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亚芬 张永平
(榆林市长城保护中心,陕西 榆林 719000)
榆林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物众多,资源丰富。榆林的名胜古迹数量多、分布密,其中以万里长城、统万城、红石峡、镇北台最具代表。红石峡集奇山秀水、石窟古刹、摩崖石刻、军事要塞、水利枢纽于一体,历史悠远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错落相间,各臻奇妙。尤以其琳琅满目的摩崖书法石刻取胜,其形式的多样、内涵的丰富是其同类无法比拟的,它可以说是榆林名胜古迹文化资源的杰出代表,是古代榆林发展史的浓缩,是以榆林为代表的陕北黄土文化的精华。
红石峡,因山皆红石而得名,又因两峰高耸、山势雄伟,被称为雄石峡。石峡两山东西对峙,一水中流,石窟相连,曲径通幽。峡间摩崖石刻琳琅满目,蔚为壮观。窟内碑碣镶嵌,锦上添花。峡中清流潺泻,一虹飞架,桥洞相连,亭阁相望,水渠成荫,溪河映影,气象万千,集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于一身。
红石峡分为南峡、北峡,以石坝为界,以北称为北峡,以南称为南峡。南、北峡兼有文物古迹。北峡因筑坝取石而惨遭破坏,今已荡然无存,现有的文物古迹皆存于南峡。
红石峡现有各类文物古迹300余处,较为完整的有180余处。这些古迹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时间跨度500多年,集中反映了榆林当时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的状况。
这些文物古迹分为五类:
一是摩崖石刻。红石峡现有摩崖石刻70余幅,多为四言题词,遍布于东西两崖石壁,错落有致,疏密相间,蔚为大观。如“河山千古”“三山拱翠”“天外奇峰”“蓬莱胜境”“俯仰神怡”等。
二是小字幅题刻。这类题刻共55余幅,多为诗词。如嘉靖十年《随杨总游红石峡》、民国田万宝《红山夕照》、清刘厚基《再游雄山寺》等。
三是碑记碑刻。这类碑记碑刻共有30余座,如《重修雄山寺碑记》《雄山寺摩崖记》等。
四是石窟。这类石窟根据历史记载有44窟,现存有30余窟,内有彩绘、泥塑、顶雕和窟面雕刻,非常精美细致,是陕北石窟文化的典型代表。如门楣上刻有“地祗”二字的圣母殿,供奉佛教、道教、儒教三位始祖的雄山寺三教殿。
五是红色古迹。这类主要是翠然阁,晚清又称为凌云阁,是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把酒临风、品茶赏景的地方,也是中共陕北党的重要革命活动地之一。
虽然红石峡文物古迹存在的形式不同,但它们综合、全面地反映了不同时期榆林的文化、宗教、艺术、军事、水利、游乐等方面的状况,我们有必要充分研究、了解红石峡文物古迹的价值,保护好红石峡,宣传好红石峡,利用好红石峡。
红石峡以摩崖石刻闻名于塞上,因而赢得一个美好的别名“小碑林”或“塞上碑林”,这些遍布于东西摩崖题刻的字形有大有小,间隔有疏有密,错落有高有低,字体楷、隶、草、篆都有,大多为汉字,有少量满文,有横额,也有竖额,有楹联,也有条屏,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别开生面”石刻为横碑,题文为楷体,阴文,宽1.65米,长4.10米。书体自然平正,伸缩异度,一字之间,长短相补,斜正相柱,肥瘦相间。据《图开胜迹》记载,同治十三年,谢视候访旧来榆,游览寺中曾题《谢视候与刘厚基同乡》,颂红石峡秀丽的景色堪称一绝,与众不同。
“河山千古”石刻为横碑,阴文,题文楷体,宽1.60米,长5.14米。石文四字法度严谨,形态端庄,主笔与余笔息息相关,如“河”与“千”、“山”与“古”的顾盼呼应。河山,一指河山实体,二指祖国、家乡。千古,指年代长久,也指永远垂存,作者赞美雄秀山河永存。题文为光绪二十八年田玉广、王守基书。
“山花自荣映,风月共婆娑”,此石刻为横碑,竖文,题文魏隶参合体,阴文,宽1.20米,长3.35米。此题文是民国十七年邓宝珊部下高志清师长请王雪樵撰文并书写。高志清,定边人,在邓宝珊部下任骑兵师师长,1927年驻守神木期间,邀请当时隐居家乡的书法家王雪樵为其撰文,并书写了此副石刻遗迹。王雪樵,名光荫,字雪梅,号一苇居士、雪山樵夫等,光绪二十年出生于陕西神木,1915年肄业于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曾任督陕李根源先生秘书、北洋政府农商部主事、府谷地沟县丞等职。王雪樵幼而好学,雅爱翰墨,十二岁便题额家乡凯歌楼,一生探索书法艺术真谛,追求书法艺术高境界,遍游太原、北京、南京、西安、五台等书法名城古刹,研究秦汉魏六朝碑碣近三十年。1926年,为庆祝西安解围,应于右任先生邀请,参加“陕西游艺大会”,题写会议会额“游艺大会”四字,得到了冯玉祥将军、于右任先生等二百余名流赞赏。1936年,负笈北平笔会,王雪樵的书法作品被评为北方第六。经过这两次书法盛会,王雪樵取誉于墨林,驰名塞北。雪樵先生擅长多体,尤工于魏隶,三十年苦心,自称“魏隶参合”体,为我国书法宝库做出了贡献。
“横云”石刻为横碑,阴文,篆书,宽1.25米,长2.30米。“横云”二字书缘秦小篆,以均衡美为基调,表达了秀丽清逸、流转沉着的气度。尤其是光娟的线条,寄寓了丰富的内在情感。意思是峡壁高耸,当间截断,绝流而溢渡。据刘厚基的《图开胜迹》卷六《雄山寺摩崖记》记载:“清卿(吴大澂字清卿)学便文场试竣,拓饮此山,顾而乐之,临行书‘横云’二字暨篆书四幅。”
“大漠金汤”石文为横碑,题文为行楷,阳文,宽1.50米,长4.00米。石文运笔稳重中见平和,既风骨独存,又不失劲健。这是行书中有楷意,楷意中有行书笔法的笔意。题刻意为红石峡关雄地险,在弥漫寂静的大沙漠中坚不可摧。此题文为光绪二十四年延榆绥总兵龙得胜题。
“天成雄秀”石文为横碑,题文上为满文,下为行书体,阴文,宽3.90米,长5.10米,此石刻行书体貌,风骨潇洒,意趣飞越,灵姿秀出,雄强而灵和,峻峭不可限度。题意赞美红石峡南峡两壁和北峡水帘瀑布是天然的美景。题文为乾隆年间榆林府知府白得明书。
“雄镇三秦”石文为横碑,题文行书字体,阳文,宽2米,长4米。该石刻行书体貌书以骨胜,古雅有致,笔劲清深,笔短意长,风神缥缈。题意是雄伟的红石峡关峪维护着陕西全省的安全。
“列屏云塞”石文为横碑,题文行书字体含飞白笔法,即“草篆”,是汉朝大书法家蔡邕的书法。因笔画中有似鸟头燕尾,横竖笔画丝丝露白,飞笔断白,燥润相宜,似枯笔做成,称飞白书。阴阳文,宽2.9米,长6.4米。该石刻文字运笔较洒落俊秀,枯笔趣味更浓,既粗率跳跃,又法度谨严。题意,红石峡石壁并列耸立。蕴含雄关险道是边塞的屏障。
除了摩崖石刻,还有许多竖立的诗词碑碣,如清朝廷榆绥镇总兵刘厚基《再游雄山寺》:“近临诸次水,远眺赫连台。鼓角严诚肃,峰烟大漠开。莲花空世界,金粟古如来。冠盖兼裙屐,斯游亦快哉。石薄山无力,沙松树露根。危楼人倚醉,近塞佛称尊。明灭波三尺,典亡酒一樽。青青堤畔柳,不否记垣温。”
再如明巡抚傅津《游红石峡》:“绿水穿红峡,青山卧白云。潭深鱼自乐,沙阔鸟成群。磐入滩声静,香余梵语闻。临流拼剧饮,回首夕阳曛。”
丁亥仲夏,沈大将军邀余游红石峡。因睹是山凌空汉表,峙秀城西,险扼白土之冲,壤接乌孙之界,石映霞而欲赤,树隐寺而来青,芙蓉列障,苔鲜绿阶,巉岩峻削,曲径幽深,此遐塞之别天,抑穷途之胜地也。若夫水来朔漠,入自山垣,岸绝虹飞,涛翻鲸吼,环清带练,岂特润色郊原,漱玉浮金,犹自声回戌垒。幽洞开而云扉启,象教演而花雨香,岫雾依阑,鸢飞自若。塞草迎车作浪,河杨夹岸成荫。兹时也,鼙鼓初悬,烽烟遍息,指顾云连异域,笑谈日丽锦帷,路无羽书戎马之惊,人有登临啸咏之适,泻寒冰以销兵气,濯尘缨而听渔歌,讵不佳哉。然先忧后乐,曩喆芳规,追廉蔺之高风,蹑岘荆之雅趣,斯游固不让矣,是为之记。
这些石刻诗词在描绘红石峡壮美景色的同时,表达了作者个人的情感,也赋予了红石峡文物古迹的文化艺术魅力。
榆林地处陕西北部,其处在黄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过渡地带。红石峡众多文物古迹中有许多都反映了不同时期这一特定地带上大融合的民族宗教状况。
“中外一统”“汉蒙一家”(图1)等石刻表达了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是华夏民族,应民族统一,河山统一,和平交往,胜似一家。在红石峡众多石窟中,顶部都有藻井。不同于龙门石窟的莲花浮雕、敦煌石窟的彩绘藻井,红石峡石刻藻井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彰显着独特的地域风情。如在供奉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的三清殿顶部藻井共五层,井心为盘茎莲花,代表佛法无边;下垂灯盏,喻示佛法如灯,教导人心向善。第二层为道教八卦图案“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立八方,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性质和自然现象,象征着世界的变化与循环。第三层则为菊花、牡丹、莲花、宝相花等花卉图案,每一种花都有自己的特征,既有含苞待放的花蕾,又有绚烂多姿的花朵,表达着自然界万物生长的规律。第四层雕刻着两条游龙位于石刻藻井最尊贵的地方,细颈肥身,尾部粗短,龙爪苍劲有力,做戏珠状,配以“风带如意云”纹,呈现出一种巨龙飞舞、威猛潇洒之态。旁边是凤,古人认为时逢太平盛世,便有凤凰飞来,还有代表“大吉富贵”的锦鸡牡丹,这些无不是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而藻井中雕刻的羊、牛、鹿、马,又代表着草原游牧文化的特点。一只鹿在安详地进食,另一只则高昂着头,时刻保持着警惕,它们体现着家庭和谐美满,福禄双成。奔腾的骏马,高昂着不屈的头颅,体现了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龙马精神。第五层是方形边框,四角缀以蝙蝠图纹,又有福到之意。整幅石刻藻井,通过明代工匠的聪明才智,使汉蒙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交融。道教八卦与佛教道像共处一室,既体现着宗教、民族的大融合,又表达出明代先民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祈盼。
图1 红石峡“汉蒙一家”摩崖石刻
“还我河山”(图2)由马占山题。马占山,吉林省怀德县人,原任东北边防军骑兵师师长和黑河警备司令。1931年11月4日,日军向江桥阵地发起猛攻,马占山亲临前线指挥抗击,向日本侵略者奋起反击,打响了东北抗日斗争的第一枪。“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陷了,他驻扎在榆林的府谷县,常来榆林小住。1941年冬天,马占山来榆与驻守榆林的邓宝珊将军等同游红石峡,看到了东西两崖石壁上的题刻感慨万千。想到了祖国山河破碎,人民仍处于无情的战火中,情绪激动之时,他奋笔写下了岳飞的名句“还我河山”。他一口气写下了二十多幅“还我河山”!陪同的军士精心挑选了两幅镌刻在红石峡东崖的石壁上,表达了他驱逐日寇统一祖国的爱国之志,也表达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团结御侮的英雄壮志。
图2 红石峡“还我河山”摩崖石刻
“榆溪胜地”(图3)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所题,是红石峡众多摩崖题刻中题者名气最大的一幅。左宗棠是湖南湘阴人,他对历史、地理、军事等颇有研究,并在朝廷拥有显赫的地位。这些,我们从题刻的落款,如“钦差大臣,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陕甘总督,一等恪靖伯,东都尉左宗棠”中不难看出。纵观其生平,他的主要功绩是在列强瓜分中华之时,以大智之言力排朝廷重臣之昏庸众议,以大勇之行克服万难坐镇甘陕。其收复新疆之壮举,国人称快。这幅“榆溪胜地”是光绪建元春,也就是公元1875年,左宗棠应其部将刘厚基之请所写。刘厚基是左宗棠最欣赏的将领,因战功卓越,同治年间被任命为榆绥镇总兵,驻扎榆林,他在大力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对红石峡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使红石峡美景更胜从前。于是刘厚基绘制了修复后的红石峡全景图并进行了文字描述,请左宗棠题刻赠字。此时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已被英、俄、奥地利等国家支持的阿古柏势力侵占。而对朝廷是否收复新疆失地,左宗棠也不能做出决定,接到刘厚基的书信,左宗棠深受感动,坚信凭湘军这一舟船之师一定能收复新疆失地,奋然挥笔写下“榆溪胜境”四字。
图3 红石峡“榆溪胜地”摩崖石刻
在红石峡东崖,有一处地方叫翠然阁,也称为凌云阁,经翠然阁上天门可达崖顶。不少文人雅士和为官达人在此品茶赏景,即席赋词,别具风情。由于独特的位置和便利隐蔽的出口,翠然阁便成了中央陕北特委进行革命的重要活动场所。1928年5月至1929年5月,中共陕北特委多次在这里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刘志丹、刘澜青、杨国栋等。会议对杨国栋错误的“左”倾路线进行了批判,明确了武装斗争的三种形式。会议宣布刘志丹担任军委书记主持中共陕北特委工作。会议指明了今后陕北特委进行活动的方向、 形势任务。
“威震九边”是光绪十五年一品顶戴抚陕使者叶伯英题刻。九边是明代沿长城线上修建的九个军事重镇,延绥为九边重镇之一,九个军事重镇也是北疆界上的军事防线。威,尊严,颂扬红石峡关峪险要威严和军事设备力量雄厚,震撼北域边界全城。
清朝史善庆《游雄石峡》中云:“雄兵十万拥边城,峡口犹传有废营。子俊筑墙谋自志,仇鸾互市款北城。平沙古木依然险,流水斜桥别深情。愿扇仁风追召杜,群黎咸颂使君生。”
可见红石峡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军事作用。随着战事的消停,红石峡在水利方面的作用逐渐加强。明成化八年巡抚余子俊等自红石峡凿石通渠,修建广泽渠,灌溉城里田地。光绪六年开凿普渡桥西崖底石壕,建成东西两道渠,灌溉城区土地达数千亩。现在红石峡北峡修坝成红石峡水库,20世纪70年代还曾发电,现是榆林重要水源地。
红石峡是集奇山秀水、石窟古刹、摩崖题刻、水利枢纽、军事要塞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是了解汉蒙风情、边塞文化、休闲旅游的好地方。1993年7月被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风景名胜区,2012年被陕西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3年7月被市文明办命名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基地、学雷锋志愿服务基地。2015年7月被中共榆林市委宣传部命名为市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7年被省文物局公布为陕西省文化遗址公园。2019年10月被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设为全国青少年书画艺术教育实践基地。2020年被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书法教育分会设为创作实践基地,2020年被中共榆林市委宣传部、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设为榆林市影视拍摄取景地、西北自驾游基地。
通过上文的论述,使我们了解、掌握了红石峡文物古迹的文化艺术、民族宗教大融合、热爱祖国思想、军事、水利、游乐等方面的价值属性。随着榆林文化兴市口号的提出,红石峡又引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将这些价值属性综合利用,不断完善开放、教育、保护、利用、研究、展示服务功能。通过各种形式,提升这些文物古迹的价值,使它们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