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爱青 陈瑞娟
(青州市黄楼卫生院 山东 潍坊 262518)
慢性胃炎是指的胃粘膜上方形成的炎性反应疾病,是影响患者胃粘膜腺体形成萎缩并诱发患者形成上皮细胞异形增生、恶性增殖的主要成因[1]。慢性胃炎的形成基本成因较为多元化,同时受到患者个体差异以及环境的影响使得该疾病的治疗进度十分缓慢[2]。临床治疗多见于将药物治疗加以饮食结构纠正作为该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案。奥美拉唑是具有质子抑制作用的药物,在与胃粘膜质子泵上方的活性酶特异结合的同时达到抑制胃酸分泌的目的。在胃酸泌出相对减少的环境下,患者炎性反应虽有所减轻但无法得到对症支持,即患者炎性因子形成无法得到有效干预。克拉霉素是具有广谱抗菌效能抗生素类药物,该药物通过与致病原的核糖体结合达到特异性阻断致病菌合成的目的。基于该药物的作用,本文对其与奥美拉唑共同使用所发挥的应用价值在慢性胃炎患者治疗进程中的具体意义进行了浅析,详细内容如下。
1.1基础资料
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纳为研究时间,将因慢性胃炎前往我院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随机采集数据80例(n=80),以患者用药方案为分组依据,记作单一用药组与二联用药组。单一用药组患者男性与女性总数分别为21、19,患者年龄极值(岁)由低到高依次为22-79,患者年龄均数表达(岁)为(50.59±5.05),患者病程周期(年)区间为1.5-5,均数表达(年)为(3.05±0.77);二联用药组患者男性与女性总数分别为22、18,患者年龄极值(岁)由低到高依次为23-78患者年龄均数表达(岁)为(50.67±5.41),患者病程周期(年)区间为2-5,均数表达(年)为(3.01±0.59)。患者数据组间不具备统计价值,可继续开展后续研究(P>0..05)。
1.2方法
单一用药:单独服用奥美拉唑。令患者每日分两次经口服行奥美拉唑治疗,单次给药剂量均为20毫克,用药治疗周期为7d。
二联用药组:即在前组治疗方案的前提下应用克拉霉素。令患者在上述奥美拉唑用法与用量的基础上,令患者经口服每日分两次服用克拉霉素,单次给药剂量为0.25毫克。用药治疗周期为7d。
1.3判定指标
1)观察患者用药安全性结局。
2)观察患者炎性反应因子表达结局。
3)观察患者症状消失周期、Hp转阴周期以及镜下病灶缩小至原有的1/2周期。
1.4统计学分析
试验各指标均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5.0检验,卡方比对计量资料(%)率;t值比对计数资料(均数±标准差);如组间数据有差异(p<0.05)。
2.1患者用药安全性结局比较
二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比率未见显著差距组间不具备统计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比对患者满意度情况[n,(%)]
2.2患者炎性反应因子表达结局比较
二联治疗组患者白细胞介素与急性反应蛋白的表达较更低,与单一用药组患者相较组间具备统计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2。
表2 比对患者炎性反应因子
2.3患者相关指标比较
二联治疗组患者症状消失天数、Hp转阴天数以及镜下病灶缩小天数均更短,与单一用药组患者相较组间具备统计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3。
表2 比对各症状消失时间
奥美拉唑在慢性胃炎治疗中主要起到减少胃酸泌出、减缓病情进展、减轻患者症状的作用。该药物的本质是一种用以抑制胃粘膜上方质子泵活性位点活性的药物,能够在抑制质子泌出的同时控制酸性泌出物进入胃内,从而有效改善胃内容物的酸性,此外也控制了胃蛋白酶的泌出[3]。因此在慢性胃炎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其目的在于控制病情发展并降低患者形成穿孔的风险,但该药物的结构决定其无法对患者炎性反应因子以及免疫功能产生影响[4]。同时慢性胃炎的病机表明其本质为炎性反应,因此就提示在慢性胃炎的治疗中,不仅需要通过介入质子泵抑制剂达到缓解病情进展的目的,同时需要介入抗生素类药物达到清除炎性反应因子的目的。克拉霉素是一种与红霉素结构与功能极为相似的抗菌药物[5]。此外该药物在具备高效能抗菌作用的基础上具备高耐酸性与穿透性,因此在酸性环境下不仅不会受到胃内组织结构产生的局限性,还能够有效穿透胃粘膜达到高效清除致病原的目的[6]。此外其高耐酸性也决定该药物在达到生物利用度时不会在酸性环境的影响下分解,从而未稳定发挥其应保留的药物效能[7]。本文中数据显示,在慢性胃炎患者病情进展等情况基本保持一致并在人均使用奥美拉唑的情况下,应用克拉霉素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指标表达得以显著改善,同时研究还指出,患者在使用克拉霉素后的安全性仍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得以保全。这就表明克拉霉素的介入不仅保留了奥美拉唑的用药效能与安全性,同时对于炎性因子的清除也具有积极的指导价值。
综上所述,在慢性胃炎患者的治疗进展中,质子泵抑制药物(本文为奥美拉唑)与抗生素(本文为克拉霉素)的二联用药指导下的治疗方案具有显著的指导性价值,因此可以进行广泛应用,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