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素兰
梁晓声为少年儿童写作的《我那些成长的烦恼》,被认为是少年版的《人世间》。
看到“成长的烦恼”这几个字,你是否会想起那部著名的美国室内剧《成长的烦恼》?还有今天的许多校园轻喜剧?但梁晓声写的烦恼,与今天孩子们的烦恼相比,不是小烦恼,而是真正的苦难——贫穷的生活,精神失常的哥哥,小小年纪挑起一家子的生计、东北冬天滴水成冰的极寒……然而,这部作品用了更多的篇幅写温暖——邻里之间的,母亲和老师给予的,同学之间的,甚至是陌生人的。作品重点表达了面对众多苦难时一个孩子的倔强生长,通过生活的磨砺,“我”主动肩负起了家庭的责任,认识了人生与社会的种种错综复杂,却对这个世界依然充满希望与信任。
合上书的时候,我想起《我亲爱的甜橙树》开头的那一行字——故事讲的是,有一天,小男孩发现了痛苦……
而这部作品讲的是,小男孩仿佛落生人间,就面临着一个又一个苦难,一道又一道难题,一次又一次灾祸。他不需要去发现痛苦,痛苦已然在他成长之路上的每一个拐角等着他。他成长的过程就是越过一道道坎,度过一段段苦难时光。他也不需要去发现生活的苦难,这些苦难实实在在存在着,构成了他的生存环境。有学者说,儿童文学中的苦难叙事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儿童指向世界——儿童自身的成长生命与世界之间构成冲突,就像《我亲爱的甜橙树》中的泽泽,因为他是一个“特别”的孩子,因而他的成长与世界之间仿佛一场战争。但梁晓声书写的这个儿童“我”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是世界指向儿童——家境的贫穷,局促的生活环境,让他在物质上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特殊时代环境中对儿童成长中正常行为(偷改宣传画)的过度解读、父亲的长年在外投身“大三线”建设、寄托全家希望的哥哥突然精神失常、为照顾哥哥我成为全校旷课最多的学生……这一切的苦难,不是他与世界的矛盾,而是外部世界强加给他的压力。然而,面对苦难的磨砺,他变得温柔,宽容,勇敢,担当。他自觉地将家里的责任扛在自己的肩上。这些苦难于他而言,似乎是对一块璞玉的打磨,使他变成了内心温润、品质高贵的一个人,作品从而自然完成了“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的成长主题。
梁晓声用平实而节制的语言与回顾式的叙事方式讲述这个充满苦难的故事。他不煽情,不渲染,不夸张,也不放任自己的情感。叙述的语调平缓,犹如人生的溪流已入深潭,深潭下面是那些难以忘怀的童年旧事,但深潭上面已然波澜不惊。作者虽然把我们带回那个时代,和主人公一起经历种种生活的磨难,却绝不展示苦难,不以苦难为书写目的,而是通过苦难发现人世间的美与好。所以,作品为我们展开了成长环境的逼仄与困苦,更写了邻里之间的相互扶助,写了老师对“我”的爱护、宽容,写了当年素不相识的林予老师对他们母子三人的理解,写了走最长的路去看望的那个乡村医生,人家主治颠痫,而“我”的母亲误以为他会治精神病,但老医生不仅给了药,还嘱咐护士不要收钱。
梁晓声的回顾式书写,从幼年一直持续到了成年。这就为读者提供了阅读体验的多重视角:读者可以看到今天的他和伙伴,因为作者在回忆过往的时候,写出来的每一个人,不管落笔多少,都是生动的,有血有肉的,读者自然会关心他们的命运。限于篇幅,也限于作品的体裁与读者对象,不允许作者写出他们的一生,但那些人成为了读者关心的人。这种自然的一笔带过,或者时空穿越式的叙述,增加了作品的张力,也满足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著名导演陈映蓉在评价《我亲爱的甜橙树》时说:这是一个温柔而心碎的故事。温柔而勇敢的故事。温柔而宽容的故事。这段话也可以用来评价《我那些成长的烦恼》。
主人公“我”通过对接二连三的苦难的战胜与超越,实现了从苦难中成长,实现了生命的蜕变。苦难培养出了他乐观的生活态度,磨砺出他成熟的心智,面对接踵而至的生活难题,他总是能从容应对,主动承担责任,蜕变成勇敢面对风浪的少年,为自己的人生永远树立目标,心中永远怀着希望之火,永远相信人间的温暖,永远满怀感恩。
主人公成长的自我实现,除了自身向上的心,当然也离不开外界的正能量。母亲的关爱与教育,老师的关心与理解,甚至偏袒,同学之间的相互关心、信任,邻里之间的互助互帮,甚至陌生人的善良,这些都让他感受到温暖。这是善的力量。还有“我”对美的追求,干净整洁的房子和窗户,自己通过粉刷房子时加蓝墨水和在墙上刷出的线条,让窄窄的空间变得赏心悦目,为后院栽的小树,捡回来的柳枝插成的生机盎然的篱笆,这些都是“美”的。还有课外书、小人书的阅读带给他对人生与世界更深刻的认知与所获得的安慰。
对于当代的读者来说,这既是一本著名作家的童年回忆录,更是一册生命教育的教科书。当今许多孩子耐挫折能力低,对自我生命的草率态度几乎成了社会问题,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刻不容缓。所谓生命教育,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自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中领略生命的美好之处,并对一切生命现象进行反思,从而培养爱惜生命之情,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阅读这本书,在个人成长方面,读者可以明白苦难与成长的关系,经历苦难,有时候是难得的财富,战胜挫折,你就会变得更加强大。品格培养方面,能让读者学会感恩,学会主动承担生活的责任,学会自强不息。在人际关系方面,可以更进一步对照自身,反顾自己与周围,自己与世界,自己与父母、老师、同学、邻里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对我们自身成长的意义与价值,认识到哪怕你只是一个孩子,你也是肩负着对他人与社会的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