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娟
纯碱,蒸馒头时放一点儿可以使馒头的口感更好。但纯碱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在许多工业部门,尤其是纺织、肥皂、造纸、玻璃、火药等行业都需要大量用到它。然而,直至1926 年中国才凭借自己的力量制造出优质纯碱,打破西方70 多年来对制碱技术的垄断。促使这一历史性突破发生的重要功臣叫侯德榜,他发明的制碱方法被称为“侯氏制碱法”。正是这位爱国科学家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与坚持,才有了中国化工业的飞跃进步。
侯德榜,1890 年8 月9 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一个普通的农家。他自幼半耕半读,勤奋好学,有“挂车攻读”的美名——一边站在水车上车水,一边读书。1903 年,得姑妈资助,侯德榜进入福州英华书院学习。1907 年,他又被保送到上海闽皖铁路学校学习了两年的铁路工程,毕业后被派往英资津浦铁路符离集车站当工程实习生。
这期间,侯德榜对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进一步感受到了帝国主义凭借技术和经济优势,对贫穷落后的中国人民进行的残酷剥削与压迫。他立志要掌握科学技术,用科学和工业来拯救苦难的中国。
1910 年,侯德榜毅然辞职,考上了北平的清华留美预备学堂。1911 年,刚入清华的他,因为家境贫困且年龄稍大,被许多同学瞧不起。但他学习极其努力,曾以10 门功课全部满分的成绩享誉全校,扭转了人们对他的看法。1913 年,侯德榜顺利获得了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资格。
1917 年,侯德榜从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毕业,获学士学位。随后进入普拉特专科学院学习制革,次年获制革化学师文凭。1918 年,他又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研究制革,1919 年获硕士学位,1921 年获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铁盐鞣革》,在《美国制革化学师协会会刊》特予连载,全文发表,至今仍是制革业广为引用的经典文献。
刚获博士学位的侯德榜,受到爱国实业家范旭东的邀请,离美回国,负责中国第一个纯碱厂——永利碱厂的技术工作。彼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我国进口洋碱的来源锐减。人民无碱,只得以酸馍为食;以碱为原料的工厂,倒闭者也十之八九。为此,范旭东在塘沽成功创办久大精盐公司之后,将目光投向了碱业。
最初,人们是从盐碱地或盐湖中获取纯碱的,但这远远满足不了工业生产的需要。1862 年,比利时人索尔维以食盐、氨、二氧化碳为原材料,成功制取了纯碱。此后,英、法、德、美等国家相继建立了大规模生产纯碱的工厂,并组织了索尔维工会,对会员国之外的国家实行技术封锁。当时国外最大的洋碱制造商英国卜内门公司经理李特尔就曾轻蔑地对范旭东说:“碱厂对贵国确实非常重要,只可惜办早了一点儿,用索尔维法制碱,日本尚且失败,何况中国?就条件来说,再迟30 年不晚!”李特尔的话深深刺痛了侯德榜。
为了打破国外对中国纯碱的垄断,改善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侯德榜运用自己在美国学到的知识,没日没夜与工人们待在工厂,在实践中苦苦摸索。1926 年,在花费了巨额资金、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之后,侯德榜终于慢慢研究出了索尔维制碱法,永利碱厂生产出了品质超过卜内门的优质纯碱。同年8 月,被命名为“红三角”牌的中国纯碱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并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进步的象征”。1930 年,在瑞士举办的国际商品展览会上,“红三角”再获金奖,享誉全球。
“科学技术是属于全人类的,它应该造福于人类。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决不能把科学技术作为谋求个人财富的工具。”这是侯德榜的美国老师杰克逊常说的一句话。1933 年,侯德榜以英文写作的《纯碱制造》一书在纽约出版。他在书中解开了索尔维制碱技术的奥秘,砸断了70 多年来索尔维制碱集团技术封锁的铁链,使这一技术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年底,永利碱厂被迫西迁重庆。由于当时内地盐价昂贵,用传统的索尔维法制碱成本太高,无法维持生产。永利公司本准备向德国购买盐的利用率更高的新工艺——察安制碱法的专利,但当时的德国与日本勾结,不仅高价勒索,而且提出了有损中国主权的条件,永利公司毅然放弃了谈判。
侯德榜先后在美国、香港建立实验室,带领永利的工程技术人员投入紧张的制碱方法实验。在资料、资金、物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们花费3 年时间,经过500多次循环试验,分析了2 000 多个样品,终于研制出了具有自己独立特点的新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它所需设备比索尔维法减少1/3,使建厂资金大幅降低,并大大提高了盐的利用率,使制碱的成本比索尔维法还低40%。
新方法发明后,侯德榜又将其公诸于世,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重视。为此,英国皇家学会授予他荣誉会员称号,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和机械工程师学会也先后授予他荣誉会员称号。1947 年,侯德榜受聘兼任印度塔塔公司顾问总工程师,先后5 次赴印度为改进该公司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出谋划策。
1949 年,正在印度的侯德榜得知中共中央领导人十分关心永利的事业,希望与他共商国家大计,他十分激动,力克重重阻碍,历时50 多天,绕道泰国、香港、韩国赶回北京。回国后,侯德榜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重工业部化工局顾问、化工部技术委员会主任、化工部副部长等职务。1957 年9 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 世纪50 年代后期,我国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迫切需要大量化肥。1958 年春节后,化工部决定由侯德榜带工作组到上海进行现场设计。当时已68 岁的侯德榜和全体组员同吃、同住、同倒班,夜以继日地奋战。1958 年5 月1 日,我国第一个8 000 吨县级小氮肥示范厂终于在上海化工研究院建成开车,生产出第一批碳酸氢铵。1965 年,侯德榜荣获国家科委颁发的“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发明证书。
1974 年8 月26 日,这 位 勤奋 一生、功绩卓著的科学家在北京逝世,终年84 岁。历史的风云随着星辰的移转而逝去,而这位科技界名流人物却在人类历史的年轮上留下了璀璨光痕。侯德榜勤奋、创新和爱国的一生,一直在激励后人开拓进取,共创祖国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