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常见病害发病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2022-10-10 07:25:30
乡村科技 2022年15期

刘 香

(舟曲县峰迭镇人民政府,甘肃 舟曲 746300)

0 引言

玉米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不仅可作为粮食供人们食用,而且是饲料生产及工业发展的重要原料。优化玉米栽培管理技术,生产高产优质玉米,对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至关重要。但在玉米种植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病虫害侵袭,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对此,农户需要充分了解各类病害的发生特征和发展趋势,并不断优化防治措施。

1 玉米大(小)斑病

1.1 玉米大斑病

1.1.1 发病特点。玉米大斑病在部分地区又被称为枯叶病、条斑病、叶斑病,会对玉米生长造成严重危害。该病害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严重的会对玉米的叶鞘及苞叶等部位造成侵害,影响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进而抑制玉米植株有机物的积累,造成籽粒灌浆不足,最终出现减产甚至绝收的情况。玉米大斑病病菌越冬能力较强,主要以菌丝和分生孢子的形式在病残体上越冬,受害玉米的种子也可能携带少量的病菌,成为第二年的侵染源。在第二年6月,该病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会快速传播。

玉米大斑病的病菌主要依靠气流或者农事活动在玉米田间传播危害。该病发病程度因栽培环境、管理技术及玉米品种等的不同而不同。遇连日阴雨天气,玉米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风性差,地块地势较低,田间积水未能及时排出,将会提高玉米大斑病的发病率。另外,玉米连作也会加重该病病菌在田间的积累及传播危害。玉米大斑病最适宜的发病条件为温度20~25 ℃、相对湿度90%~100%;当田间温度高于25 ℃或低于15 ℃、相对湿度小于60%,大斑病的发病率会明显降低。

玉米大斑病发病初期,一般先是底部的叶片出现水渍状青褐色病斑,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病斑长5~10 cm、宽10~15 cm。发病后期,叶片反面病斑上密生黑色霉层,田间湿度较高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的霉层。

1.1.2 综合防治措施。首先,选择抗大斑病能力较强的品种,如吉龙2号、先玉335及庆单6号等,具体可根据玉米栽培地的气候环境及土地情况进行选种。其次,实施轮作,如将玉米与白菜、水稻或者番茄等作物进行轮作,能有效减少玉米栽培田内大斑病病菌的积累量,从而抑制大斑病的发生与传播。再次,玉米植株相对较高,根系发育旺盛,需要选择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地块进行种植;控制好播种时间,尽量避免玉米生育期遇到大斑病高发阶段;结合玉米不同生育期的需肥特点,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方式进行科学施肥,保障玉米健康生长发育,提升玉米植株的抗性水平;根据田间湿度及降雨情况进行科学浇水,如遇连日阴雨天气,应及时排出田间积水,避免湿度过大而加重病害的发生及传播;玉米收获结束后对田块进行全面清洁,将秸秆通过高温发酵的方式制作肥料备用。最后,发病初期,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等喷洒防治,隔7~10 d用药1次,连续喷洒两三次,防治效果良好。

1.2 玉米小斑病

1.2.1 发病特点。玉米小斑病又名斑点病,除了会对玉米叶片造成侵害之外,对玉米茎秆、果穗、苞叶、籽粒也会造成侵害。玉米小斑病病菌同样可在玉米病株残体及茎秆、种子中越冬,次年春季可随风雨、农事活动等大面积传播。如果田间管理不善,存在连作情况,栽培地排水不良、土质黏重等,玉米小斑病较易发生。玉米孕穗及抽穗阶段温度一般在25~29 ℃,非常有利于小斑病发生,因此,玉米孕穗及抽穗阶段是小斑病发病高峰期。

小斑病发病初期,玉米叶片上会出现大量水渍状褐色小斑;之后逐渐扩大成椭圆形且边缘有紫色或者赤褐色晕纹的病斑,以后中部颜色变淡,出现赤褐色轮纹;再后,病斑因受叶脉限制,多呈两侧平行、两端椭圆的形状。如果田间湿度较高,病斑上会生有灰黑色绒毛状物(分生孢子),对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造成阻碍,抑制有机物积累及产量提升。小斑病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发生,之后向上蔓延扩展。

1.2.2 综合防治措施。一方面,农户应根据往年栽培地小斑病发病程度,合理选种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尽可能在平坦的地块种植玉米,并且种植前翻耕整地,及时将土壤中的病枝残叶清理干净,避免病菌在田间大量积累;玉米播种完成后,须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并科学做好间苗培土工作,间苗时拔出的幼苗、病叶等均应带离田外集中进行处理,切不可在田间随意丢弃;控制好玉米种植密度,保障田块通风透光良好;雨季应及时排出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适当追施磷肥及钾肥,促进玉米植株健壮生长,提升其抗病能力。另一方面,发病后,农户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喷洒防治,间隔7~10 d喷洒1次,连续喷洒两三次。同时,不同药物需要交替喷洒,以避免病菌抗药性增强。

2 玉米黑穗病

2.1 发病特点

玉米黑穗病是苗期侵染的一种系统性病害,一般到穗期才出现典型症状。玉米黑穗病病菌的侵害性较强,可对玉米茎、叶、花、雌蕊、雄蕊、果穗等各部位造成侵害,病变部位会长出病瘤。未成熟时,病瘤外部有灰白色或者淡黄色的保护膜,后续会逐渐变为灰黑色。病瘤成熟后,其内部会产生大量黑色粉末(为病菌冬孢子),且其外部薄膜会自然破裂,大量黑粉会散播出来。由于病瘤的发生部位不同,其大小也不完全相同,如叶片上长出的病瘤如豆粒,果穗上长出的病瘤则如拳头一般。玉米黑穗病的发生对玉米的侵害集中在雌穗、雄穗处。一旦玉米感染丝黑穗病,将会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及品质。玉米黑穗病病菌的来源主要是土壤中积存的病菌或者病残体中积存的病菌。另外,若玉米田所施入的肥料中含有黑穗病病菌,同样会导致黑穗病在玉米田间大面积传播及发展。连作时间长及早播的玉米田发病重,高寒冷凉地块易发病,沙壤地发病轻。

2.2 综合防治措施

首先,应避免从病区购置玉米种子,防止病菌出现跨区传播的情况;选择品种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需要根据各地的农业生产特点,指导农户科学选种,以抗黑穗病能力强的品种为首要选择,及时淘汰抗病能力差的品种。其次,如果玉米地黑穗病发生较为严重,应及时将其与高粱、大豆等作物进行轮换种植,减少田间黑穗病病菌数量,降低其发病率。再次,需要将田间患病植株及时拔除并带出田外进行集中处理,避免将拔除植株进行堆肥或者是饲喂牲畜,防止土壤或牲畜粪便中携带病菌。最后,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照种子质量0.3%~0.7%的用量对种子进行拌种,提升对黑穗病预防效果;或者使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按照种子质量0.5%~0.7%的用量对种子进行拌种,同样可达到预防效果。

3 玉米穗腐病

3.1 发病特点

玉米穗腐病又称赤霉病、果穗干腐病,是由禾谷镰刀菌、串株镰刀菌、青霉菌、曲霉菌、枝孢菌、单瑞孢菌等近20多种霉菌侵染所引起的玉米病害。玉米果穗、籽粒均可受此病危害。果穗遭到侵害后,顶部会出现腐烂变色情况,颜色会变为红色或者褐色;籽粒内部及籽粒间隙也会长出大量霉状物,籽粒光泽度明显下降,灌浆质量也会受到影响,极易导致籽粒干瘪不饱满。果穗病部苞叶常被密集的菌丝贯穿,黏结在一起并贴于果穗上不易剥离。玉米穗腐病病菌在种子、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成为第二年的侵染源。病菌主要从玉米植株的伤口侵入,分生孢子借农事活动、雨水、空气流动等传播危害。

玉米穗腐病的发生程度受玉米田间温湿度、土壤肥力、病虫害发生程度、种植密度及栽培品种等因素影响。如果遇到低温少雨年份,穗腐病的发病程度明显降低;温度较高且降雨量较大年份,穗腐病的发病率会明显升高。就栽培地块来讲,山地的玉米穗腐病发病程度明显弱于平原及低洼地区,沙土及黏土地块玉米穗腐病发病率相对较高。如果玉米田间其他病虫害发生程度较重,则穗腐病发生率也会明显升高。就玉米品种(按照其植株叶片与茎秆夹角的大小分类)来看,紧凑型品种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中间型品种或者平展型品种。另外,栽培密度越大,该病发病率越高,病情进展速度越快。

3.2 综合防治措施

首先,清理田间病株,降低初侵染源数量。玉米收获后,需要将玉米秸秆、残茬等清理干净,可带离田外集中处理。其次,应将玉米与马铃薯、大豆、小麦等作物进行轮作倒茬,降低田间穗腐病病菌的积存量。栽培时,适当调节播种期,尽可能使该病发生的高峰期,即玉米孕穗至抽穗期,不要与雨季相遇;采取宽窄行种植或者立体种植方式,优化田间密度,保障田间通风透光良好。如果栽培品种为紧凑型品种,667 m留苗量应控制在4 000~4 500株;如果栽培品种为中间型品种或者平展型品种,则667 m留苗量应控制在4 000株左右。另外,应做好玉米各个生育期的施肥管理工作,保障氮肥、磷肥、钾肥及微量元素肥料供应均衡,以提升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最后,每10 kg种子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20 mL+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40 mL进行包衣或拌种;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可以667 m用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 g制作药土,对玉米植株进行点心处理,避免病菌自植株茎秆及叶鞘处入侵;发病时,667 m用5%井冈霉素水剂50~75 mL兑水75~100 L喷洒穗部,根据病情发生程度防治1次或2次;玉米收获前15 d左右,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在雌穗花丝上喷雾防治。

4 结语

玉米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袭,导致玉米产量和品质降低。因此,在种植玉米过程中需要结合地区实际情况,有效防治病虫害,以保证玉米健康生长,进而保障玉米的产量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