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敏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脑与神志病临床医学中心(神志病科) 主治医师
心理学家认为,讨好型人格是一种以“满足他人期望”为主要特征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是一种潜在的不健康的行为模式,但并不属于人格障碍的范畴。讨好型人格的人常常表现出如下特征。
此类人群内心十分敏感,擅长察言观色,能敏锐察觉他人的需要,然后第一时间满足他人,同理心和共情能力极强。
讨好别人的代价是严重忽略自己,他们非常在乎他人的评价,担心一旦说出自己的想法就会被孤立,或不被他人接纳,所以会把自己的真实想法隐藏在心里,而不敢表达出来。
这类人非常害怕与人发生冲突,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来维持彼此和谐,善用道歉或认错来快速结束冲突,这是他们处理事情的主要方式。
他们十分在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良好形象,担心一旦拒绝他人,会产生不好的印象;而不拒绝他人,则是他们维持良好关系、维护良好形象的方法,但同时也因此而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活得很累。
在人际交往中,讨好型人格的人总是忽略自己,一味地忍让。所以,在交往中有时会变得没有原则和底线,一味讨好他人。在这种相处模式中,反而无法赢得他人尊重。
糟糕的是,讨好别人却往往并不讨巧,或许讨好者能够因此得到对方的认可,而拥有一时的满足,但他们会更加畏惧失去,于是他们往往会采取不断地让步而苦苦支撑一段关系,最终只会将自己束缚住。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列行驶的列车,在漫长的旅途中,有人擦肩而过,有人短暂停留,而唯一能陪我们到终点的只有自己。”生活的真相也一再告诉我们,学会取悦自己,懂得拒绝,才能收获命运的馈赠。
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克制“讨好型人格”拖累自己呢?
要为自己设立清晰的心理界限,比如,“我希望别人不要在自己面前抽烟”或是“我希望别人不要在自己发言时插嘴”。一旦他人尝试突破界限,你应当立刻制止并且表达自己的诉求。
不要将关注的重心放在别人的需求上,而是在响应之前多思考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当两者产生矛盾时,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
表达拒绝,只是说明我们当下无暇顾及这件事情,并不等于我们不愿意帮助这个人。真正关心你的人终会理解你,不会因为一次拒绝而去否定整个你。
如果明明自己知道该如何改变了,却迟迟没有勇气付诸行动,说明内心的敏感脆弱还没有准备好面对新的世界。此时,可以向家人和朋友倾诉,获得支持;也可以尝试心理咨询,咨询会为你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支持你不断地强大自己。
那么,面对我们不情愿答应的请求时,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拒绝别人?想要说“不”时,可以试试以下这些方法。
社会心理学者拉腊·菲尔丁(Lara Fielding)曾提出在社交中可以应用到的“证实—坚持—强化(VAR)”技巧,具体分为3个步骤:第一步先证实对方的处境,换位思考,与其共情;第二步要坚持自己的主张,表达时做到清楚、明确;第三步是强化自己的主张,着重告诉对方自己为他着想的部分。这可以帮助我们在拒绝的时候,尽可能让对话的双方感到舒服。
在此,举一个例子,如何将VAR 技巧应用到现实实践中。
在办公室里,同事跟你说:“可以请你帮我弄一下这份PPT 吗?老板说急着用,但是我不太会改。”如果你不愿意帮忙时,你该怎么说“不”呢?试试这么说吧!
“我知道你想让这份PPT 更加完美(证实),但是我无法帮你修改它(坚持),因为,如果我修改了,可能它的内容就不符合你的设想,我相信你有属于自己的风格(强化),加油,我相信你肯定可以做得很好,达到老板的要求。”
在拒绝别人时,我们可以首先表现出愿意接受别人请求的态度,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条件。
如正准备午休时,朋友邀请你一起出去玩,你可以回答说,“如果再过2 小时出门的话,我会很乐意参与”,这样既表达了接受的态度,也不至于自我牺牲太多。当然,如果对方拒绝了你提出的条件,你也就可以理所当然地提出拒绝了。
对于一些不知道如何回应的请求,都可以将它们先搁置在一旁,过一段时间再做出回应,不动声色地向对方表明你的态度。此外,“下次一定”“以后再约”这样模糊的表达也可以很好地解决掉大部分我们面临的暂时的困境。
而对于他人无理的请求与不断纠缠,我们需要的是果断说“不”,表明态度,也无需找借口过多解释。因为任何借口,都可能被对方抓住把柄反驳回来。当你反复强调自己的立场时,对方就会知难而退。
总而言之,纠正讨好型人格最好的方法就是真实地面对自己,关注自己的感受,鼓励自己表达真实的想法。这样才会发现离真实的自己更进一步,而真实无损个人形象,你也能逐步从讨好型人格中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