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颖 孙磊 阚淑锦 郭攀 卞振涛
(宿州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安徽 宿州 23400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各项资助政策出台实行后,受国情和地域文化的影响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如今已建立起覆盖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有机结合的多元化混合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在各大高校中,同样建立起与地域文化相结合,政府支持、企业助力等具有院校特色的高校资助政策体系。高校资助政策的完善与落实,既是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也在完成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在分析各大高校现有资助形式的基础上,总结资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旨在对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对策及建议,增强资助育人工作的精准度和时效性。
资助工作在各大高校的开展已逐步形成常态化、系统化的模式。目前,高校中常见的几种资助形式主要有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勤工助学等。
助学贷款:我国的助学贷款有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两种形式。这是一种建立在诚实守信基础上的无利息信用贷款,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费用免收利息。
奖助学金:主要包括奖学金和助学金,奖学金的申请对象为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助学金的申请对象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生需满足评审条件才能获得奖助学金。
勤工助学:高校中均设立了可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的勤工助学岗位,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工作来换取报酬,并提高社会实践活动能力。
大学生是我国建设发展的新生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未来建设发展的主力军。高校中资助工作的开展既能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就读期间的物质条件保障,又能为其能顺利完成学业提供有力支持。资助工作在保证贫困学子能正常接受教育的基本条件下,也培育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志存高远的坚韧品质,给予其努力拼搏、不畏挫折、知恩感恩的前进力量。
在我国现有资助政策的基础上,各高校已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院校特色的资助实施方案,以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目前,“申请-考察-评审-认定-资助-反馈”这一系统化的资助工作运行机制在高校中较为常见,具有资助覆盖面广、传达效率快等特点。由于高校对资助工作的宣传力度有限,精准宣传到每位学生的难度较大,因此仍会存在部分学生对资助政策的解读不全面,从而出现符合资助条件但未申请或甚至不配合工作的情况。
多数高校资助名额的分配大多采用按照比例分配的方法,将名额分配至各二级学院。以资助名额占学生人数比例为标准的资助名额分配方式,理论上比例一致不失公平性,但未能考虑现实生活中贫困人群分布、突发事件、班级的参与情况等多方面实际因素,使名额分配的方法变得固有化、机械化,并不能有效的针对各班级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学校和二级学院资助工作负责人在开展此项工作时,重点关注工作结果的准确性,却疏忽了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有的学生因为原生家庭或成长环境的影响,容易出现自卑心理,不愿将困难处境被外人知晓,从而拒绝申请抗拒受助。若只把资助工作只当作“工作”,未把贫困学生的成长、教育等当作开展工作的中心,疏忽了资助育人的真正意义,淡化了资助育人的精准性和时效性。
资助工作的开展是为帮扶我国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把资助政策的帮扶真正落实到高校学生身上,重要的是让资助政策走近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了解资助政策,以便针对自身情况进行有效申请。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与高校文化、专业特色相结合,多形式的宣传引导,例如开展“课前三分钟”政策宣传活动,教师在上课前进行政策宣传,强化宣传效果。其次,可在高校中举办资助政策宣讲培训讲座,积极动员师生聆听学习,在学懂并悟透资助政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好的开展工作。最后,高校定期开展以资助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将主题班会、资助宣传大使评选和心理剧表演等活动与“资助育人”主题相挂钩,创新宣传活动路径,同时积极动员贫困学子融入活动参与其中,更能实际体现育人工作的丰富内涵。
(1)名额分配科学化
在资助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名额分配影响到贫困学生的受助精准性,因此可在这一重要环节上改进方法。高校资助工作负责人可先减去国家系统中要求资助的困难学生人数,再以各二级学院人数占全校学生的比例为基准,对剩余的资助名额进行分配。二级学院负责人继续采用此种方法,先在分配至学院的资助名额中减去本院要求受助的学生人数,再以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占全院学生的比例为基准,对剩余的资助名额进行分配。此种名额分配方法打破了传统固有化、机械化的分配方式,更能考虑到受家庭变故、自然灾害等客观因素影响的家庭经济学生。
(2)评审流程规范化
评审过程主要由班级评定、学院评审等环节组成,在班级认定环节中,评议小组扮演重要角色,评议小组组员由班级辅导员、部分班干部及同学组成,评审过程采用“双重认定”的工作方法。首先,隐去申请人姓名,由评议小组成员只针对申请人的困难情况进行匿名打分,设置1-5分,分数越高代表困难程度越高,按照每个申请人的评分总和进行第一轮排名。然后,公开申请人姓名,由评议小组成员根据申请人材料内容和其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匿名打分,设置1-5分,按照每个申请人的评分总和进行第二轮排名。最后,将每位申请人两轮排名的分数相加得到综合分数,得到最终排名,班级公示无异议后上报学院审核,无误公示后上报学校。
(3)信息入库精准化
评审结束后,各高校及二级学院应将评审结果细致准确记录存档,建立经济困难资助工作台账。在每年开展不同资助形式的工作时,及时将数据反馈至工作负责人,为勤工助学、企业资助、节日慰问等工作的开展提供初步的资助信息材料,精确工作开展范围,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
(1)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自信
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自卑心理,有的甚至会出现社交障碍,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应在新生入学心理测试工作中,将此类学生的测试结果及时反馈给辅导员老师,辅导员老师可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开展后续工作。同时,心理咨询中心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贫困学子通过学习掌握调整情绪的方法并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不断提升自信心,为以后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2)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发展
高校团委和学生工作部门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动员贫困学子积极参加,丰富生活开拓眼界。学校也可组织贫困学子参加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奉献传递爱心的同时也锻炼个人能力。如在校内开展志愿劳动服务或走进社区进行志愿帮扶等工作,组织受助学生参与其中,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提升自信心的同时也学会感恩,更好的提升育人效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高校在做好物质帮扶的同时也要注重开展精神帮扶。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从丰富宣传形式、完善评审机制、多部门齐力协作等方面着手,提升资助工作路径,为增强资助育人工作的精准度和时效性以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