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有效设问技巧

2022-10-09 12:31广西桂林市临桂区教育局教学研究室541199毛秀喜
中学教学参考 2022年16期
关键词:头盔深度法治

广西桂林市临桂区教育局教学研究室(541199)毛秀喜

深度学习是一种深层次的学习方式,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主动去整合旧知、构建新知、深度思考、积极探索、批判接受、迁移应用,并由此发展高阶思维,实现智慧生长的学习过程。有效设问是指教师围绕学科目标,在认真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其思维发展,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有效设问可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提升素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常将教学内容问题化,用问题推动教学开展,因此,有效设问对成功教学至关重要。经调查发现,部分教师对课堂设问不够重视,有的设问过于随意,缺乏针对性;有的设问缺乏真实情境,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有的设问缺乏开放性和启发性;有的设问缺乏梯度……因此,重视课堂设问,掌握设问技巧十分必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通过“巧”问,能引发学生自主探究和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一、设问要“准”,做到依“标”扣“本”

设问“准”要求教师深刻领悟文本内涵,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

如在执教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国家司法机关”时,根据课程标准“对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的总目标以及“初步了解我国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建立尊重司法的意识”的课时目标,教师创设了司法审判情境,通过让学生辨析相关观点来达到教学目标。

情境:近年来,因媒体曝光,一些犯罪分子被绳之以法。有人认为,司法活动应当受到舆论监督,司法机关应倾听人民的声音并回应民意。但是,也有人认为,有些报道过度渲染犯罪情节,甚至随意发表有倾向性的定罪意见,干扰公正审判。

提问:司法活动是否应该受到舆论监督?请你对以上两种观点进行辨析。

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后得出结论:舆论监督有积极的一面,有利于司法活动公开透明,进而确保司法公正;也有消极的一面,舆论有时会干预司法独立,损害司法的权威和公信力,网络舆论有时会发展成网络暴力,侵犯当事人的基本权利。

这样设问,既能帮助学生强化对“司法机关公正独立行使司法权”的认识,增强法治观念;又能通过课堂辩论,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发展辩证思维、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学生认识到,人要有独立的价值判断体系,不能盲目跟风,不仅要做正确的事,而且要正确地做事。

二、设问要“真”,问题从教材走向生活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入手,创设真情境、提出真问题、引发真思考、解决真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思维联系情境,生活联系思维”,从而实现情境选择、问题设计、知识能力三者的统一。

如在执教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遵守规则”时,教师根据身边实事出示以下材料并提出问题。

为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桂林市交警部门于2021年8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声势浩大的“电动车驾乘人员不按规定佩戴安全头盔”集中劝导整治行动,对未按规定佩戴安全头盔的电动车驾乘人员,根据情况分别采取劝导教育、签署《自觉佩戴头盔承诺书》后赠送安全头盔、发朋友圈集赞、配合交警劝导教育其他不佩戴安全头盔的驾乘人员等措施,此项行动被大家称为“头盔行动”。

据此设问:

(1)桂林市为什么要开展“头盔行动”?

(2)请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桂林市交警部门的上述做法。

(3)一些市民认为“自己骑行速度慢,路途近,戴头盔实属多余”,对此,你准备怎样帮助他们转变认识?

(4)对于市民提出的“头盔又硬又沉,佩戴不舒服”“离车后携带不便,放车上又怕被偷”等问题,请你提出有效建议为他们排忧。

真实的力量是巨大的。围绕学生生活体验提出的真实问题,瞬间将学生的探究热情点燃。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带着真实的感受去思考现实中的问题,学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戴头盔可以保障电动车骑行者的安全,不戴头盔违法等问题。学生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规则意识、法治意识。

教师提出真实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能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实现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从“做题”向“做人做事”转变;也能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道德与法治教材可以成为生活的“指导书”,改变“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就要死记硬背”的旧观念。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认识到,知识的核心价值在于运用、在于活用、在于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唯有真问题、真感受、真思考,才能让学生发生真改变,才能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三、设问要“活”,具有启发性

灵活设问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教师积极创设探究式主题情境,灵活、巧妙设问,能促使学生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让学生领悟“问题”背后的道理。

如在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共圆中国梦”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国家有认同、对文化有底气、对发展有信心,主动担当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教师创设如下教学情境并提问。

在国庆节即将到来之际,学校开展“祖国,我想对您表白——”的主题活动,师生纷纷参与其中。

师:今日辉煌,对中国近代历史而言是感叹号,对民族复兴伟业而言则是逗号。

生:请祖国放心,强国有我!吾辈当怀揣梦想、脚踏实地,用智慧和行动报效祖国。

据此设问:

(1)认真理解上述老师的话语,谈谈你对其中“感叹号”和“逗号”的理解。

(2)“青春最好的模样就是和祖国一起成长!”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创造者、贡献者。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设计一份圆梦计划书。

上述灵活开放的问题,使学生深刻地感悟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凝聚每一个中国人的力量和每一份梦想,需要我们厚植家国情怀,坚定发展信心,立鸿鹄之志,做实干中国人,将自己的梦跟中国梦紧密相连,与祖国同成长共命运。实践证明,只有触及学生心灵深处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深思,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自觉将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需要。富有启发性的设问,能让学生“活化、内化、深化”核心素养,将“知识”转化为“见识”;能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价值引领作用,从而实现道德与法治“育能、育品、育人”的学科目标,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具深度、广度和高度。

四、设问要“新”,体现时政热点

以时政热点为背景进行有效设问,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关注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提高他们对国内国际重大事件的敏感度。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精选时政热点,进行有新意的设问。通过前置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收集时政素材、自己提出和解决问题,然后教师进行及时点评、启发、引导,会使课堂更生动、更高效、更精彩。

如在执教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延续文化血脉”时,教师布置前置性学习任务:请以小组的形式,联系本节课内容对北京冬奥会进行时政述评。以下是学生分小组收集到的有关北京冬奥会的时政素材及提出的问题。

材料一 第24 届冬奥会于2022 年2 月4 日至20 日在中国的北京市和张家口市举行。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见图1),主体形如一个不同渐变色相间的汉字“冬”的写意草书,将抽象的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巧妙结合,人书一体、天人合一。“冬”字下方两点顺势融为2022,生动自然。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融入中国剪纸元素,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新形象、新梦想。

图1

据此设问:

(1)“冬梦”体现了中华文化怎样的内涵?

(2)根据材料分析北京冬奥会处处彰显中华文化魅力有何意义。

(3)假如你是一名冬奥会志愿者,你将如何用实际行动来圆中国的“冬梦”?

材料二 “中国风”闪耀冬奥:“雪如意”“雪游龙”“雪长城”等比赛场地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比赛服饰上的中国龙、山水画等特色元素,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文化;在主媒体中心的中医药文化展示空间,很多外国人领略到了中医药的神奇魅力;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将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结合,凸显传统和时尚的巧妙结合,广受各国运动员、记者和官员们欢迎,甚至出现“一墩难求”的局面……冬奥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而且是一场文化盛会。

据此设问:

(1)冬奥会上的“中国风”体现了中国人民怎样的文化自信?

(2)你如何看待中华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关注这一现象?

(3)当前日益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怎样的时代机遇?青少年肩负着怎样的文化使命?

道德与法治教学除了有其他学科的教学共性,还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和特色。以时政热点为背景,结合教材内容设置富有新意的问题,特别是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探究解决问题,不仅能让学生从中理解知识、提高能力、拓展思维和学会表达;还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更能丰富教学内容,体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时效性、思想性和独特性。

五、设问要有“度”,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设问有“度”是指设问的梯度,即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提出难易适中、由浅及深的问题,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设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深层次思维,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促进课堂向纵深发展。

如道德与法治在八年级上册“尊重他人”的教学中,教师播放视频,视频中一位农民工师傅怕弄脏公交车座位而坐在公交车台阶上,周围人对此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

结合该视频,教师设计一组有梯度的问题链:

(1)视频中哪些言行让你感动?

(2)生活中有哪些类似或相反的现象?面对不同的现象,你有什么感受?

(3)生活中你打算怎样去尊重他人?请举出具体实例。

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应根据学情设问。首先,提出难度较低的问题,让基础稍差的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获得学习成就感,提高学习自信心;其次,提出中等难度的问题,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发展需求;最后,在中等难度问题的基础上拓展引申出较高难度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设问有“度”,有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验成功的喜悦,享受学习的过程,进而实现课堂教学深度发展。

教学实践证明,道德与法治教师掌握有效设问的技巧,优化设问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潜力,让学生在课堂中实现最大限度的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觉醒,使相对单调的“课堂”变成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的“学堂”,从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实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头盔深度法治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便携的折叠头盔
汉字戴头盔
时光减速头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