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报道》记者 陈珂
2021年9月21日,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原来“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基础上,为中国新增了“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这一定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向国际社会提供了诸多公共产品。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张贵洪向《中国报道》记者总结了过去10年中国在公共产品供给上的与时俱进:从建设性贡献到引领性参与,从参加到创设亚投行等国际机构,从贡献资金技术到贡献理念议程……
受访专家均表示,10年来,发展壮大中的中国已由公共产品的消费者、受益者,逐步转变为提供者、引领者。
“全球公共产品,指国际社会成员国共同享受和从中受益的全球性安排,如议程、倡议、项目、机构、方案等,具有全球性、公共性、普惠性等特点。”张贵洪阐释说。将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归类,他总结为理念型、倡议型、资金型、机构型、参与和引领型公共产品,以及妇女、减贫、联合国会费和维和摊款等贡献型公共产品。
“回顾过去10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是中国基于自身比较优势向国际社会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徐秀军向《中国报道》记者表示。
中国为什么会成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提供公共产品为何又成为中国与世界互动的鲜明特征之一?
受访专家总结道,一方面,中国提供公共产品的意愿和能力在上升;另一方面,全球治理赤字日益增加,中国有义务和责任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弥补全球治理赤字。与此同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的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总量连上6个10万亿元级台阶,2021年达到114.4万亿元。9月2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近10年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居世界第一。
“我国是现有全球治理体系的受益者,我国的发展是在总体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实现的。”在徐秀军看来,中国现阶段不仅有能力向全球提供公共产品,而且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也有力所能及“反哺”世界的意愿。同时,作为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也在上升。
从国际上看,公共产品的供给日益失衡。张贵洪进一步阐释,在地缘政治冲突和大国战略竞争背景下,美西方缺少意愿、中小国家没有能力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在大量新型全球问题、全球威胁和全球挑战的背景下,全球公共产品的复杂性增加;在缺少大国合作和协调的情况下,原有公共产品不能适应需要,新的公共产品难以提供。
“‘东升西降’是当今世界国际力量变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西方国家认为,新兴国家在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中,会带来影响力、话语权的上升,进而挑战它们既有的地位和作用,出于这样一种务实理念的支配从而打压和遏制新兴国家,也使得国际公共产品的供需缺口增大。”徐秀军补充说。
202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举行。此前3天,《中国联合国合作立场文件》发布。按照文件阐释,中国将继续做公共产品的提供者,继续落实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宣布的各项重大倡议和举措,用实际行动履行大国责任。
“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中国发展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性、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期待,决定了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必要性。”张贵洪向记者指出,今后,中国要加强与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专门机构和地区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以增加合法性、专业性和透明度。“中国理念和中国话语要转化为世界语言和国际共识,中国倡议和中国方案要转化为国际规范和国际议程。”他说。
“我们提供的公共产品,总体来说实现了三个方面平衡。”对此,徐秀军说道,一是和自身实力相适应,二是和国际社会赋予的权益相适应,三是与自身的发展战略相适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但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仍需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我国聚焦发展问题,契合发展优势,提供给全球的公共产品总的来说也属于发展导向型。”徐秀军指出。
2013年,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先后见证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提出。从那之后,中国与世界不断深化“一带一路”合作,到今年7月底,共与“一带一路”沿线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合作文件。“一带一路”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全球公共产品之一。
“‘一带一路’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可以平等参与进来,所有的问题一起商量,为共同的事业作出贡献,最后共享发展成果。‘一带一路’还始终坚持务实合作,尤其基础设施建设给沿线各国人民带来福利,给当地经济的长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提及“一带一路”建设为何具有强大吸引力,徐秀军阐释说。
“一带一路”沿线的63个国家中,按照世界银行最新收入划分标准进行分类,有22个国家属于中高收入国家,18个属于中低收入国家,5个属于低收入国家。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评估,共建“一带一路”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并将使参与国贸易增长2.8%至9.7%、全球贸易增长1.7%至6.2%、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
商务部数据亦显示,2013年至2021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货物贸易额近11万亿美元,双向投资超过2300亿美元。截至2021年底,中国在24个沿线国家建设79家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43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34.6万个就业岗位。
着眼于发展,中国提供的公共产品远不止于此:2014年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框架内的经贸合作和双边多边互联互通提供投融资平台;2015年成立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投行,为亚洲区域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发展铺路架桥;2018年起连续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共享全球化红利。
张贵洪向《中国报道》记者指出,2015年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标志着全球发展治理的重要转型,然而受国际格局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落实该项议程遭遇严峻挑战。“立足于破解发展困局和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迫切需求,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世界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他说。
“全球发展倡议聚焦减贫、粮食安全、抗疫和疫苗、发展筹资、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工业化、数字经济、互联互通八大重点合作领域,将中国对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既有承诺进一步落实为倡议目标,为国际发展合作搭建了更加宏观协调的平台和框架,展现了中国在全球发展事业中应有的大国担当。”张贵洪说。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对全球发展倡议表示支持,53国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
将与各国命运休戚与共的决心转化为行动,需要先进的理念作支撑。徐秀军表示,随着以经济实力为代表的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在国际制度建设和理念贡献上加快了步伐,物质、制度和理念三种公共产品的协同性显著增强。
2月20日晚,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的焰火表演环节,“天下一家”字样闪耀着火花升腾在“鸟巢”上空。那一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了更为具象的表达,也引发了所有人的共鸣。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此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在多个国际场合得到阐释、获得认同。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深刻、全面、系统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次月,该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此后又陆续被写入联合国安理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多份决议。
张贵洪向《中国报道》记者梳理道,围绕“五个世界”建设目标,即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目前已经有了众多衍生概念,“比如,周边命运共同体、亚太命运共同体,中非、中拉、中阿命运共同体,以及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等”。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仍在不断丰富。2020年,世卫组织给新冠肺炎疫情贴上“全球大流行”的标签。习近平主席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呼吁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并承诺中国疫苗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
数据显示,迄今,中国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22亿剂新冠疫苗,相继向20多个国家转让技术、合作生产疫苗,在海外形成了10亿剂的新冠疫苗年产能,为全球抗疫注入中国力量。
“我国给国际社会提供疫苗,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向所有发展中国家平等地开放提供,这和西方将疫苗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完全不一样。我们还始终维护世卫组织等在抗击疫情中的主导地位,使得现有的国际机制能够更好发挥作用。同时,在金砖合作等现有的一些合作框架下,建立疫苗合作机制,在20国集团框架下推进全球抗疫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应的帮助。”徐秀军说。
今年4月21日,以视频形式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时,习近平主席发表题为《携手迎接挑战,合作开创未来》的主旨演讲。面对全球和平赤字、安全赤字、信任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人类社会面临的安全挑战问题单越来越长,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为促进世界安危与共贡献中国方案和智慧。
徐秀军向《中国报道》记者表示,我国现阶段最大的利益除了发展利益,还有安全利益。“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提供公共产品时不仅关注发展,还明显聚焦安全,向国际社会提供既能‘有所为’,也符合自身利益诉求的安全治理公共产品。”他说。
全球安全倡议呼吁各国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和矛盾,摒弃冷战思维、单边主义、阵营对抗,倡导坚持平等协商,着眼各国共同安全利益,推进安全合作,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安全。“全球安全倡议是中国在全球安全领域向国际社会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安全领域的生动实践,为人类社会通往持久和平和普遍安全指明了前行方向和正确路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徐步曾撰文指出。
“当前,人类社会正在经历新冠肺炎疫情扩散蔓延的严峻挑战,世界各国弘扬多边主义、彰显国际合作力量由此迎来关键时刻。”在徐秀军看来,与全球安全倡议意旨相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推动构建的新型国际关系,为国际社会交往提供了普遍适用的新规范新规则,成为中国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
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是新型国际关系的关键词。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与109个国家、地区和组织建立起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
“无论从历史发展还是现实需求来看,坚持多边主义,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是大势所趋。为应对层出不穷的各种挑战,世界各国要摆脱东西方划分的界限和超越南北方的差异,牢固树立多边合作理念,共同建立和维护有效的多边合作框架,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真正做到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在徐秀军看来,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等中国方案,必将引领并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建设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