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吴启军 图:本刊资料
一座飞往未知星际的“飞碟”,苍穹下的人们仰望星空,憧憬未来。
龙门山作为四川盆地与川西高原的天然界线,其地理位置非常独特。两大板块的交织碰撞,形成著名的龙门山断裂带。沿断裂带,在四川盆地西北缘底部形成一条巨大的地缝。地壳厚度在此陡然变化,龙门山以西地壳厚度为60-70km,以东则急剧减少到50km以下,巨大的地势落差造就了许多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使龙门山坐拥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门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龙门山国家级地质公园、龙门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熊猫国家公园等5张国家级生态名片。而龙门山镇便位于神秘的龙门山脉,距彭州市区仅38公里。
龙门山镇地处湔江河谷生态旅游区腹心地带,是进入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入口。站在龙门山镇与外界的唯一通道——小鱼洞大桥上向山边眺望,一座犹如白色飞碟般的建筑格外醒目,这就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展示中心——卧云台。“卧云台”是龙门山镇践行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当地政府希望“卧云台”在满足基本的功用和需求的基础上,能成为村与村、城与乡对话交流的场所。带着这样的思考,融入“乡村会客厅”理念的“卧云台”便应运而生。
“卧云台”的建筑设计理念提取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冰川漂砾”的地质遗迹特点、熊猫的局部形态、熊猫栖居的竹林作为建筑元素,打造出一个魔幻、开放、有趣的公共空间。它像湔江水蒸发形成的云朵,为炎炎夏日里的人们带来一片阴凉;它又像是乡土记忆中村口的大树,树下的人们缓摇蒲扇,漫说故事;它还像飞往未知星际的太空飞碟,苍穹下的人们仰望星空,憧憬未来。“卧云台”共三层,底层整体架空,白色的“竹林”从水中生长至穹顶,穹顶上分布着大小不一的光源。当夜晚来临,穹顶上的灯光亮起,宛如置身一片璀璨的星空下。
底层整体架空,白色的“竹林”从水中生长至穹顶。
漫步在二层的熊猫野化科普厅,河谷中的光怪陆离、虫鸣鸟啼萦绕身旁。
二层的装置作品《陨石》与水墨长廊碰撞出奇异的视觉效果。
顺着长长的天梯走向二楼云端的星际,一幅山水秘境画卷于此展开。接待厅迎面的竖向灯管是底层“竹林”的延续,顶部蜿蜒的灯膜、地面流淌的水墨艺术地坪漆、房间里荡漾的水纹灯光,亦是对底部水景的呼应。一条幽深静谧的巷子与接待厅相连,黑色的肌理展示墙依次展示着湔江河谷从地底到天空多样的自然元素:岩层、土壤、苔藓、灌木、乔木、花卉、果实、动物……继续往深处走是熊猫野化科普厅。细细的金属管和金属圆盘构建出神秘的竹林秘境,湔江河谷五彩的自然光影投射在秘境里,又被水波纹不锈钢板包裹的空间倒映在走廊的每个角落,让整个空间笼罩上一层神秘而浪漫的面纱。漫步其间,河谷中的光怪陆离、虫鸣鸟啼萦绕身旁。从熊猫野化科普厅出来,穿过水墨长廊,跨过水面拾级而上到达三面环水的熊猫生态展厅,从屋顶倾泻而下的水幕给整个空间带来流动的视听体验。休息区稀疏有致的“竹丛”,也为人们构建起一个心理上的私密空间。
三层的一侧空间打通外墙,抹去建筑内外的界限,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旋转楼梯缓步登上三楼。全落地玻璃窗的咖啡厅有着良好的采光和通透的视野。贯穿空间的“竹丛”,蜿蜒的灯膜和晶莹剔透的玻璃砖墙再次出现在视野中,巧妙地划分出各个功能空间。三楼另一侧空间则打通外墙,抹去建筑内外的界限,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屋顶的浅水之上散落着两块大小不一的“浮石”,意指龙门山“冰川漂砾”地质活动所形成的飞来峰巨石和湔江河谷中的江河浮石。“浮石”上面栽种着竹子,一只憨态可掬的“熊猫”正趴在一块小的“浮石”上,似乎想要与眼前的食物来一场美妙的约会。而环形的大屋檐与列柱形成的画框,正好将这个有趣的场景与远处的龙门山压缩在同一个画面中,如同一幅妙趣横生的山水长卷。
夜幕降临,在这片疏朗的“星空”下,“卧云台”成为了另一种生活的剧场。一幕幕场景在这里交替上演,有附近村民避暑纳凉,有途经的游客拍照打卡,有情侣浪漫约会,有小朋友数“星星”,有满怀心事的人发呆思考……在这个剧场里,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华丽的词语或高深的哲学,而是将平淡的生活演绎得有滋有味,或许我们才不会在每一段人生旅程上多一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