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东 姜伟芝
(1.河北工程大学管理工程与商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2.河北工程大学园林工程与生态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
农村“空心化”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一个社会问题。农村“空心化”问题是由多重原因造成的。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人口外流,农村劳动力比重不断下降,从而导致土地粗放利用甚至抛荒,出现了大量的土地闲置现象;另一方面,一些农村家庭为了使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一部分农民纷纷进城生活,造成大量农村劳动力外流,农村家庭宅基地空置甚至闲置,从而产生了“空心村”。为有效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需要了解我国农村“空心化”现状及发展趋势。鉴于此,笔者利用CiteSpace 5.8.R3,采用文献计量方式对我国农村“空心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笔者使用CiteSpace软件对农村“空心化”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陈超美教授开发的CiteSpace软件是一款基于Java的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利用其能够对一个特定学科或领域的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此次研究使用CiteSpace 5.8.R3版本。样本文献的时间跨度设置为1999—2022年,同时将时间间隔设置为1年。为降低网络密度,使网络更加方便读取,选择寻径网络算法(Pathfinder)对网络中的连接线进行裁剪,最终的分析图谱使用Cluster View-static和Show Merged Network的可视化方式来呈现。
在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中,采用高级检索方法进行检索:设置检索主题为“农村‘空心化’”,来源类别为“所有期刊”,检索日期截至2022年5月,共检索出856篇期刊文献。为确保研究数据更加准确,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二次检索,文献来源类别为“学术期刊”,通过二次检索共筛选出来645篇学术期刊文献,并将这645篇文章作为研究对象。
我国农村“空心化”研究的发文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研究最早始于1999年,1999—2011年相关研究数量增长缓慢,2011年之后逐渐增多,2014年略有下降,之后又逐渐增多,但2017年之后开始缓慢下降。之所以呈现这一趋势,是因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落实,部分学者在研究农村“空心化”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研究热点,部分学者转去研究新的热点。
图1 1999—2000年5月我国农村“空心化”研究的发文情况
学者发文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其对该研究领域的关注度,同时是学者学术水平的一个体现。通过统计分析发文作者信息可以看出,农村“空心化”研究领域发文量排名前10的作者累计发文量为143篇,约占发文总量的22.2%(见表1)。由此可知,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文献较少,学者对该领域的关注度相对较低,需要学者进一步加强对该领域的研究。
表1 发文量前10名作者及其所在研究机构
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农村“空心化”研究领域学者的合作交流情况,采用CiteSpace软件对2000—2022年的样本进行研究,阈值设置为4,时间切片为1,由此生成2000—2022年我国农村“空心化”研究作者合作图谱(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该图谱共有394个节点、154条连线,图谱的网络密度为0.002。由此可知,我国农村“空心化”研究领域的作者偏少,合作团队也较少,其中以冯旭、刘彦随、张湛新为中心的合作团队规模较大,其他大部分作者都是独立进行农村“空心化”研究。
图2 2000—2022年我国农村“空心化”研究作者合作图谱
论文中出现最频繁、最核心的词汇称为关键词,一般一篇论文的关键词为3~5个。一篇论文的关键词一定存在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可以通过共现的频率来表示。关键词共现分析是利用文献集中词汇对或名词短语共同出现的情况,来确定该文献集所代表学科中各主题之间的关系。
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中,随着网络和节点的增大,关键词的共现次数越高、连线越粗,说明关键词的关联程度更高。根据样本数据,时间设定为1999—2022年,时间切片为1,临界点Top=10,得出农村“空心化”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3。图3中节点代表的是关键词,节点的形状为十字形,节点的大小决定了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节点之间相连的线条说明了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
图3 关键词共现图谱
在此研究中,农村“空心化”研究领域具有相对较高中心性的关键词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1999—2022年我国农村“空心化”研究热点主要为“空心化”、乡村振兴、农村、空心村、城镇化、治理、乡村活力、人口收缩、国际比较和精准扶贫。
表2 高频关键词
在关键词共现分析的基础上,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关键词聚类号设置为10,得到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见图4)。从图4可以看出,1999—2022年我国农村“空心化”研究聚焦于“空心化”、空心村、乡村振兴、农村、中国、治理、一户多宅、精准扶贫和老龄化等。
图4 1999—2022年我国农村“空心化”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2.3.1 “空心化”。农村是一个包含自然、社会、经济三要素的复合体,对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探讨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从地理学角度来看,农村“空心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用地和宅基地无序扩张等方面。部分专家学者从地理学角度,将农村“空心化”定义为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农村人口非农化引起人走屋空以及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向外围扩展,导致村庄用地规模扩大、原宅基地闲置废弃加剧的一种不良演化过程。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农村“空心化”研究的重点是农村劳动力迁移方面。部分专家学者从经济学意义上,将农村“空心化”定义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农村常住人口减少。总的来说,不同学者对农村“空心化”的概念有不同的认识,目前学术界还未有统一的定义。
2.3.2 空心村。通过梳理有关研究文献发现,学者主要从3个方面研究空心村。一是空心村是怎样形成的。一部分学者认为,空心村的形成是源于工业化、城镇化的推动,导致农村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迁,这是一种阶段性的外在表现。“空心”并不一定是一种空间形态,而是土地、人口、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要素偏离和谐“运行轨道”的结果,是农村多要素“空心”的综合,是农村社会“生态失衡”的体现。二是空心村带来的问题。一些学者提出,空心村的出现造成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浪费,也造成了农村内部更新滞后、农村环境不断恶化,整个村落“外光内糠”。三是空心村治理问题。通过阅读分析相关文献可以发现,有些学者认为治理农村“空心化”应从户籍制度入手,消除户籍制度的城乡差异;有些学者则从农村产业经济发展角度入手,认为治理农村“空心化”应改变目前农业的弱势地位;有些学者则从农民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人才是关键,提出加强农村教育,培育新农民,吸引人才回流。
2.3.3 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为破解农村“空心化”提供了重大契机。许佳君等认为,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的乡村人才振兴是应对农村“空心化”的重要举措,应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增强农村引才拉力,引导人才回流返乡。豆勇超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村“空心化”治理指明了更加清晰的路径,即调动农民主体回归、推进农业现代化、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
2.3.4 一户多宅。目前,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中存在一户多宅、使用面积超标、宅基地“空心化”、布局分散和规模过大等问题。究其根源,主要是相关法律规范不完善、退出机制不健全、规划管理不到位等导致的。因此,应从明晰产权制度、建立退出机制和加强规划管理等入手,根据市场机制引导农村宅基地优化利用。
2.3.5 精准扶贫。农村“空心化”现象是乡村治理面临的新问题。在精准扶贫这场国家行动中,如何考量农村“空心化”给扶贫工作和乡村治理带来的影响,并提出应对之策,不仅关系到扶贫工作本身,也关系到农村长远发展。为此,有研究提出,需要加强村“两委”建设,为空心村发展提供组织保障;需要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鼓励乡村社会组织的参与,增强留守村民的经济发展和自治能力;需要通过加快乡村城镇化或采取异地搬迁、集中安置等方式,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2.3.6 乡村治理。加强乡村治理,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也是解决我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的重要举措。加强乡村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乡村治理过程中,要尊重乡村社会内在的秩序,构建城乡人员双向互动、流通机制,加强田园型乡村社区建设,让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城乡,建立农村新的公共经济发展模式等。
突显词分析是通过对关键词的时间分布进行研究,从中发现频率变化率高、增长速度快的突显词,并对其前沿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将样本数据输入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得出关于农村“空心化”研究的前言突显词(见图5)。图5中,一根短线代表的是1 a,粗线表示该关键词在某一个年份是研究前沿。从图5可以看出,1999—2011年“村庄分类”“乡村活力”“城市化”等是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这是因为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从而使众多学者把这些作为农村“空心化”问题的研究热点。2013—2016年,“空心村”“社区建设”“城镇化”等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这是因为党的十八大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众多学者将“空心村”“社区建设”“城镇化”作为农村“空心化”问题的研究热点。2016年至今,“精准扶贫”“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等又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这是由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与此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注入了新的力量。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强了对于农村“空心化”的研究,并与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治理等相联系,以期能多方面了解农村“空心化”的影响因素,从而全方位地对农村“空心化”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因此,这一时期学者将目光主要聚焦在“精准扶贫”“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等方面。
图5 农村“空心化”研究的前沿突显词
从作者和研究机构的关系图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关于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作者和组织机构较少,特别是科研队伍缺乏。目前,我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的研究者大都是独立的,需要加强跨学科、跨地域的协作,以便学者们对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成因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从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可以看出,农村“空心化”研究热点为空心化、乡村振兴、农村、空心村、城镇化、治理、乡村活力、人口收缩、国际比较和精准扶贫10个主题,关键词共现网络相对分散,密度不是很高。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学者会对农村“空心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从研究前沿图谱可以看出,农村“空心化”的研究前沿体现在城镇化、乡村治理、土地整治、社区建设等方面,研究内容相对单一,同时缺乏理论体系的梳理和知识体系的构建。未来,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应将理论和实证、定量和定性、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