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布鲁氏杆菌病防治措施

2022-10-10 07:25:30杨海生
乡村科技 2022年15期

杨海生

(夏河县阿木去乎镇畜牧兽医工作站,甘肃 夏河 747106)

0 引言

牛、羊养殖业是部分地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如何实现健康安全养殖,是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人们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在养殖模式不断调整与优化的背景下,牛、羊养殖规模日益扩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致使牛、羊健康受到不利影响。而布鲁氏杆菌病作为一种传染力强、破坏力度大的常见传染病,不仅直接威胁牛、羊的健康养殖,而且与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在布鲁氏杆菌病防治过程中,由于防控制度不健全、防控措施不到位,疾病发生率呈居高不下的态势,并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牛、羊的健康养殖。布鲁氏杆菌病不仅对牛、羊有易感性,而且会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面对此种情况,防疫部门要对以布鲁氏杆菌病为主的人畜共患病予以高度重视,掌握疾病发生规律,制订切实可行的疾病防控对策,减少此类疾病的危害。

1 牛、羊布鲁氏杆菌病症状

布鲁氏杆菌病感染性强、危害大,并且有着十分广泛的感染途径,能够通过密切接触传播给人类和其他动物。综合来看,布鲁氏杆菌病的传播来源以牛、羊为主,并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其中春、秋季最易高发,严重威胁牛、羊和人类的生命安全。

1.1 羊布鲁氏杆菌病临床症状

受到羊个体差异的影响,该病的发病周期会有明显的不同。通常情况下,怀孕母羊染病后,多会在怀孕两三个月出现流产现象,未流产的母羊体质相对较差,并且新生羔羊极有可能携带病菌。如果公羊染病,其生殖系统会出现炎症,如睾丸炎等,甚至还会出现关节方面的疾病。

1.2 牛布鲁氏杆菌病临床症状

牛、羊感染布鲁氏杆菌病后,其临床症状存在明显差异。一般该病病菌可在病牛身上潜伏28 d或更长时间,母牛染病后和母羊染病症状较为相似,均会出现流产等不良现象,不同的是母牛流产多发生在怀孕后4~8个月,严重威胁胎儿的生命安全。与此同时,健康母牛正常生产时分泌物颜色为灰白色,而染病母牛流产时的分泌物为灰色或红色,并可闻到一股刺鼻气味。母牛流产后,身体机能会受到严重损害,并且再次怀孕的概率会明显降低。

2 牛、羊布鲁氏杆菌病诊断要点

首先,要根据患病牛、羊的临床症状进行初步诊断。母羊感染布鲁氏杆菌病后,多会在怀孕两三个月出现流产现象,并且会有精神状态不佳、饮食意愿不强、坐立不安等临床症状,阴道内还会流出污秽物。部分牛、羊感染布鲁氏杆菌病后,还可能出现关节炎、乳腺炎等症状。患病公畜会有明显的生殖系统症状,如睾丸炎、附睾炎等。其次,在了解患病牛、羊临床症状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剖检做进一步诊断。如果牛、羊已经染该病,通过剖检可发现牛、羊胎盘绒毛膜下组织呈黄色胶样浸润、充血、出血、水肿、糜烂和坏死;而染病幼畜皮下出现血样浸润,胃内有白色絮状物,肝脾部位出现肿大、坏死情况。受布鲁氏杆菌病影响的公畜,其生殖系统会出现化脓性坏死,而且随着病程的发展,睾丸逐渐缩小。

3 牛、羊布鲁氏杆菌病综合防治措施

3.1 预防措施

3.1.1 加强疾病检疫。一般牛、羊患布鲁氏杆菌病后,很可能威胁人类及其他动物的生命安全,甚至会引发群众或市场恐慌等不良现象。基于此,防疫部门要对布鲁氏杆菌病的防治工作予以高度重视,通过制定完善的疫病防控制度、加大检疫力度等措施,严防细菌的侵入,确保牛、羊市场流通安全。此外,防疫部门既要监督管辖区域内养殖场做好消毒工作,也要监督其按照免疫程序完成牛、羊疫苗接种工作,通过接种19号布氏杆菌弱毒疫苗,使牛、羊具备良好的抗病能力,降低牛、羊布鲁氏杆菌病的发生概率。在检疫过程中,一旦发现病牛或病羊,要及时进行扑杀,并用10%石灰乳对牛、羊圈舍进行全面消毒,以防布鲁氏杆菌病蔓延和扩散。同时,有关部门应将检疫工作深入落实到牛、羊运输、交易与屠宰等环节,严防患病牛、羊在市场上流通。

3.1.2 建立健全疫病防控制度。首先,养殖场要不断完善牛、羊布鲁氏杆菌病防控制度,确保一系列防治措施有效落实到位。其次,建立兽医管理局、卫生健康局等多部门联防联控机制,将各项防控工作落实到个人,使防疫人员、养殖户明确自身职责与使命,在多方共同协作下,有效控制牛、羊布鲁氏杆菌病的发生和发展。最后,重点区域应成立专门的牛、羊布鲁氏杆菌病防治小组,根据当地疫病发生情况对防控工作进行规范与调整,做到权责分明,推进防治计划顺利实施。

3.1.3 坚持自繁自养。牛、羊布鲁氏杆菌病传染性较强,极易在引种过程中传播,影响牛、羊养殖效益。因此,养殖户要尽可能坚持自繁自养的养殖原则,无特殊情况不从外地引种,不为疾病的入侵提供机会。如有必要从外地引种,就要按要求完成检疫工作,对牛、羊健康状态有全面了解后,再隔离饲养15 d,确定无异常情况,才可将其与同群牛、羊,共同养殖。在引进牛、羊隔离期间,要为其提供适量黄芪多糖,以免牛、羊发生应激反应。

3.1.4 做好日常清洁消毒工作。养殖舍是牛、羊日常生活场所,养殖环境优良与否直接决定牛、羊生活状态。因此,在牛、羊日常养殖过程中,养殖户要做好养殖舍的管理工作,确保牛、羊生长环境清洁,从源头上遏制病毒和细菌的滋生。为阻碍牛、羊布鲁氏杆菌病的传播与蔓延,养殖户一年内至少要进行2次全面消杀工作,具体可采用石灰乳进行消杀。养殖户除要做好牛、羊生活场所、饲养器具等消毒工作外,还要对所有进出养殖场所的车辆和人员进行严格且彻底的消毒,以免将病毒和细菌带入养殖场引发传染性疾病,并注意消毒剂应选择低残留且无害的类型,确保牛、羊健康生长。一旦发病,养殖人员应在第一时间将牛、羊的疫病发生情况汇报给相关部门,并采取隔离措施;如若牛、羊死亡,则要对其尸体进行焚烧处理,并做好消毒工作,严防病死牛、羊流入市场后威胁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为提高牛、羊对布鲁氏杆菌病的抵抗能力,养殖户要做好牛、羊生活场所的定期通风工作,并保持足够的光照,优化饲养环境。总而言之,广大养殖户要按照消毒管理制度和消毒流程严格进行消毒,采取科学化饲养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牛、羊饲养管理水平。

3.1.5 加大宣传力度。为从根本上控制该病的传播与蔓延,防疫部门要强化养殖户对牛、羊布鲁氏杆菌病的认知,可通过宣传使养殖户了解疾病症状,同时掌握疾病防控知识,为后期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虽然布鲁氏杆菌病是牛、羊养殖中较为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但是多数养殖户对其缺乏认知,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该类疾病的严重性,疾病防控意识薄弱。面对此种现象,防疫部门就要积极开展牛、羊布鲁氏杆菌病预防宣传工作,通过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全方面宣传,不断强化养殖户的疾病防控意识,使其掌握科学合理的疾病防控对策。此外,疫病防控部门可委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提高养殖户疾病防控水平,使其能积极有效应对布鲁氏杆菌病的发生。不仅如此,疫病防控等相关部门还要通过日常培训,使养殖户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确保其掌握良好的疾病防控应急措施,一旦发现布鲁氏杆菌病,养殖户能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以免疾病大范围扩散和传播。

3.2 治疗措施

3.2.1 药物治疗。由于布鲁氏杆菌病传染性较强,为减少经济损失,养殖户要在疾病发生后立即对患病牛、羊隔离消毒,并在第一时间采取药物治疗措施。例如,可通过肌内注射链霉素控制病情的发展,在用药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确定注射剂量,并同时为患病牛、羊补充一定量的维生素,提高患病牛、羊机体免疫力 。从中医角度来看,布鲁氏杆菌病是湿热性疾病,可用川贝、益母草、桔梗等药材治疗。对于感染该病的怀孕母牛、羊,可选择孕期肌内注射适量黄体酮,提高药物治疗效果。除此之外,选白芍18 g、当归28 g、熟地25 g、甘草22 g、陈皮8 g、炒白术28 g、黄芩22 g、党参18 g和生姜12 g,混匀研磨至粉状,后用温水灌喂,每日一次,能够有效缓解病牛症状。对于部分流产的母牛、羊,要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子宫,一般流产后48 h是最佳冲洗时间,每日清洗一次,直至牛、羊阴道内无污秽物流出为止。母牛、羊流产后,倘若表现出明显的疾病症状,就要积极采用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中药调理,即选取双花、川芎、白术、连翘各13 g和益母草28 g、黄芩18 g研磨成粉,为母牛、羊开水冲喂即可。

3.2.2 抗菌治疗。牛、羊患病后,如症状较为轻微,养殖户就可通过血液免疫进行治疗,肌内注射适量氨苄西林,每日用药2次,直至病牛、羊痊愈为止。倘若牛、羊病症严重,则需要采取静脉输液法进行治疗。例如,静脉注射适量地塞米松、复方生理盐水、苄氨西林钠、5%葡萄糖溶液等,以此来减轻布鲁氏杆菌病的危害程度。

4 结语

在牛、羊养殖过程中,难以避免会受到疫病的影响,如布鲁氏杆菌病。该病不仅会对养殖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而且可能影响人类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基于此,防疫部门要对牛、羊布鲁氏杆菌病予以高度重视,根据疾病症状做好相应诊断工作,并从加强疾病检疫、做好日常清洁消毒、加大宣传力度等方面预防与控制该病的发生,之后通过科学合理用药对发病牛、羊采取针对性治疗,阻断细菌的传播与蔓延途径,确保牛、羊免受布鲁氏杆菌病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