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漫莹,孟富宣,段元杰,胡 祥,阳世莹,刘海刚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元谋干热河谷植物园,云南元谋,651300)
澳杧(R2E2)原产于澳大利亚,是澳大利亚培育的晚熟杧果品种,2009年开始引入中国,主要集中种植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地[1]。澳杧果实外观和品质俱佳,果大核小,汁多味甜,引入后迅速大面积推广。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果树团队引入澳杧种植,经过5年的种植栽培,与元谋本地主栽品种三年杧相比,该品种表现较好,成熟时外形美观,果大核小,果肉厚,无纤维,酸甜适宜,综合性状优良,市场消费反应较好,适合在云南干热河谷地区推广种植。现将澳杧在云南省元谋县种植的表现和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试验地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黄瓜园镇苴林村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经济林果科研示范基地,东经101°84′,北纬25°84′,属南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2],海拔1 050 m,气候炎热干燥,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年降雨量少[3];年均温21.9 ℃,最热月5月均温27.1 ℃,最冷月12月均温14.9 ℃,全年基本无霜[4];年降水量634 mm,主要集中在6—10月(雨季),占年总降水量的85%以上;年蒸发量3 848 mm,几乎是降水量的6倍,导致该地区极端干旱[5]。试验地土壤主要为酸性淤砂土,有机质含量3.17 g/kg,土壤肥力中等。
澳杧(R2E2),以马切苏为砧木,于2015年定植,2016年8月嫁接,2018年初果;对照品种为三年杧,同期相同管理种植。
观察记录植物学性状和物候期。2019—2020年连续两年澳杧和三年杧果实成熟期分别随机选取5株,采摘全部果实记录单株产量,每株随机选取果实10个,观测果实生长结果习性和主要经济性状。
使用DPSv 7.05以Duncan新复极差法进行数据显著性分析。
澳杧树势强,树冠大,树形呈自然圆头形或纺锤形,枝条健壮,新梢紫红色至淡红色,老熟枝浓绿色。枝叶茂盛,叶片大而密,花序长而壮。叶片椭圆披针形,长24.8 cm,宽6.8 cm,革质,皱叶,叶尖渐尖,嫩叶浅红色至黄绿色,老叶深绿色。顶生花序,宽圆锥形,花序长度为15.1~20.3 cm。
果实近圆形,果梗垂直,单果质量达到500~1 500 g。成熟果实底色黄绿色,着色粉红色,果面光洁,果粉多,与三年杧相比,果大无纤维,肉质细腻,甜而不腻,果实清香。澳杧与三年杧果实比较,两者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果核指数差异不显著,澳杧维生素C含量显著高于三年杧,单果质量、株产和可食率极显著高于三年杧(见表1)。由此可见,澳杧果实酸甜适宜,果大核小,可食率高,无纤维,果实品质较好,产量高,综合性状优良,适宜推广种植。
表1 2019—2020年澳杧(R2E2)在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地区种植的果实品质情况
以马切苏为砧木嫁接澳杧,嫁接后第二年(2018年)开始开花结果,株产8~10 kg;2019—2020年株产达到20~30 kg,每667 m2产量500~900 kg。
在云南省元谋县,受干热河谷气候影响,澳杧每年抽梢4次,春梢集中在4月上旬,夏梢集中在6月中旬,秋梢集中在7月下旬,冬梢间隔时间较长,多集中在次年1月上旬。现蕾主要在11月底12月初,1月上中旬初花,盛花期集中在2月,花期持续20~40 d。果实成熟期集中在6月上旬至7月上旬,果实发育期100~120 d。澳杧在干热河谷区的成熟时间比当地主栽品种三年杧晚20~30 d,可填补周边地区杧果上市空档期。
云南干热河谷地区杧果病害以白粉病、流胶病为害最为严重;虫害以小实蝇、横线尾夜蛾、蓟马、杧果瘿蚊为害最为严重。
在干热河谷地区,选择交通便利,地势开阔,海拔低于1 100 m,坡度小于15°的平地或缓坡地种植;要求平均最高温22~28 ℃,平均最低温10~20 ℃,年平均降雨量400~2 000 mm。土层厚度适宜,保肥保水能力强,土质疏松肥沃、透气好、排水良好,pH值5.5~6.5的砂质壤土、砾质壤土和红壤土,而土质过黏或过砂不宜作为果园。杧果喜阳,适宜日照有利于果实着色,因此一般选择南面坡种植,东西面次之,建议不选择正北面坡,北面光照强度弱,时间短,不利于果树生长发育[6]。
在云南元谋地区,种苗定植时间一般为2—3月或7—8月。一般以顺风向确定种植行方向,多为南北向,株行距为(4 m×5 m)~(5 m×5 m),种植穴为0.8 m×0.8 m×0.6 m。种苗采用1年生马切苏实生营养袋苗,定植前对种苗进行截顶,剪除嫩梢,剪口在密节上方,苗高保持40~50 cm,将种植穴表土与中层土壤充分混匀后,除去种苗袋,挖小穴栽植,定植深度以表土覆盖营养袋土球5~8 cm为准。定植后浇透定根水,幼苗新芽萌发后视天气情况确定浇水时间和次数,以保持土壤湿润为准。
嫁接时间一般为每年2—3月或7—8月,砧木选择主枝直径2~3 cm,分枝生长至1.5~2.0 cm粗的幼树,砧木幼苗新芽萌发后,在不同方向选留4条长势相近的健壮分枝以备嫁接,剪除多余分枝。在分叉以上10~15 cm处采用劈接法嫁接澳杧接穗,接穗选择当年生半成熟的健壮直立枝条,每条接穗保留5~7个芽眼。
合理适度整形修剪能够为幼树打造合理树形,既能使树形美观,又能为幼树生长提供有利条件,以确保达到丰产、稳产的效果。除此之外,修剪能够控制营养物质的分配,避免顶端优势,营养物质充分供给结果枝,延长杧果树的结果年限,提高果实品质。接穗成活萌发后,每个接穗选留3~4条长势旺盛、位置适中的新梢留作主枝,抹除交叉梢、过密梢和弱梢。同时,为促进分枝生长,对长势过强、徒长性明显的枝条短截,以保持枝条的从属性,对直立枝、交叉枝或重叠枝应剪除。
结果树修剪主要分4次进行,第一次是花芽分化前,疏除过密枝、阴弱枝、病虫枝、交叉枝、重叠枝,短截徒长枝,增加树冠透光度,促进花芽分化。第二次是生理落果后,剪除影响果实发育的花梗与枝条。第三次是采果后,及时将第一层、第二层副主枝或结果枝短截,剪除衰老枝条,短截并保留主枝上位置适当的部分徒长枝。采果后,选择顶端第二蓬密节下方进行回缩修剪,效果最理想[7]。短截回缩后,树体高度保持1.5 m左右,冠幅1.5~1.8 m。第三次短截回缩,新梢萌发数量较多,一次梢老熟后进行第四次修剪,疏除过密、交叉、重叠、阴弱、下垂及病虫枝,保留分布均匀、发育充实的直立或半直立生长枝。
3.5.1 疏花疏果 花序若抽生过多,则应疏除多余花序,若花序提早抽生,则应全部疏除,控制花期,保证果实生长发育所需营养。在盛花期和末花期各喷氨基酸1次。果实着稳后适当调整着果数,剪除影响果实发育的花梗与枝条,疏除畸形果、病虫果、双生果以及过小的败育果,每穗保留发育正常的果实1~2个。
3.5.2 果实套袋 套袋能明显改善果实外观品质,减少果皮擦伤,增加果面光洁度和光亮度。在果实生长至100 g左右即可套袋,采用内黑外黄褐色黏底双层袋,一袋一果,保持袋内不留叶片。套袋时紧扎袋口,防止昆虫和雨水进入袋内,采摘前15~20 d取袋,促进果实着色。
3.6.1 水分管理 定植成活后15 d左右浇水1次;花期视土壤缺水情况浇水,每7~10 d浇水1次;谢花后幼果生长期增加浇水量,每5~7 d浇水1次,以保证开花、幼果正常生长发育和新梢抽发。雨季期间及时排除果园积水,以利于根系生长和减轻病虫害。采收后及时灌水,促进秋梢萌发和枝条生长,恢复树势。
3.6.2 施肥管理 幼树以营养生长为主,施肥主要是氮肥和磷肥,适当配施钾肥,基肥以过磷酸钙、农家肥等为主施用,追肥以氮肥为主。定植后抽出1~2次梢时开始追肥,间隔1个月追肥1次,以少量多次为原则。
定植第三年开始,每年6月底或7月初采果修剪后,在植株两侧距树干0.6~1.2 m处开挖长0.8~1 m、深0.4~0.5 m的沟槽扩穴追肥,每年轮换开挖株间或行间,位置要错开上年开挖扩穴处,挖穴后压入杂草、秸秆30 kg和腐熟农家肥、精制有机肥、油饼等30 kg。
病虫害防治要注重果园园区管理,为树体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实现果园通风良好,排水通畅,光照充足。注意树体日常的栽培养护管理,增强树体自身的生长势,提高其抗病虫害能力。注重田间调查,发现病枝、病叶要及时清除,并带出园外深埋或烧毁,安装杀虫灯诱杀蛾类成虫。
杧果初花期喷洒多抗霉素+阿维菌素1次,用于防治白粉病;盛花期喷洒抗霉素+吡虫啉1次,用于防治白粉病、炭疽病、蚜虫;幼果期喷洒多抗霉素1次,用于防治炭疽病。杧果采果修剪后清园,清除果园内修剪下的鲜枝叶,对于带病枝叶,须集中烧毁或深埋。清园后,立即整园喷洒矿物油1次,用于杀灭病原菌及介壳虫、蝽、天牛等成虫。8—11月初,在树干1.5 m高处悬挂蓝色诱杀黏板,用于防治杧果蓟马。7月中下旬至11月中旬,杧果每次新梢萌发初期均喷洒阿维菌素1次,用于防治横线尾夜蛾、叶蝉等。6—9月为雨季,杂草生长旺盛,保持树盘80~100 cm以内无杂草,行间杂草超过30 cm时需及时刈割。雨季结束后,生石灰配合石硫合剂对杧果涂干,涂干高度1 m,用于防治流胶病,同时杀灭介壳虫、白蚁、蛾类虫蛹以及天牛虫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