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颜莉,韩 健
(1.商洛学院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2.商洛市建筑勘察设计院,陕西 商洛 726000)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使我国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农民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助推乡村地域系统发生根本性转变。城乡关系一直是规划学科的重要议题。近年来,乡村地区的建设规划在规划学界的热度逐渐增高。2003年之后,乡村地区的规划研究日益增多。我国乡村建设运动主要有5个历史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规划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性问题[1]。乡村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延续,而前一个阶段亦是后一个阶段发展的基础[2]。从系统的角度来看,乡村转型发展是乡村地域系统构成要素变化及其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3]。对以往乡村建设的回顾,我们发现,乡村振兴规划和以往的村庄规划有很大程度的区别,本质上是乡村转型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乡村振兴战略是乡村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为系统解决其面临的突出问题和难题的战略选择和必由之路[4]。乡村振兴是继统筹城乡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后,党中央关于乡村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又一重大创新和飞跃[5]。我们可以把乡村建设划分传统村落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村庄规划。
传统乡村规划在我国并没有明确的概念解释。乡村规划的对象是村庄本身,多围绕村庄居民点的建设规划,是一个静态规划。主要对村庄内部基础设施、村庄环境、村庄风貌等内容做出明确的规划设计,但对村庄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等方面仅仅停留在发展设想层面,对村庄动态的发展考虑得较少。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振兴战略从产业发展、人居环境、风土人情、村庄管理、生活质量五个方面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规划策略,主要围绕生态宜居、乡村产业、乡风文明建设这3个方面的策略。
优化生态空间基底、丰富生产空间功能、重构生活空间格局。“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在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乡村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与破坏。只有乡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乡村才可以从真正意义上宜居。对于乡村生态的规划,不应停留在点的层面,应该从面的角度考虑。乡村的功能空间可以概括为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①生态空间,要保护植被,保持山清水秀;②生产空间,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生产要素,要对其进行统一配置,实现集约高效;③生活空间,要满足生态宜居需求。
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延伸产业。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重要发展目标。产业兴旺既要发展第一产业,也要相应发展二、三产业,要做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衍生产业,明确产业项目。优先发展“生态农业、品牌农业”,使其成为村庄的基础产业。培育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延伸产业链”,形成村庄辅助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产业”,建立其培育产业的地位。
加强基层组织、文化工程、集体经济建设。乡风,即乡村社会的风尚或者风气,是村民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传统信仰、价值追求等方面的集合,是经过千百年生产劳作生活的沉淀,在社会历史变革和政治文化的熏陶下诞生的乡村习性和村民的精神风貌[6]。创新乡村内部的乡风文明建设结构,在基层组织、文化工程建设、集体经济建设中不断提高文化知识内涵,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强化村规民约的约束能力。
4.1.1 区位分析
镇安县位于商洛市西南部,总面积3 477km2,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镇安县被誉为“中国板栗之乡”。云盖寺镇,东与永乐镇、回龙镇接壤,南与庙沟镇相连,西与东川镇毗邻,北接柞水县下梁镇太山庙。最高处迷魂阵海拔2 428.20m,最低处葛条沟口海拔705.60m。西洞村位于县城以西33km,距风凸岭隧道3km,东与东洞村相邻,南靠杨公路的金钟村,西与月河镇的太白村相邻,北与八盘村相连。全村总面积22.29km2。现辖4个村民小组,238户1 038人。
4.1.2 环境分析
村域内地势起伏,多数村组依山而建,依山傍水,村庄内有多处水塘、河流;村庄建设有一定基础,已形成具有山地特色的村落格局;村庄内部宅前屋后的闲置地较多,进行土地调整的余地比较大,可以改造为公共绿地或防护绿地,大幅度改善村容村貌。但村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人居整体环境较差,文化服务设施匮乏,多数村组道路未硬化,污水无处排放,垃圾随意堆砌现象依然存在,村民物质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有待进一步解决。
4.1.3 产业分析
西洞村目前以一产为主,现状产业有板栗种植、香菇种植、中草药种植、核桃种植、红豆杉苗圃及农家小规模养殖等,大多数处于刚起步阶段,品质较低,有较大发展潜力,将是未来打造的重点。现有光伏发电一处,占地约6亩。目前板栗种植约3 000亩,核桃种植约1 000亩,中草药种植100亩,香菇大棚种植24亩。
4.1.4 发展评价
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有待提升;排水系统不完善;村民居住较为分散,大部分区域无污水管网;村民无休闲场地;部分村民聚集点无河堤,存在防洪隐患;产业规模较小,产品特色不突出;现状产业分散且规模较小,无有力的产品带动村域发展。现状部分产品品质较高,但是销量较小。村容村貌缺乏整治,2018年西洞村民居建筑进行提升改造,现在大部分民居风貌较好,少数庭院存在杂乱、院落杂物随处堆放、绿化效果不好等问题,影响了村容村貌的整体形象。
4.2.1 生态宜居
划定“三生空间”。乡村生态空间是村庄存在的基础环境,也是村庄的自然屏障,是以提供基础生活服务和生态服务为主导的国土空间。乡村生态空间包含山水林田湖草沙矿和其他土地资源。划定乡村生态空间不仅是坚守生产生活发展中的绿色屏障,也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空间。积极保护村庄生态空间,针对特定区域进行生态修复,是推进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前提,也是守护秦岭山水、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内容。
村庄生活空间是以农场居民点为主体,为村庄居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空间。根据陕西省《关于加强节约集约用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陕政办发〔2021〕21号),村庄发展要保留村落原始的空间肌理,限定村庄发展边界,对村庄用地进行合理规划,优化村庄公关服务设施配置。要引导村庄生活空间的尺度适宜、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充分保护原生态的村庄风貌,保留乡村生态景观特色,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重构村庄生活空间格局,共享乡村绿色发展成果,营造生态宜居原乡环境,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庄。
乡村的生产空间是村庄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严格保护农业生产空间,积极推进各类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农村现代化产业发展需要,科学划分乡村经济发展片区,统筹推进“四园联动”模式,加快菜园、果园、产业园等各类园区建设。鼓励乡村地区生产活动的多元化发展,丰富生产空间功能,打造村庄内特色生产空间。
4.2.2 乡村产业规划
扩大现状产业种植规模,在全域建设以林果、食用菌、中药材为核心的生态农业种植示范园,并以其为示范带动外围区域品牌农业发展。优化板栗、核桃等基础产业,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垂直农业、中药材、食用菌种植等,高质量带动全域农业产业发展。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使农业生产环境相对可控,进行高效农业生产。依托现有生态农业、山水自然资源基础,积极拓展农副产品加工、矿泉水加工等产业,为基础农业生产及旅游产业进行服务配套。对核桃、板栗、百合、石斛等农产品进行产业链延伸,对农产品进行包装升值,形成一、二产联动。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平台,通过直播带货、微视频宣传等手段,形成电商促农的态势,扩大销路,发展成为“一带三区多节点”(见图1)。
图1 村庄产业布局规划
西洞村旅游资源如图2所示。村庄第三产业依托现状自然与人文景观,积极发展生态观光、运动休闲、旅居度假等新兴业态。依托生态农业,发展特色农业观光、体验、科普、娱乐、餐饮、住宿等产业。综合利用旅游服务设施,积极促进美丽乡村生态旅游。积极发展与旅游相配套的餐饮、住宿、交通、娱乐、购物等服务业,逐步完善吃、住、行、游、娱、购六大旅游要素。
图2 村庄旅游资源分布
4.2.3 乡风文明建设
1)基层组织建设 基层组织建设分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硬件建设主要针对党建阵地硬件的提升,可以对西洞村党建基地的室外设置独立标识,在党群服务中心周边悬挂国旗,建设公开栏、党建展示区域。党建展示区域结合各村经济社会发展硬件条件,可以党建长廊、党建文化墙、党建之窗等形式展示本村特色党建内容。室内空间定置各项制度、建立党建学习角、文化墙等电教设备。
2)文化工程建设 文化工程对西洞村村民的思想方面进行培训教育,积极引导村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加强民间文化队伍建设。充分挖掘组织西洞村有特长的村民群众,组织一直文化团队,扭秧歌、广场舞等形式,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3)集体经济的建设 西洞村可结合实际,村庄集体经济的建设可以从3个方面发展,利用当地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通过组建合作社吸引村名发展当地特色产业,进行农产品销售。根据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村庄产业发展要通过提供服务创收的方式来加强、壮大、完善村庄集体经济。积极实现村庄产业园区化、规模化,壮大产业发展链条,提高村民经济收入。为了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提高产业发展实力,应充分发挥社会效应,拉动地方财政资金,提供便捷的生产生活资料清单,拉大产业规模,打造美丽乡村。
本文通过对乡村建设历史的回顾,乡村振兴与以往的村庄规划在理念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乡村振兴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居住环境、产业发展及乡风文明建设,因此笔者结合实证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规划策略,以期为商洛市乡村振兴规划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