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赛君
徐赤文(1887 — 1963),原名徐宗溥,浙江温州永嘉城区(今鹿城区) 人,1916年毕业于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他的一生和水利事业密不可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赤文曾任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浙江省第二届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浙江省第二届、第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任何事业,只有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有可能获得史无前例的辉煌成就。”——徐赤文《十年来浙江水利建设的回忆》
徐赤文年少时,非常勤奋好学。清宣统二年(1910 年),他离家外出读书。1912 年,他以官费考入北洋大学,在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开启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水利事业。徐赤文曾任天津顺直水利委员会见习技师,华北水利委员会技正、正工程师兼水文课长。1934 年,他任山西滹沱河工程处主任工程师、技正兼测量组主任。其后,徐赤文历任桑干河灌溉工程处主任、山西工程总处主任、广东珠江水利局技术主任、贵州都江工程处处长、华北水利委员会专门委员兼驻桂办事处主任等职。这些工作经历,让他对祖国各地的水利建设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徐赤文专业技术高超,在工程现场,身先士卒、不畏艰险,堪称技术工程人员之楷模。1934年,他任山西滹沱河工程处主任工程师期间,在一次工程中,滹沱河围堰合拢时,因水流湍急,
抛石和沙袋都被冲走,情形危急。徐赤文不顾自身安危,与其他工程人员一起涉入水中进行抢救。他的表率作用,大大鼓舞了士气,众人齐心合力使得围堰成功,确保了整个水利工程的顺利进行。由于他长期活跃在华北水利工程上,处处以身作则、功绩卓越,北方百姓将他和原华北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徐世大誉为“北方双徐”。
徐赤文秉性耿直,一门心思从事水利工程建设。1948 年,他对国民党政府的水利经费不落实颇为痛恨,便辞去华北水利委员会要职,回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请他出来为新中国水利建设出力。不久,新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正式邀请他赴京。他便从温州坐舴艋船上路了。岂料船至丽水时,他的腰意外扭伤,疼痛不止,只得半途折返。在家养了几个月之后,1950 年5 月,他被任命为浙江省水利局温台丽办事处总工程师,兼任温州市水利委员会副主任。这样,他便有了为家乡——为浙江水利事业服务的机会。
1954 年4 月,徐赤文任浙江省农业厅副厅长。1956 年2 月8 日,他任浙江省水利厅厅长。之后,他又担任中国科学院浙江省分院副院长及浙江省钱塘江工程治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与此同时,他先后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浙江省第二届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及中国农工民主党浙江省委员会主任委员。
徐赤文毕生都在从事水利工程建设,他的足迹遍及黄河、淮河、滹沱河、桑干河、珠江、都江等流域,其间的辛苦不为外人所知。他把在中青年时期积累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新中国的水利事业。由于徐赤文专业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他担任过不少水利建设方面的重要岗位。任职期间,他一直兢兢业业。1958 年2 月11 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刊登过这样一篇文章:《人人献计 改进工具 大大提高水利施工效率——徐赤文代表介绍浙江省水利工地上群众性技术改革》,文章以徐赤文的角度介绍了当时在浙江省大兴水利建设的氛围下,温州市瑞安县群众创新技术、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工程施工效率的故事。徐赤文提到“瑞安县技术改革之所以获得较大的成绩,还由于县委领导能坚决走群众路线、做到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特别是充分发挥了机关干部、知识分子的作用,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密切地结合起来……实行技术改革,要求各有关部门必须大力支持新鲜事物、克服保守思想。”
旁人对徐赤文的专业水平给予高度评价,对他的敬业精神充满敬佩,称他律己极严、公而忘私。徐赤文虽供职本省,但因忙于事业,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少之又少。徐赤文的儿子徐启文对其堂兄徐中业说过:“爸爸每次回家我都认不出他。”可见,徐赤文每次回家的时间相隔之长。即便这样,他每次探亲,都严格遵守假期制度,准时返岗。1963 年,徐赤文去世,他的家人在清点他的遗物时,从他亲手书写的履历表上看到,除1917年12 月至1919 年1 月,他因病未到任和抗战期间的1939 年9 月至1940 年8 月,停薪留职,避居家乡外,其他时间全都用在了水利工程上。
徐赤文虽然长期在北方从事水利工程事业,但是他对家乡的水利工程十分热心。他的老友马绍裘老先生曾经说过一段往事:1952 年,温州市区杨府山筲箕涂由于长期受瓯江潮水的侵蚀,堤岸坍塌,农田受水害严重。传统的治理方法,是抛石或用沙袋去堵塞,但在潮水的旋涡中,河流转弯的外侧,受到水流的冲击力很大,几次抛石都失败了。他想出了就地取材的办法,设计制作了直径80 至100 厘米的“竹笼”,内装本地“狼鸡柴”(蕨类植物)和石头,沉入河底作基础。如此一来,石块抛入后就不易被水流冲走,这样层层向上堆垒、一层一层向外延伸,形成了一条土“长龙”,保住了堤岸,根治了水患。这一方法后来还在七都涂等地推广,群众反映很好。
1953 年5 月,徐赤文被任命为温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作为土生土长的温州人,徐赤文对温州人的母亲河——瓯江,充满了热爱和关注,为治理瓯江付出了极大的心血。早在1933 年,他就筹划扩建温州城河工程,新建三角城头、象门河二座水闸。1950 年,《温州专区第一个五年水利计划草案》是他参加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温州第一座中型水闸工程——灰桥水闸,也是在他的指导下筑造的。
2010 年,温州都市报记者曾经采访过徐赤文的族侄徐中业。他回忆了不少徐赤文的生平故事,从中可以看到,徐赤文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风骨,人如其名、赤诚一生。
徐中业回忆,他的曾祖父当年在温州五马街开设徐德昌布店,店址大概在当今温州酒家和钟表城附近。徐德昌商号以信誉发家,家境比较富裕。徐赤文与徐中业的父亲是同辈、同龄。他不依赖祖业,力争自力,外出读官费学校,在徐氏家族中传为佳话。
一次,为了参加有酬金的考试,徐赤文不顾山路崎岖,长途跋涉到福建参加考试,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有当地考生妒忌他作为外地人,却占了酬金名额,几人起哄,将他撵走。他从中体会到求学不易,因而在以后漫长的求学历程中,形成了勤俭刻苦的习惯,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912年,徐赤文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官费学校——北洋大学。
徐中业对记者说过:堂叔徐赤文不仅读书出色,为人也是很优秀的。他与我父亲同龄,家父仅大他三个月。北洋大学毕业后,他身居水利要职,返瓯遇到家父,仍是很亲热地叫“三哥、三哥”,亲情盈溢、颇为感人。
徐中业回忆,徐赤文回瓯探亲时是打绑腿的。北洋大学毕业后,徐赤文的职务迭升,月薪曾经达500 银元,这在当时是很高的工资。可是徐赤文回温州不是西装革履,更没有大专家派头,而是双腿打着绑腿。过去打绑腿的大都是车夫、士兵等人,因此,有人不理解,问他为何这样,他说:“你们不要小看这绑腿,这对我的工作作用很大。我长期在深山荒野调查、测量施工,那些地方虫多、蛇多、刺多,没有绑腿就寸步难行。我就是靠它保全了双腿,不然还回不到家哩!”
徐赤文的生活是十分简朴的。他常把节省下来的钱储备起来,用于急需。他说,不该用的钱,一分也要节约,该用的钱,再多也得花。抗战期间,他在华北水利工程处工作时,一次性购买抗日救国公债2 万元,被传为佳话。还有一件至今在徐家亲戚间仍会不时被提起的事,1939 年,温州因战事工商业不景气,徐赤文的胞弟徐缙卿经营的缙源钱庄负债累累,面临倒闭。徐缙卿欲寻短见。徐赤文的母亲情急之下,赶忙给他打了电话,招他回温州。他一边开导徐缙卿、一边将自己购买公债余下的2 万元和祖业房产给徐缙卿抵债,解决了燃眉之急、避免了人祸。可见徐赤文的人品是很高尚的。
在徐赤文的身上,可以看到中国旧知识分子的闪光点,那就是“治学”和“做人”之间,“做人”更重要的理念。徐赤文是个不徇私情、大公无私的人。晚年时,他与爱人生活在杭州。徐赤文患有心脏病,身边确实需要子女照顾,而他唯一的儿子徐启文学的也是土木工程,在西安工作多年。其实,只要他向组织提出申请,就可以将儿子调到杭州,就近侍候。但他却耐心地说服儿子,不要给国家、组织添麻烦。他认为,西安属大西北,工程人员缺乏。儿子在西北有相当的工作基础,又是省劳动模范,调动后,组织上的工作会受到影响。
徐赤文在生前立下遗嘱:他居住的房子是组织给他的待遇,百年之后房屋归还组织。遵嘱,与徐赤文一起居住的孙女徐婉梅,在徐赤文去世后就搬出了小洋房。徐赤文的人品和家风可见一斑。
1963 年7 月4 日,徐赤文在杭州浙江医院病逝。
根据《浙江农工》刊载,在徐赤文患病期间,时任中共浙江省委统战部部长余纪一,副部长黄先河、朱之光、魏鉴清,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王黎夫,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农工党浙江省委会副主委李圣泉,浙江省政协副秘书长吴山民等党政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均至医院探视,并慰问家属。徐赤文去世后,时任中共浙江省委第一书记江华担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农工党中央主席团致唁电:“惊悉赤文同志病逝,不胜悲痛,特电致唁”;农工党杭州、宁波、温州、绍兴、金华市委会,农工党湖州、嘉兴市支部,农工党诸暨县支部,均发来唁电。1963 年7 月7 日,徐赤文追悼会在杭州举行,时任浙江省省长周建人担任主祭,时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汤元炳致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