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文 军
(长安大学 学术期刊管理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4)
当前,中文科技期刊专刊/专栏出版整体比较活跃,关注的科研问题广泛,报道的科研成果类型多样。例如,综合性理工农医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实行“专题制”,近几年围绕多个学科、多个领域进行了专题出版实践与探索;生物科学类《遗传》2011年至2019年累计组织出版了22期专刊;环境科学类《自然资源学报》近两年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策划出版专刊/专栏,扩大了期刊影响力,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和学界反响,促进了科研人才和编辑人才的培养;综合性农业科学类《中国农业科学》2015~2018年出版了5个专刊,发现专刊能够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提高同行的关注度,扩大期刊的稿源;地质学类《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3年出版了“芦山地震专栏”,2021年出版了“庆祝长安大学建校七十周年专辑”。
中国地质学类科技期刊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走向国际,走向了快速发展之路,为推动中国地质科技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徐书荣等于2012年就指出地质学类科技期刊在保持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已开始重视专刊/专栏出版,例如围绕重大科研项目和区域性研究课题成果、学科发展方向、学术会议、突发事件出版专刊/专栏,围绕著名学者出版纪念专刊/专栏等。马文军等统计14个学科类别344种自然科学类中文核心期刊2021年专刊出版活跃度时,发现地质学类中文科技期刊在14个学科类别中相对更活跃。基于此,本文以地质学类33种中文核心期刊为调查对象,统计其2012~2021年专刊/专栏出版情况,探讨出版态势,并结合出版实践,针对不同层次地质学类中文科技期刊给出专刊/专栏选题策划建议,以期为繁荣科技期刊专刊/专栏出版贡献力量。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地质学类共有33种中文核心期刊,包括《岩石学报》《地质学报》《地学前缘》《地质论评》《矿床地质》《中国地质》《地球科学》《地球学报》《大地构造与成矿学》《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地质通报》《沉积学报》《古地理学报》《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岩石矿物学杂志》《地球化学》《矿物学报》《第四纪研究》《高校地质学报》《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现代地质》《地质与勘探》《地质科学》《地层学杂志》《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矿物岩石》《地质科技通报》《西北地质》《物探与化探》《岩矿测试》《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力学学报》。
本文以上述33种中文核心期刊为调查对象,通过中国知网统计这些期刊2021年发文量(不含增刊),2012~2021年专刊/专栏名称、个数、发文量、论文起止页码等信息。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2011~2021版,得到上述期刊2010~2020年发文量。
封面或目录等位置给出了明确且具体的专刊/专栏名称,名称包含或不包含“专辑”“专刊”“特刊”“特辑”“专集”“论文集”“专栏”或“专题”等词组都认定为专刊/专栏;封面和目录等位置都没有标注专刊/专栏名称,但引言/序言/编者按等部分介绍了集中出版的论文是关于某一主题,也认定为专刊/专栏(表1)。
地质学类33种中文核心期刊2012~2021年年均发文量为4 015篇,论文篇均页数为11.24页。2017~2021年发文量整体要比2012~2016年低,但2021年发文量有所回升;论文篇均页数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2021年达到最高(13.10页)(表2)。其中,《岩石学报》《地球科学》《地质学报》《地质通报》发文量都超过了2 000篇;《岩石学报》《地质科学》论文篇均页数都超过了15页。本文从不同年份、不同期刊以及不同类型之间探讨地质学类33种中文核心期刊2012~2021年专刊/专栏出版态势。
表1 专刊/专栏认定原则
表2 专刊/专栏出版活跃度
2012~2021年,出版专刊/专栏的期刊占比总体呈现增长的态势,2021年达到最高(90.9%),但波动较大(57.6%~90.9%);专刊/专栏个数为748个,各年之间波动较大,近3年呈现增长的态势,2021年达到最高(91个);专刊/专栏发文量为9 371篇,2021年达到最高(1 186篇),专刊/专栏发文量占比为23.34%,2020年达到最高(29.94%),这两个指标都整体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专刊/专栏论文篇均页数为12.02页,总体呈现逐年增长趋势,2019年达到最高(13.44页),2020年和2021年基本稳定在13页左右(表2)。总体来说,地质学类33种中文核心期刊2012~2021年专刊/专栏出版非常活跃,专刊/专栏发文量、发文量占比以及论文篇均页数整体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专刊/专栏个数近3年也呈现增长的态势。
2012~2021年,地质学类33种中文核心期刊中每年都开展专刊/专栏出版的期刊有7种,只有1种期刊未出版过专刊/专栏,开展专刊/专栏出版的期刊种数占比非常高。其中,《地学前缘》《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专刊/专栏个数都超过了80个;《地学前缘》《第四纪研究》专刊/专栏发文量都超过了1 000篇;《地学前缘》《第四纪研究》专刊/专栏发文量占比都超过了74%;《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地质科学》专刊/专栏论文篇均页数都超过了15.6页。
从专刊/专栏出版最活跃的期刊清单可以看出,《地学前缘》出现次数最多(15次),专刊/专栏出版最活跃(表3)。《地学前缘》定位为主题性的地学学术期刊,坚持期刊的主题性是该刊的一大特色;选择主题时考虑了主题的基础性、交叉渗透性和大跨度性,内容都经过专家宏观策划、精心审定,深受国内外地学界、期刊出版界人士和广大作者读者的好评;以学科为主题、科学缜密且独具匠心的专题策划使得该刊学术影响力快速提升。
表3 专刊/专栏出版最活跃的期刊清单
根据文献[1]的分类及专刊/专栏名称,地质学类33种中文核心期刊2012~2021年出版的748个专刊/专栏分为问题导向型、精神传承型和平台合作型专刊/专栏等3类。其中,问题导向型专刊/专栏占据主导地位,占比80.61%,精神传承型占比不高(16.44%),平台合作型占比非常低(5.08%) (表4)。
表4 专刊/专栏类型
2012~2021年,问题导向型专刊/专栏占比整体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2021年达到最高(91.21%),其中项目聚焦专刊/专栏非常常见。随着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科技供给的迫切需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着眼长远系统谋划了重点领域的重大项目布局,特别是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因此,项目聚焦专刊/专栏未来大有可为。精神传承型专刊/专栏非常有行业特色,地质学类科技期刊独树一帜,经常性出版著名学者从事地质工作纪念专刊/专栏,大力弘扬了科学家精神。虽然平台合作型专刊/专栏数量相对很少,但仍有10种地质学类中文核心期刊与全国青年地质大会主办方开展了有益的尝试,于2014~2021年成功合作出版了14个专刊/专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地质学类33种中文核心期刊汇集了以中文发表的最优秀地质学科研成果,但这33种中文核心期刊的学术层次、学术影响力依然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既有SCI收录的《岩石学报》,EI收录的《地球科学》,入选卓越行动计划、EI收录的《地学前缘》,在第四纪地质有重要影响的《第四纪研究》,也有首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的《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正是因为这种差异,这33种中文核心期刊在吸引高质量中文稿件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在策划出版专刊/专栏时只有开展差异化选题策划,才能提高专刊/专栏出版的成功率。
(1)对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岩石学报》《地质学报》《地学前缘》《地球科学》等入选卓越行动计划、SCI & EI收录的一流地质学类中文科技期刊,建议紧紧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策划出版问题导向型专刊/专栏,引导科研人员优先使用中文发表优秀研究成果,更好更及时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一流地质学类中文科技期刊在吸引最优秀的中文稿件方面有天然优势,因此,这类期刊在策划出版专刊/专栏时建议给自己提出更高要求,不宜将精力放在中文科技期刊内部争夺现存的中文优秀论文,而要有勇气与英文科技期刊(特别是国外期刊)开展竞争,通过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策划出版问题导向型专刊/专栏的方式,面向专家学者组织高质量科研成果以中文的形式发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上,降低高质量科研成果在国内交流的难度,为提升中国学术研究话语权,推动学术研究的本土化建设贡献力量。例如,《岩石学报》和《地质学报》围绕国家“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SinoProbe)”科技专项“深部矿产资源立体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SinoProbe-03)”,都于2014年第4期分别出版了“东部典型成矿带深部过程与成矿”和“典型矿集区立体探测与深部成矿预测”两期问题导向型专刊。这两期专刊集中报道了项目组利用4年时间在中国东部典型成矿带岩石圈结构探测、地球动力学研究,矿集区三维结构探测、成岩成矿作用和深部找矿预测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这两期专刊论文下载和被引表现都非常优秀:下载频次和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是吕庆田的“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岩石圈结构与成矿动力学模型——深部探测(SinoProbe)综述”(下载频次为1 508次,被引频次为110次);下载频次和被引频次次之的论文是袁峰的“隐伏矿体三维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方法”(下载频次为1 477次,被引频次为80次);还有多篇论文下载频次超过1 000次,被引频次超过60次(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统计时间为2022年9月8日)。
(2)对于《第四纪研究》《沉积学报》等在地质学细分学科处于重要地位的中文科技期刊,建议聚焦所在细分学科的具体科研问题策划出版问题导向型专刊/专栏,引领所在细分学科的健康快速发展。
这类科技期刊报道内容的变化是地质学细分学科研究前沿转变的风向标,因此,在策划出版专刊/专栏时尤其应该注重对所在细分学科最新科研发展动向的把握,以实现引领所在细分学科的健康快速发展。例如,《第四纪研究》采用专题专刊的模式办刊,由主办单位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下的16个专业委员会轮流组稿,由学界知名科学家担任特邀编审,每年出3、4期的专题专刊,很好地引领了第四纪地质的学科发展,其中2021年出版的问题导向型专刊/专栏主要有“考古与环境考古”专栏(第1期)、“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专刊(第2期)、“极地环境变化及现代过程研究”专栏(第3期)、“古气候与现代过程变化研究”专栏(第3期)、“生物地球化学”专刊(第4期)、“环境考古和古人类研究”专栏(第5期)等。再例如,《沉积学报》2021年就“非常规油气沉积学”策划出版了5个专刊/专栏,还策划出版了“碳酸盐岩沉积地质专辑”和“专栏·滨海泥质沉积”,其中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排名前列的论文都出自上述专刊/专栏,比如邹才能院士的论文“中国非常规油气沉积学新进展——‘非常规油气沉积学’专辑前言”、董大忠的论文“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层系沉积研究进展与页岩气新发现”等。
(3)对于地质学类其他中文科技期刊,建议策划出版精神传承型专刊/专栏,以情感为纽带吸引优秀专家学者赐稿,或围绕地方重大发展战略策划出版问题导向型专刊/专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策划出版专刊/专栏是科技期刊争取优秀稿源的重要抓手,是期刊从同类期刊中脱颖而出的有效手段。但在实践中,这类期刊因自身学术影响力与一流中文科技期刊有差距,在吸引高质量中文稿件方面有天然劣势,所以策划出版高质量专刊/专栏的成功率并不高,经常因高质量稿源不足导致专刊/专栏流产。因此,这类期刊需要转变办刊思路,另辟蹊径策划出版专刊/专栏,比如以情感为纽带策划出版精神传承型专刊/专栏,或选择面向地方重大发展战略策划出版问题导向型专刊/专栏。例如,《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近年来一直尝试出版问题导向型专刊/专栏,但成功出版的专刊/专栏屈指可数,仅有2020年第6期出版的“电磁法勘探专辑”、2013年第2期出版的“芦山地震专栏”等;但是,2021年策划出版的精神传承型专刊“庆祝长安大学建校七十周年专辑”却大获成功,本次专刊组织发表了39篇高质量论文,院士论文有2篇,教授/研究员/教授级高工等论文有25篇,具有正高职称作者发文量、国家级基金论文比、篇均页码和篇均参考文献数量等均明显高于该刊2019年和2020年发表的论文,论文下载频次和被引频次也整体高于该刊2020年发表的论文;本次专刊能成功出版的主要原因是庆祝对象长安大学在地球科学与环境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很强,地球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本校师生、校友及关心学校发展的专家学者对长安大学感情深厚。再例如,《地质力学学报》2019年出版的“李四光诞辰130周年纪念专辑”“李四光诞辰130周年纪念专栏”取得重大学术影响;本次专刊/专栏共发表27篇,聚集了现今国内构造地质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和年轻有为的青年构造地质学家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翟明国院士的论文“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下载频次高达1 947次,被引频次高达88次,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统计时间为2022年9月8日)和张国伟院士的论文“关于秦岭造山带”(下载频次高达1 806次,被引频次高达62次,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统计时间为2022年9月8日)大幅提升了期刊学术影响力;本次专刊/专栏的类型也是最典型的精神传承型,能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纪念对象李四光先生是中国著名科学家、中国地质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领导者与开拓者,在地质学界具有最广泛的影响力。此外,《矿物学报》关注地方重大发展战略,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夏勇研究员主持的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重大基础性、公益性地质项目合作于2019年第1期出版了“贵州省织金地区磷块岩型稀土矿成矿规律与矿床勘查技术经济指标研究”专栏,其中薛珂的论文“中国磷矿资源分布及其成矿特征研究进展”(下载频次高达1 332次、被引频次高达68次,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统计时间为2022年9月8日)显著提升了期刊学术影响力;本次专栏能成功出版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编辑部在选题策划时回避了期刊争相报道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而选择了竞争不那么激烈的地方重大发展战略。
(1)地质学类33种中文核心期刊2012~2021年专刊/专栏出版非常活跃,开展专刊/专栏出版的期刊种类非常多,专刊/专栏发文量、专刊/专栏发文量占比、专刊/专栏论文篇均页数、问题导向型专刊/专栏占比整体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专刊/专栏个数近3年也呈现增长的态势,《地学前缘》专刊/专栏出版最活跃。
(2)不同层次地质学类中文科技期刊在出版专刊/专栏时,其选题策划应有所不同。对于一流地质学类中文科技期刊,建议紧紧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策划出版问题导向型专刊/专栏,引导科研人员优先使用中文发表优秀研究成果,更好更及时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在地质学细分学科处于重要地位的中文科技期刊,建议聚焦所在细分学科的具体科研问题策划出版问题导向型专刊/专栏,引领所在细分学科的健康快速发展;对于地质学类其他中文科技期刊,建议策划出版精神传承型专刊/专栏,以情感为纽带吸引优秀专家学者赐稿,或围绕地方重大发展战略策划出版问题导向型专刊/专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