我说:“你到我们工厂看看吧,看看大机车是什么样的,写写我们大机车人。”

2013年初,作为新当选的政协委员,我参加了大连市第十二届政协会议,在政协委员的名单中,我看到了郭福林、张忠等几位大机车人的名字。我找到郭福林副总工程师,当我把要写大机车的想法告诉他时,他非常高兴,并对着我这个初次见面的陌生人讲起了大机车,一口气讲了两个多小时,差点儿过了午饭时间。他语速极快,从大机车的过去到现在,从大机车的产品到大机车人,滔滔不绝,如数家珍,那种动情的样子,深深地感染了我。大机车人对自己工厂的那份爱,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在我看来,那份爱已经刻在了大机车人的骨子里,融入了他们的生命中。

2013年1月23日,我第一次走进大机车,见到了毕毅副书记,他非常支持我的创作。2月6日,应毕毅副书记的邀请,我参加了大机车一年一度的新春团拜会,那算是我深入大机车采访的第一堂课。这第一堂课,就让我非常感慨。我曾经在政府部门工作过十几年,参加过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总结会、团拜会,大机车的团拜会是我见过最简洁、最干脆利落的会。团拜会上,没有主席台上一排排“老中青齐全”正襟危坐的严肃面孔,没有一项项繁杂周到的仪式,没有惯常冗长的让人昏昏欲睡的报告,董事长闵兴极其简短的致辞后,团拜会的文艺演出就开始了。所有节目都是大机车工人自编、自导、自演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排练的,我至今还保留着那份团拜会的节目单,全场12个节目环环相扣,个个精彩,演出质量极高。

团拜会不久后,我参加了大机车春节前的走访。我跟着大机车工会的同志一起到了退休工人李宝德师傅家中,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大机车工人的家庭。让我惊讶的是,这个多年独自居住的70多岁的老人衣着干净整洁,家里收拾得整齐明亮,一尘不染。老式的柜子保护得完好如新,擦拭得锃明瓦亮;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的老沙发,靠背虽然很旧,沙发布却洗得雪白;瓦斯台收拾得干净整洁。他曾经是一名吊车司机,工会的同志告诉我说,他开的吊车里里外外从来都是收拾得干干净净。李师傅精神矍铄,不停地打听工厂里的情况,言语中充满了对大机车的想念和热爱。

就这样,我开始了在大机车的采访。不知不觉,一个个大机车人向我走来,我也带着热情和期待,走进了大机车沸腾的厂区,开始了在大机车的采访和写作。

大机车已经走过了一百一十六年的历程。要写大机车,不仅要对大机车纷繁复杂的历史进行梳理,对那些尘封久远的往事进行甄选,更要了解中国机车的历史和大连城市的历史,了解那些曾经为中国机车工业发展而不懈奋斗的人。我知道,这将是一项费心费力费时甚至是有些庞大的工程,仅仅有热情、有才华、有想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恒久的耐心、恒心、细心,更要有像大机车人一样对工厂的热爱、对工人的热爱、对中国机车的热爱、对中国民族工业崛起的自豪、对产业工人的“中国梦”的理解和对中国机车工业未来的美好畅想。

这是我给自己设置的一场大考,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没有任何命题作文的担忧,一切都是我自己的选择,这一切源于大机车的独特魅力和品质,源于大机车人对企业、对事业、对人生的热爱之情。

我住在城市的最东部,大机车在城市的西部,从城市的东部到西部开车大约要四十分钟。平时,我是个有些懒散的人,喜欢早睡晚起,但在采访大机车的日子里,我总是早早起床,9点之前一定要赶到大机车。我告诫自己不能迟到,因为几乎每一个提前约好的采访对象工作都非常繁忙,他们对工作的严谨态度影响了我,使我不敢有半点儿懈怠。我严格要求自己,每周至少要采访两到三次,不论多忙,都不能放弃采访。一段时间里,我以各种理由拒绝娱乐和聚会,为的是调整心态,静下心来,让自己的心里只装着大机车,只想着大机车。我开始潜心阅读关于机车工业方面的历史和技术书籍,查阅有关资料。而每一次的采访都是一个漫长的,有时甚至是枯燥的过程。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也在深入地思考这部作品,逐渐有了写作构想,有了内心里所要表达的内核。

写作的过程,不仅是我认识大机车的过程,也是自己内心升华的过程,大机车人独有的精神内涵不时地影响着我。正是大机车人自强不息、积极向上和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激励着我,使我完成了这样一部长篇作品,也使我能在这样一个盛夏最美的日子里,品尝收获的喜悦。

在两年多的采访和写作过程中,我与好多大机车人成了朋友,远远地看见都会一下子叫出对方的名字。大机车人的宽厚、热情、实在、坦诚给了我写作的动力,让我感动——

我无法忘记,闵兴董事长在百忙之中专门找时间和我交流,对我这个几近陌生的人像对待朋友一般坦诚,向我讲述他对大机车无法割舍的情感和热爱,讲述他从读书到工作等个人的成长经历,讲述做企业的艰难和困惑、欢乐和欣慰,向我描绘大机车未来的宏伟前景。他强调让我多宣传大机车,多宣传大机车的产品,那份真诚与豁达,让我感动。

我无法忘记党委书记连家余,他诚恳地跟我说不要写他,要多写写老一代机车人,多写写工作在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多写写那些为机车工业发展而奋斗的人,他们是大机车的脊梁。

我无法忘记,第一次见到党委副书记毕毅时,他就给予我强大支持,主动向我推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采访人物和事件,送给我许多大机车的书籍和相关资料,还安排宣传部的同志全力配合我。随着采访的深入,为了让我更好地了解大机车的情况,毕毅副书记还特别邀请有关同志与我一起座谈,给我提出许多中肯的建议,为我鼓劲加油。

他们的诚恳让我感动,他们在我的心中与在大机车干部职工心中的分量一样重。一个企业要生存和发展,首先要有好的领导班子、好的带头人,这样才能带出一支好的队伍,企业才能生产出好的产品,才能占领市场,才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大机车人之所以能在同行业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除了广大职工自强不息、奋勇拼搏,还在于拥有一支好的干部队伍。

大机车领导团队处处以身作则,他们热衷的不是房子、票子、车子、位子等等,而是处处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处处为企业的发展凝心聚力。20世纪80年代,市里实行由各企业自行建房解决职工住房困难问题的政策。当时大机车最好的楼房不是给干部的,而是给高级技术人员、劳动模范、优秀职工的。大机车有专门的“高知楼”,却没有“厂长楼”“书记楼”。大机车的领导和普通干部、职工住在一个楼,许多厂领导还没有劳动模范和工人的住房面积大。

我无法忘记,从我走进大机车采访的那天起到我完成写作的整个过程中,几乎每一次采访,宣传部王永部长都从头到尾陪着我,从一个车间到另一个车间,从一个人物到另一个人物,一天又一天,经常过了吃午饭的时间;一次次地电话联络采访对象,落实采访地点和时间,帮我查找各种资料,联系有关事宜,不厌其烦,不辞辛苦,对我的采访鼎力支持。

我无法忘记,有一段时间我连续多天到大机车档案资料室查资料,那些天还没有供暖,资料室格外寒冷,资料室里的朱序红每天早早地就给我热上电热宝,早早地给我打来开水,给我冲上热咖啡,还把我匆忙复印的资料一个个标上详细的目录和时间。做这些时她从来都是默不作声,当我向她表示感谢时,她却说:“我应当感谢你才对,从建厂到现在,还没有一个作家对我们大机车的历史从头到尾地进行梳理,还没有一本完整地描写我们大机车的作品,你做的这个事太好了,也很有意义,我们应当谢谢你!”她的质朴和真诚,还有她对大机车的热爱,都让我非常感动。

也是在查资料的那段时间,我中午经常到质保部的张忠部长那里蹭饭吃,第一次分了他的一盒盒饭,第二天起,他主动给我订饭。那些天的午饭,总让我感觉格外香甜和温暖。

还有大机车党委宣传部的陆世光老师,对我的作品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还有年轻的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邢毅,正是他的许多报道,让我及时地了解到写作期间大机车的动态。还有老干部部的邢海,他一次次地协助我完成对部分老同志的采访,同时他对大机车历史和工厂发展情况的熟悉程度,对大机车的热爱,也让我肃然起敬。还有谷春江、吴本立、苏永安、项文路、张伟、唐关达、卞兆庆、尹宝雨、娄松然、许京生、王玉萍、于婷婷、宋方忠、王江、张志昆、程绍麟、高震天、郝凤荣、高翔、牟鑫、曲剑锋、柳战宇、马明惠、王建军、王旭东、陈中福、裴化永、王宠生、宋彦忠、陈晶、王江、安卓、纪文华等大机车人,以及许多没有留下姓名的人,有些人我采访过多次,有些人是采用集体座谈式采访的,他们对我给予了全力支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既向我敞开心扉,又给予我太多关照。

还有许多许多让我感动的人和事……

随着采访和写作的深入,随着对大机车历史的逐渐了解,我对大机车有了更多的敬意,我和许多大机车人成了好朋友,彼此牵挂,相互理解。我在关注他们的时候,他们也在关注着我。在《大机车》写作过程中,我的长篇小说《他时光》获得《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我收到了许多大机车人的祝贺短信。节假日里,还经常会收到大机车人暖心的问候。我常常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当成了大机车人,感觉自己时刻与大机车人心心相连,同呼吸,共悲欢。我格外地关注、关心大机车里发生的一切,电视新闻或者报纸杂志里有关大机车的新闻,都会吸引我的目光。无论在哪里,只要看到电视里有关大机车的新闻,我就会情不自禁地说:“快看啊,有我们机车厂的新闻。”在与大机车人的交往中,我爱上了大机车人的纯朴和善良;在重读大机车历史的时候,我喜欢上了大机车的前世今生;在与大机车人面对面时,我懂得他们的喜怒哀乐;在与大机车人一起重温往事时,我感觉自己曾经与他们一起工作过,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大机车人。

感谢可亲、可爱、可敬的大机车人,感谢两年多来关心我、支持我的兄弟姐妹们,你们的精神气质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我,每当我想到你们那种期待和信任的目光,想到你们对我的真心关爱,眼前就会浮现出你们朴实的笑脸,我就感觉有了新的力量,感觉信心倍增。

《大机车》书稿完成后,经过长时间的编辑出版过程,这期间大机车又发生了许多故事,而我又无法将这些故事及时地补充进书中,这成为我永远的遗憾。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写出了令人满意的《大机车》,我只希望通过这样一本书,能让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大机车,让更多的人关心中国机车的发展,让更多的人关注中国民族工业,让更多的人关注中国产业工人大军。毕竟,民族工业才是国家的支撑、希望和脊梁。

我还要感谢辽宁省作家协会,感谢负责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的专家评委对我的信任,把《大机车》列为辽宁省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给了我掘进的底气和力量。

经常,我看到远处飞驰而过的火车时,就会不由得想到大机车和大机车人,我会对着火车由衷地充满敬意地行注目礼。要知道,在中国,无论是冰天雪地的北疆,还是四季如春的南国,无论是风沙弥漫的戈壁,还是广阔无垠的草原,哪里有铁路,哪里就有大连机车的雄姿。

如今的大连已经昂首挺进地铁时代,那穿行于时光隧道里的地铁车辆,正是出自我们勤劳智慧的大机车人之手。城市最美丽最动人的风景,无疑是大机车生产的快轨车,当漂亮大气的快轨车疾驶过城市,我的心里会由衷地升腾起骄傲与自豪,为大机车,也为我们这个城市。

《大机车》终于写完了,虽然很累,但我又不舍得放下手中的笔,因为我发现,我有很多东西没有写进来,那些纯朴的笑容,那些期待的目光,还有那些鲜活的往事……我将在未来的写作中,对大机车和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振兴投入更多的笔墨。

当年,著名女作家安娥在大机车体验生活,她肯定不会想到,六十多年后的今天,也有一个和她一样对大机车充满好奇的女作家来到这里。她一定更想不到,六十多年后,她当年笔下曾经描写过的大机车,发生了怎样惊天动地的变化,成就了怎样的辉煌和荣耀。

也许再过六十年,还会有一位女作家走进大机车。我想,那时的她一定也会羡慕我,因为在大机车走向辉煌的进程中,我来过,亲历过,记录过,并真诚地热爱过。

走过一百一十六年历程的大机车正肩负着“接轨世界,牵引未来”的历史使命,正朝着成为跨地区、跨行业一流集团化企业的目标奋勇前行。

我知道,未来的大机车会更加辉煌。

祝福你,中国机车!

祝福你,永远的大机车!

猜你喜欢
团拜会机车
大连机车
重载机车牵引计算仿真系统开发及其应用
习近平“拜年话”里的家国深情
基于CTC3.0系统机车摘挂功能的实现
一种机车联接箱工艺开发
不忘初心 融汇逐梦——绿康医养集团十周年庆典暨2017新春团拜会实录
福利中国(2017年1期)2017-02-06 01:23:25
单轨吊机车在煤矿综采安(撤)工作面中的应用
机车“神医”育人忙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5
黑松林新春团拜会:话危机 提信心 图发展
粘接(2014年2期)2014-04-29 00:44:03
集众智 纳良策 开拓创新谋发展——重庆富侨公司举行2014年新春专家团拜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