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娇蓉
易中天出版《读城记》时,将苏州工业园区盛赞为“心目中最理想的城市模式”。这座不大不小的园区将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相融,营造了一种理性与感性完美平衡的城市生活。
如今,园区已褪去18岁的青涩,取而代之的是28岁的细致周到,在严格的规划之下,民生细节发荣滋长,那些生活中的“理想”也一一成了“现实”。
2011年,园区将“文化兴区”定为未来发展重要战略之一,同时把“文化繁荣行动计划”列入园区转型升级的“九大行动计划”;同年8月,园区正式启动实施“文化繁荣行动计划”。一个“兴”字,确定了文化在园区发展战略全局中的重要位置,使文化成为城市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2015年,大陆首家诚品书店在园区开业;2017年,金鸡湖音乐厅正式投用;2021年,优艺美术馆新馆落地苏州中心星悦汇,首次将美术馆与商业载体结合起来……
文化艺术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核心,从一座座图书馆到“一公里阅读圈”,从地标式的艺术大厅到小而美的私人艺术馆。中央公园里票友练唱的昆曲之声,与金鸡湖音乐厅里飘扬出的交响乐同频共振;社区老年模特队的身段与芭蕾舞演员同样柔软;即使没有时间进美术馆看展,也可以在轨交通道、在商场、在商务楼的公共空间与艺术不期而同……
大道无形。十年间,园区的文化艺术生活从文化地标转变为生活方式,从有形化为无形,弥散成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东方与西方的文明、古老与现代的美学也成功在此交融。在这样沉浸式的文化生活中,重点版权企业层出不穷,优质的内容输出又进一步丰富了区域文化生活。
对于所有的园区居民和文化产业创业者来说,充满文化氛围的生活工作环境,不是“未来可期”,而是“未来已来”。
在某个旅游网站上,有网友关于到园区旅游有这样的留言:“想要穷游的话,就去苏州最富的地方吧!”
阳澄湖半岛边,有风吹麦浪也有灿烂无边的油菜花;中茵皇冠栈桥上,收藏着夕阳下的片片白帆和东方之门灯光秀演绎出的流光溢彩的夜色;重元寺里,收藏着清净梵音和满池荷香;白鹭园中,各种水鸟为网红教堂增加了灵动的色彩;来到比斯特购物村,即使不购物,也能打卡影视剧同款场景;漫步李公堤,可以感受光绪年间元和县令李超琼走过的千米长堤……
到园区旅游几乎不用做什么攻略,因为无论是居住的酒店民宿、吃饭的餐厅、购物的商场,还是漫步的湖畔,都可能是极适合拍照的“网红景点”。而在这样的园区工作生活,更无需心心念念于“诗与远方”,伴着高楼间投射出的晨光上班,中午到附近的河岸湖边骑行、散步,晚上顺着车流奔赴将湖水染得波光粼粼的万家灯火,这便是园区人的日常生活。
作为一个“非典型”工业园区,一直以来,苏州工业园区为了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持续优化着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2014年,园区开始开展阳澄湖水源地保护区划分、设立工作,持续强化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2017年开始,园区采用“控源截污、调水引流、河道整治、水生态修复、智慧管控”五位一体的治理策略,构建了覆盖园区278平方公里范围的生活污水治理体系;2019年,园区将工地扬尘作为项目监管的常态化内容,将“六个百分百”和“五个严禁”作为扬尘管控高压线……
在这次旷日持久的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中,园区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截至目前,园区被评为中国首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中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园区、中国首批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中国首批国家绿色园区示范和中国首批国际能源互联网示范园区。相信在未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模式,将成为可供更多城市借鉴的标杆。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的经典教育理念由言偃带到南方,而今在园区得到了经典演绎。
开发建设以来,苏州工业园区始终大力实施教育现代化、均衡化、特色化和国际化发展战略,全力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在短短几年内,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快速攀升,成为全市学子入学就读的首选之地。
现在,园区拥有幼儿园81所、小学15所、初中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8所、普通高中3所、完全中学1所、十五年一贯制学校2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2所,还拥有老年大学1所、青少年活动中心1所、市属驻区中学1所,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可以说,在园区,无论你处于什么年龄阶段,只要有学习的意愿,都能进入到全生命周期教育当中。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园区利用“创新高地”优势,大力发展强调跨学科、综合式的科创教育,通过聚焦真实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主导学习,为每个孩子提供科创体验的机会,为有潜质的孩子提供个性发展的通道,园区学校依据学生年龄和个体特点,以学科基础课程、项目融合课程、社团课程、课后延时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为体系,搭建起普适与拔尖提升相融合的立体科创教育。
十年前,园区的医院在居民普遍观念中一般都被视为“村镇医院”,居民往往宁可舍近求远也不会在园区的医院看病。
为了给居民提供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随着撤镇设街道的进程,园区对原有医疗机构进行改革,在每一个街道设立了一个以二级综合医院为核心的15分钟医疗圈,大大方便了市民的就诊需求。
十年间,一家家医院提档升级,园区三级公立医疗中心苏州市独墅湖医院建成投用。2021年,独墅湖医院携手11家园区公立二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合作,根据自身优势、专科特色、技术设备,开启“1+11+x”医疗模式,与各合作单位共同探索全方位、多层次、紧密型协同发展方式,打造众星合力的医疗联合体,为区域群众提供连续、优质、方便的医疗卫生服务。
在此医疗模式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长效机制,将打通生命绿色通道,实现切实缓解居民就医问题。
2011年起,园区推出“社情民意联系日”,在此之前,居民对社会治理的观念基本停留在“这是社区的事”“这是政府部门的事”。十年来,“社情民意联系日”,为政府与群众搭建起面对面交流、答复各类意见建议的平台,成为具有鲜明园区特色的社会治理创新举措。
为确保居民反映的问题件件有回音,园区形成了“及时流转、迅速反馈”的闭环。俗话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十年来,园区在积极探索社会治理的新办法、新措施、新思路的过程中,让越来越多居民参与到了社会治理中。
随着律师志愿者进社区、专职人民调解员进社区、心理疏导进社区等活动的深入,园区社区治理的专业度和细腻度不断提升,可以说,园区社区治理的十年,是主人翁精神和服务型政府的双向奔赴。
2012年1月1日园区开始实施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如果说,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给居民养老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保障,那么经历十年的发展,园区养老制度正变得更细节、更智慧、更具温度。
近年来,园区在充分落实养老事业“十四五”规划基础上,充分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在体制机制、政策配套等方面进一步创新,不断推动园区养老事业、养老产业优质均衡发展,建立与园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的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幸福老龄化养老服务体系。
除了加强顶层设计,在社会事业局增设养老服务处或民政处合并运行养老服务处,指导各街道、各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开展工作之外,园区还设立了养老产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整合区域内外养老产业链资源,建立高效市场化机制,促进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产业,输出“久龄”养老品牌,打造具有园区特色的物业+养老、互联网+养老、医康养护、智慧养老模式。部分街道依托大数据和智能AI技术,开发了互联网智慧养老平台,有效应对老年人的各种生活需求和突发状况。
园区是全市范围内人口结构最年轻的区域,利用现代智能技术,让长者的晚年生活更幸福无忧,增加了技术的温度,也增加了城市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