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大赛中的多模态话语设计
——以第八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职业院校)组为例

2022-10-09 07:50李业琪
关键词:模态外语教学话语

李业琪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 阳江 529500)

1 引言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外语课堂已经不再仅仅是简单的黑板加上桌椅的模式,外语课堂已经成为多媒体课堂,外语教学比赛也逐渐成为多媒体授课比赛。自2010年起, “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届,现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影响最广的外语教学专项比赛。第八届“外教社杯”全国外语教学大赛于2017年3月正式启动,最终决出特等奖1名,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以及三等奖19名。参赛教师需要在二十分钟的时间内给评委老师们呈现出一堂浓缩的课堂展示,这是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语言能力以及教学方法上的极大考验。因此,对参赛教师的课堂进行研究必定会对大学英语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提供借鉴。

本文将基于功能语言学的多模态话语理论,运用ELAN视频分析软件对第八届“外教社杯”教学大赛中某两位获奖教师的视频进行量化分析,分析外语教学比赛中各教学阶段的模态特征,探讨多模态话语设计在外语课堂中的运用和体现。

2 基于功能语言学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主要源于Halliday[1]的“语言作为社会符号”的论断,认为在任何文化中,除语言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表意方式,它把所有的交际模态看成能够生成意义的话语成分。国内外对于多模态的研究涉及各个学科,比如语言学、教育学、认知学、翻译学和文学等。

New London Group最先提出将多模态运用到外语教学中,提出教师应当充分利用除语言外的符号,比如图像、视频、文字、身势(手势、动作、表情),颜色等符号系统,提高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Royce,T对第二语言课堂中的模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多模态话语在课堂中的互补性和协同性。Kress研究发现在外语课堂当中除了读和写之外,其他模态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国内对多模态的研究最早始于2003年。李战子、顾曰国、张德禄等学者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语法构建、教学框架的应用以及各模态之间协同探索进行了研究。实证研究方面,胥国红通过采取个案研究的方法,观察某一位大学英语教师的上课录像,利用支架理论探讨教师课堂的手势、头部动作、站立姿势等多模态所起到的支架作用,以及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有哪些互补关系。许文涛通过对12位第二届“外教社杯”全国英语教学大赛参赛选手的录像进行定性分析,运用自然观察的方法,划分了9种在外语教学比赛中运用比较多的模态搭配类型。许敬琳分析了第三届“外教社杯”教学大赛多模态PPT演示,认为教师应该掌握各模态之间的协同,强化和互补关系的掌握能力[2-10]。

3 多模态话语设计

模态是动态的,因此人们可以根据交际的需要,将需要用到的多模态话语进行再设计,而这一设计过程(the Designing)是一个从意义到设计,再到模态组合结构的过程,所以,也是一个从思想意识到实际话语的过渡阶段。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讲,外语课堂上的多模态设计主要体现为两种设计过程:一种为“转换” (transformation)即同一种模态通过不同形式来体现,如外语课堂上老师经常要学生“paraphrase”文章中的句子,这就是典型的多模态转换现象,同为语言模态,但是用不同的内容表达出来;一种为“联通” (transduction)即选择什么模态或模态组合结构来实现设计,意义的转移发生在不同的模态之间,比如在外语课堂当中,教师通过视频或者听力内容的播放让学生学习某些词汇或者背景知识,把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加入单一的书面模态中[11]。

国内外对于外语课堂上的多模态设计研究较少。Iedema用“再符号化”来描述多模态这一设计过程,Newfield通过非洲学生源话语研究,分析模态的再设计与意义转换,国内对于外语课堂上的多模态话语设计目前只有张德禄基于多模态设计的定义,从多模态设计的目标和资源等提出多模态设计的操作模式[12-15]。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探讨如下几个问题: (1)同一教学主题的外语课堂中,两位教师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多模态话语有什么特征? (2)两位教师如何实现多模态话语设计以及所产生的意义和效果。

4.2 研究对象

为了使研究样本具有代表性,本研究选取第八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视频中两个作为分析对象。同时,这两位教师选取的文章都为外教社出版的《高职国际英语》第二册第七单元“Red Adair,troubleshooter extraordinary”这篇文章。按照大赛要求,参赛教师授课时间为20分钟,并且要有完整的教学环节。

4.3 研究方法

本文根据张德禄[16]在探讨外语教学的设计以及模态协调时整理的一套外语课堂中的8个必要阶段(即在任何外语教学课堂中都应该有的阶段)来分析大赛课堂中各个阶段的多模态特征,这8个阶段包括开始仪式(宣布教学正式开始),宣布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使学生弄清楚本次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引入主要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本次课堂要学些什么),课文讲解与问答(使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教师组织活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小结(对教学成果进行总结),作业布置(告诉学生下一步需要做些什么),结束仪式(宣布课堂结束)。

多模态类型将被分为言语和非言语两类,言语模态包括语言媒体(口头语言和文字语言),伴语言(升调,降调)。非言语模态包括,表情(微笑,皱眉)、体态 (身体前倾,走向学生)、目光(转向屏幕,扫视学生)、头部 (点头,摇头)和工具(话筒,视频,自制卡片及其他)等。

本研究将把每位教师的参赛视频按照张德禄的框架分成八个阶段,并且运用ELAN视频分析软件,对每个视频进行多层级标注和转写,方便自动检索和统计。

4.4 研究结果分析

4.4.1 外语课堂各教学阶段多模态话语特征

根据事先编好的分析框架,通过对每位教师各教学阶段的视频进行标注和转写,导出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表中T1和T2分别代表教师1和教师2):

从该表可以看出,两位教师总体模态特征呈现出一些共性。在课堂上使用较多的都是语言模态,在伴语言模态中两位教师都使用了较多的升调和降调来表达自己的语气。在非语言模态中,两位教师都选择了比较多的微笑模态和身体前倾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撑,体现了多模态话语的人际意义。

标注频次模态教学阶段开始仪式 宣布教学目标宣布教学内容课文内容讲解 组织活动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结束仪式 总计T1 T2 T1 T2 T1 T2 T1 T2 T1 T2 T1 T2 T1 T2 T1 T2 T1 T2语言伴语言非语言口头语言 2 3 11 10 5 19 92 78 37 56 19 20 18 3 1 1 187 200文字语言 0 0 6 3 2 17 35 38 10 16 2 10 2 2 1 1 58 87升调 0 2 5 9 0 8 15 26 16 12 2 9 4 0 0 0 42 66降调 2 2 6 8 5 13 56 31 15 34 17 11 7 3 1 1 109 103微笑 0 2 2 8 0 7 13 20 12 18 0 5 2 0 1 0 30 60皱眉 0 0 0 1 0 0 0 2 0 0 2 0 0 0 0 0 2 2身体前倾 0 1 1 5 0 2 8 10 6 6 0 2 0 0 0 0 15 24来回走动 0 1 2 2 2 1 15 8 8 5 2 4 4 0 0 0 33 21点头 0 0 0 0 0 2 4 6 3 2 0 0 0 0 0 0 7 10摇头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工具 0 1 0 5 0 3 9 11 12 4 0 2 0 0 0 0 21 26

在外语大赛课堂中各个阶段,两位教师的多模态话语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1)课堂开始仪式阶段,教师主要使用语言模态用一两句话告知学生,辅助以微笑和声调的一些变化,因此以言语模态为主。 (2)宣布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阶段,教师对该部分会有不同的设计,T1主要对标题进行一个简单讲解,在PPT中对标题主要内容进行文字大小和颜色的改变来引起学生兴趣,再用PPT展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T2用一个图形的不同颜色要学生思考最新发生的一个新闻,引出文中的主要人物,用PPT展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期间使用了很多次话筒,身体前倾让个别学生回答问题,因此这部分主要是言语模态,辅助PPT模态和非言语模态以及使用工具。(3)课文内容讲解和活动组织阶段,这两个阶段使用的模态类型最为复杂,T1和T2都通过辅助视频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通过一些听力练习找出文中人物的主要事件,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为了更大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用了大量的微笑、身体前倾、点头以及使用话筒等工具,加大与学生之间的互动。T1还通过自制的卡片设置了一个“number game”的游戏,使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语言模态和触觉模态达到一个很好的协调。 (4)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阶段,老师们都主要使用几句概括性的语言,通过PPT展示回顾一下课堂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因此该阶段主要使用言语模态和PPT模态。 (5)结束仪式阶段,主要由参赛教师口头语言结束或者语言以及PPT模态表示感谢结束。

4.4.2 大赛课堂中的多模态话语设计

参赛教师把课本上的内容通过符号的再设计,对源话语的形式和意义进行相应的转变,这就是多模态话语设计。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外语教学大赛课堂中教师利用转换来进行设计的现象较少,也就是说只使用一种模态的情况较少,教师大部分情况下通过联通方式设计课堂。第二:针对同一教学内容,教师既可以通过转换也可以通过联通式来设计多模态话语形式进行多模态设计,这将取决于不同教师的教学目标和交际目的,并将产生不同的效果。第三:整个教学环节都呈现出语言模态为主,其他模态为辅的教学模式。

实例A:在宣布教学内容阶段,同样对标题的解读,T1和T2用了不同的设计形式。T1采用与源话语相同的书面语模态,通过在PPT中展示 “Red Adair,troubleshooter extraordinary”这一标题,只是对troubleshooter这个单词进行了一些颜色的转变,来引起学生对这个单词的注意。T2则对源话语进行了设计,通过使用图形中红黄蓝不同颜色询问学生是否知道最近一则和红黄蓝有关的新闻,引出红色这一话题,再通过PPT展示一张消防员着装的图片,通过不断问学生问题引出话题人物Red Adair,该教师实现了从书面语模态到图片、口语、升调以及表情等多种模态的联通。

实例B:在讲解课文内容阶段,文中主人公Red Adair一生经历了不同的事件,对于不同事件的讲述两位老师的多模态设计也不同。T1通过同为文字模态的转换将事件的地点和具体内容分成两栏,让学生匹配找到答案;T2则加入了图片模态,通过四个时间点的图片引出不同的事件。

实例C:在组织活动这一阶段,由于该文是记叙文,有很多时间标识,对于时间标识两位老师所采用的设计方法也有所不同。T1通过设计的“number game”游戏,自制卡片把一些文中所涉及的数字写到卡片上,学生抽取卡片,通过英文描述让其他学生猜测所抽取到的数字,学生答对教师点头微笑,然后再由下一位同学进行该游戏。这就使用了联通的方法,从书面语模态转译成为工具(卡片),口语和伴语言模态,微笑,身体前倾等多模态的联通。T2则采用了比较常见的“filling the blanks”的方法,通过书面语模态之间的转换,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寻找答案。

从这些实例可以看出,两位教师并不是整堂课采用联通设计也不是整堂课采用转换设计,而是根据各自的教学目的和交际需求进行选择,达到多模态的最优配置。大赛课堂多模态话语设计可以遵循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大赛课堂多模态话语设计模式

5 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5.1 教师要注重非言语模态在教学中的作用

本研究通过使用ELAN软件对大赛教师视频进行分析,发现参赛教师在外语课堂中的主模态还是口头语言模态和文字语言模态,但是他们也非常注重非言语模态的使用。在课堂讲解和组织活动环节使用了大量的非言语模态,丰富了课堂内容,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通过组织各种多模态的活动,调动各种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交流意愿。

课堂作为一个小型的社会,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着影响,教师要充分利用微笑、身体动作和工具拉近与学生的社会距离,缓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焦虑紧张等情绪,创造一个融洽的课堂氛围。

5.2 教师要做好对源话语的多模态话语设计

从大赛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良好的多模态话语设计可以实现多模态话语的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对外语教学有很多积极的作用。对于设计的两种类型的选择,并不是哪一种越多就越好,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课本和课堂这两种语境对于模态和符号等使用的不同要求,在设计的过程中进行相应的模态、媒介的变化,绝对不可以照本宣科。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对课本的内容和知识进行梳理,根据学生基础展开不同的活动,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各种课堂可用的符号资源设计活动,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而且高效。

6 结语

本文利用ELAN视频分析软件,对第八届“外教社杯”教学大赛视频进行分析,探讨了同一教学主题的外语课堂中,两位教师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多模态话语特征以及大赛课堂中的多模态话语设计。提出外语教师应该要注重非言语模态在外语课堂中的使用以及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实现多模态的转换和联通。

但是本研究主要是笔者个人进行人工标注,准确性和客观性有待商榷,而且分析的视频较少,没有形成大量的多模态设计实例给广大教师进行参考,这将会是以后研究的方向。

猜你喜欢
模态外语教学话语
画与理
联合仿真在某车型LGF/PP尾门模态仿真上的应用
EASY-EV通用底盘模态试验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模态可精确化方向的含糊性研究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Washback Studies Used in Practice Teach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