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忠
(临沂市河东区郑旺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 临沂 276028)
玉米是我国的高产粮食作物,是养殖业的重要饲料来源,也是医疗卫生、化工等产业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另外,玉米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提高免疫力和抑菌杀菌等。因此,玉米具有广阔的开发及应用前景。玉米的环境适应性较好,耐旱性、耐寒性、耐贫瘠性较强,而且营养价值较高。但是,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大、小斑病的危害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大、小斑病是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从发病到扩散速度极快,而且影响范围非常广,造成的危害较严重。高温天气或多雨、湿度大的天气均有利于玉米大、小斑病的发生与流行。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农户要加强对大、小斑病的防治,减轻病害影响,以保障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玉米收获后,农户未充分利用玉米秸秆,而是将秸秆随意堆放在田间或者住宅周边。这些未经处理的玉米秸秆成了病害的发源地。一般情况下,大、小斑病病菌的菌丝在自然条件下即可存活,并且可以不断产生分生孢子,一直到夏季玉米抽穗时,干枯的玉米秸秆仍可以产生许多分生孢子。这些玉米大、小斑病病菌的分生孢子可以随风在空气中四处飘散,如果遇到合适的寄主,加上合适的气候条件,就会在短时间内快速繁殖并蔓延,造成巨大的危害,从而造成大、小斑病迅速暴发且大面积流行。
高温、多雨、湿度大,都是造成玉米大、小斑病发生与流行的主要原因。玉米大、小斑病病菌的孢子生成和萌发以中等温度最为适宜。如果有雨露或者大雾天气,分生孢子就可以迅速萌发,入侵速度极快。此外,空气相对湿度越大,越有利于病菌快速传播,造成巨大的危害。
农民大多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不懂得科学种植、科学管理。部分农民受传统种植模式的影响,种植玉米后疏于田间管理,不重视病害防治,没有采取早期预防措施,任由各种病虫害流行蔓延,使玉米大、小斑病发生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严重影响玉米高产丰收。
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其品种也在不断地被改良和更新。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大、小斑病的抗病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大、小斑病病菌遇到适宜条件,会导致豫玉22、连玉16等品种发病严重,甚至绝收;而宜丹2号、华玉4号则表现出较强的抗病能力。近年来,经过玉米育种专家的不懈努力,精选培育了一些抗病性较好的杂交新品种,如农大108、长城98等。这些新品种抗病力强,对于玉米大、小斑病的有效控制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春季是玉米对大、小斑病的易感病期,如果遇到适宜发病的天气条件,如田间相对湿度较大等,往往就会导致发病。一些不利的栽培措施也可导致发病,如播种时间晚、田间植株密度大、通风透光差、行间距过小及施肥不当导致玉米所需养分缺乏等,都为病菌的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
玉米大斑病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田间地表和玉米秸秆垛内残留的病叶组织中的菌丝体及附着的分生孢子均可越冬,成为第2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在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随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度、湿度条件下萌发入侵。在环境潮湿的情况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其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时,发病较重。另外,低洼地、密度过大地块、连作地易发病。
玉米小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但叶鞘、苞叶和果穗也会受害,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发生比较严重,一般情况下会导致玉米减产20%以上,严重时减产70%左右。玉米小斑病病菌主要以休眠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初侵染源。该病菌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侵染玉米后在病株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遇高湿或高温条件,病情迅速扩展。在田间,该病最初在植株下部叶片发生,向周围植株传播扩散(水平扩展),病株率达一定数量后,向植株上部叶片扩展(垂直扩展)。玉米小斑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内都可发生,但以抽雄、灌浆期发病严重。另外,低洼地、过于密植荫蔽地、连作田发病较重。
玉米大斑病发病初期,叶片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
玉米小斑病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半透明水渍状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5~16)mm×(2~4) mm的椭圆形褐色病斑,边缘赤褐色,轮廓清楚,上有二三层同心轮纹。病斑进一步发展时,内部略褪色,后渐变为暗褐色。天气潮湿时,病斑上生出暗黑色霉状物(分生孢子盘)。
随着育种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玉米品种越来越多,但是每个品种的生长周期和抗病力都有所区别。同时,因为各地气候存在差异,所以玉米大、小斑病在各地的具体流行情况有所不同。即使是相同的玉米品种,在气候不同的地区时,其对大、小斑病的抗性也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农户应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生产条件等选择不同抗性品种及兼抗品种,如选择京早1号、津夏7号、中单2号、中单14号、四单8号、鲁单15、鲁单19、思单2、掖单12和陕单9号等品种,以减轻玉米大、小斑病危害。
另外,在实际生产中,一部分农民未向当地农业、植保部门进行详细咨询,因听信玉米种子经销商的片面介绍、贪图价格便宜等原因,盲目选购不适合当地种植的玉米品种;一些农民通过阅读玉米种子包装袋上的信息了解玉米品种的特性,但有些产品夸大其词,产品介绍不符合实际,导致农民选种不当,从而导致玉米大、小斑病严重发生。对此,农技部门应对农民加强技术指导与教育培训,引导农民从正规渠道选购经过省级或国家审定的玉米品种的种子。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强种子市场监管,引导农户货比三家后选择玉米品种和种子,以确保农户选择优质、高产、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和优质种子。
玉米收获后,染病植株的秸秆上会带有病菌。这些病菌一旦遇到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就会快速大肆蔓延。因此,玉米收获后,农户应及时做好田间清理工作,彻底清理干净玉米秸秆,以有效减少田间玉米大、小斑病病菌残留数量。此外,可以通过深翻把带有病菌的玉米秸秆深埋地下,使病菌失去存活的条件,以预防玉米大、小斑病发生。
首先,农民要根据田间土壤温度适期早播,使玉米抽穗期、吐丝期提前,避开高温多雨季节,以有效降低玉米大、小斑病发生率。
其次,农民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田间环境,合理确定玉米种植密度,以确保田间通风透光良好;要合理选择栽培方式,如多雨地区可以采用开沟做厢方法进行种植,厢沟、围沟、腰沟相配套可防止雨后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可以将玉米与大豆等其他农作物套种,增大玉米植株之间的距离,保证田间通风、透光良好。采用上述措施可改善玉米田间生长环境,从而提高玉米大、小斑病预防效果。
最后,施足底肥是实现玉米高产的基础,科学追肥是实现玉米高产的保障,而且会影响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在田间施肥过程中,应尽量选择无害的有机肥,再根据不同的玉米品种和不同生长阶段合理搭配其他化学肥料,根据田地面积、植株距离和植株生长情况等合理控制施肥量,充分发挥肥料的作用,有效加快玉米生长,培育健壮的玉米植株,以降低玉米大、小斑病发生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基肥选用粪肥,那么要确保其充分发酵腐熟,不给病原可乘之机。另外,田间管理中还要注意松土、清除杂草、田间排水等其他管理工作,为玉米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玉米的抗病性,有效降低玉米大、小斑病发生率。同时,农户应加强田间巡视,一旦发现遭受病害侵袭的玉米植株,要第一时间将玉米植株下部的病叶去除,再根据玉米植株的发病程度用药防治。
由于玉米大、小斑病发展速度特别快、危害性较大,因而农户在田间巡查时一旦发现玉米大、小斑病害症状,就要及时进行药物防治,避免病害危害加剧。对于玉米大斑病,可在心叶末期至抽雄期或发病初期,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等喷洒防治,隔10 d喷洒1次,连续喷洒两三次。对于玉米小斑病,可在发病初期使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喷洒防治,隔7~10 d喷洒1次,连续喷洒两三次。
在玉米生产中,农户要高度重视大、小斑病防治工作,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满足畜牧业、医疗卫生和化工等产业需求。为有效防治玉米大、小斑病,可选择优良的抗病品种,并做好田间管理工作,采用翻耕、轮作等措施减少病菌数量,改进传统的玉米栽培技术,从而为玉米植株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提升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进而降低玉米大、小斑病害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