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影响及启示
——基于非遗绒花传承视角

2022-10-09 01:51刘希泰
冰雪运动 2022年4期
关键词:绒花花束文化遗产

程 蒙,刘希泰,焉 石,董 宇

(哈尔滨工程大学 体育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1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人类口授心传、世代相承的活态文化,其传播是一种实践性强、地域色彩浓厚、人际关系紧密的活态传播。长久以来,非遗的传播方式受限于区域时空条件下的文化活动和有形的文化产品,导致非遗文化只能在小范围内传播,且受众有限。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传递性、参与性和仪式性的大型活动,具有参与人数多、覆盖地域广等特点,可以打破非遗传播区域性限制的困境,为非遗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新的空间和新的机会。又因其传播媒体、传播情境以及受众的特殊性,为非遗赋予了新的冬奥文化内涵,丰富了非遗的形象特征。绒花,一个经过300余年岁月洗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着愈发深邃的文化积淀在21世纪的今天悄然苏醒,并在北京冬奥会上与我们再次相逢。

2 北京绒花的历史发展及在冬奥会中的演绎

2.1 北京绒花的历史

2.1.1 北京绒花的起源

绒花始传于唐朝,谐音“荣华”,最早只供宫廷享用。比之黄金饰品的富丽之美,珠玉饰品的雍容之美,绒花饰品之美清丽独特,简约而不简单,低调又不失风度。宫廷中喜欢佩戴绒花的人很多,其代表之一是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据《清史稿·后妃传》记载,富察皇后为人低调,生活节俭,平日里“以通草绒花为饰,不御珠翠”。从那个时期开始,绒花进入鼎盛繁荣的发展时代,这种专供朝廷贵族们享用的美丽饰物也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

随着时间推移,历史变迁。绒花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逐渐形成了北京绒花、南京绒花、扬州绒花及台湾缠花等诸多流派,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使用的类型就是北京绒花。北京绒花有“京花儿”之称,是北京传统工艺的代表性品种之一,其形式多样,寓意吉祥,是古代至近现代人们生活的重要装点。“京花儿”有着集实用性和观赏性于一身的特性,既可以当作佩饰,装扮己身,也可以制成瓶花、盆花、舞花、壁挂等陈设品用来观赏,所以能在旧时北京享誉四方,引得人们争相购买、佩戴。

2.1.2 北京绒花的时代特点

老北京的习俗是在“一事三节”上使用绒花。在那时的婚礼上,新郎官在迎娶新娘时,要头戴大红绒花,身披十字红。晚清文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崇文门外迤东,自正月起,凡初四、十四、二十四日有市。所谓花市者,乃妇女插戴之绒花,非时花也。花有通草、绫绢、绰枝、摔头之类,颇能混真”。这里展现的就是过年时妇女们佩戴绒花的繁盛景象,侧面显现出绒花种类之多、工艺之精巧。

绒花这种人造之花的另一个特点是不受时间节气的约束,即便在寒冷的冬季,傲雪寒霜的梅花也可以同亭亭玉立的荷花一并在装,让自然界的花草景物四时同在。清代杨静亭的《都门杂咏》,有“梅白桃红借草濡,四时插鬓艳堪娱。人工只欠回香手,除却京师到处无”的歌咏,描写了京师花市中花匠制作各式假花的超群技艺。

2.1.3 北京绒花的精神内核

无论是帝王贵胄,还是平民百姓,都可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寄托于一朵小小的绒花之上;无论在何种艰难的条件下,人们都怀有一种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内核的存在,绒花才可以流传上百年直至今日仍与我们相伴。一朵绒花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蕴含着不同阶层的审美取向,折射出不同时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反映了手工艺自身的文化价值。

2.2 北京绒花在冬奥会中的呈现

2.2.1 颁奖礼帽上的宝相花

服装的衍生从原始的简单遮挡作用,逐渐过渡到今天有着如此纷繁复杂的表现形式,其中离不开人类文明的进步、手工业的发达和经济的繁荣。在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场合,人们会选择不同规格制式的服装,体现不同的心情,表达不同的希望。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颁奖礼服以其极具中国传统特点的样貌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套礼服选用了汉服形制,除了运用中式山水、刺绣等元素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外,在“唐花飞雪”系列礼服的礼帽上,还增添了2朵老北京绒花作为装饰(图1),分别镶嵌在帽子的前面与后面,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加了深度。这两朵宝相花造型的花饰采用了列入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绒花手工艺,是历届颁奖礼服上独一无二的创举。

图1 北京冬奥会颁奖礼帽上的绒花Figure1.Woolen flowers on the award hat of the Beijing Winter Olympics

绒花在本届冬奥会颁奖仪式上“解锁”了作为帽饰的新功能,也为颁奖礼服添彩增色。中国人自古就有遇到喜事簪花的习俗,此举既符合这种民俗文化,也带动了更多的目光聚焦于这项小巧精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无形之中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帮助,为本是静物的绒花增添了一丝生机与活力。这朵在北京传承了300余年的绒花,终于突破了地域限制,登上了国际舞台,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中国非遗文化的魅力,其蕴含的深刻文化精神也通过服装这种外在表现形式绽放光彩。

2.2.2 奥运会中颁奖授花的传统由来

早在很久以前,人们就有借鲜花来表达美好感情的先例,这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芬芳馈赠。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的“花语”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情感表达。奥运会上“颁奖授花”是一种悠久而传统的仪式,既是对获奖选手的祝福和鼓励,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提高的体现。自1896年希腊雅典举行了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以来,已有12届夏季奥运会和10届冬季奥运会在颁奖仪式上有花束或花冠授予获奖运动员。最早在1912年的瑞典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上,人们采用菊花和橄榄枝编织而成的花冠作为颁奖用花。自那时起,为获得奖牌的选手颁发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或花束,就成为奥运会一直延续下来的传统。在冬季奥运会上使用花束颁奖则是从1980年美国普莱西德湖第13届冬奥会起开始的。虽然每一届奥运会颁奖花束的花色、花型、花材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主办国和主办城市的文化特点和奥林匹克精神,其象征着胜利与喜悦,也给运动员增添了荣光。

2.2.3 北京冬奥会颁奖花束“绒耀之花”

与以往的传统鲜花束不同,北京冬奥会的颁奖花束首次采用了绒线花束,这是奥运历史上第一次没有采用鲜花作为运动员的颁奖花束,可谓别出心裁、独具匠心。此花束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绒线编结技艺钩编而成的绒线花束(图2),工艺复杂。里面蕴含着6种花卉元素:橄榄、月桂、铃兰、玫瑰、月季、绣球,分别象征着友爱、坚韧、幸福、团结、胜利与和平,寓意丰富,情意绵长。“绒耀之花”以7种花材为原型,经绒线编结造型,温暖之中蕴含着振奋人心的力量。其坚韧不屈的文化内涵与本届冬奥会“冰雪荣光”的颁奖仪式主题完美契合,在寒冷的冬季中开出鲜艳不败的花来,这种精神也恰恰对应着奥运健儿们在雪中奋斗、冰上飞舞、拼搏到底的奥运精神,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图2 北京冬奥会颁奖仪式上的绒线花束Figure2. Woolen bouquets at the award ceremony of the Beijing Winter Olympics

绿色、节俭、低碳是本届冬奥会的举办精神,在颁奖仪式上对获奖运动员授予鲜花是历来奥运会的传统。受冬奥会举办时间的影响,鲜花储藏极为困难,而且成本较高,北京2022年冬奥会最终决定采用手工绒线编结花束作为颁奖花束,带动更多人参与绒花束的制作。解决了鲜花运输储存成本高的问题,且契合本届冬奥会的共享奥运的办会精神,帮助非遗文化传播。“绒耀之花”是永不凋谢的奥运之花。一束捧花,七种花材,千般风情,万人媒证。在寒冷的冬天传递着温暖,向世界各国人民表达了东道主的热情,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传递着奥运精神,彰显着中国风范。

3 非遗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启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在民族文化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发展印记,更是中国历代人民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体现。北京冬奥会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带来了新的传播情境,并赋予非遗这种中国传统文化以新的历史意义。

3.1 非遗传播困境产生的原因

3.1.1 空间上的属地性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很强的本土性,其发源都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息息相关。在不同的山川地貌、气候物产的滋养下,诞生了蕴含不同地方特色的文化瑰宝。也正是由于各个发源地差异繁多,无形之中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了限制。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只在本地区被人们所熟知,超过一定区域范围就很难再向外扩散。而文化的传播又少不了物质的载体和精神的流动,在这样的限制条件下,非遗传播的道路只会更加难走。以北京绒花这项非遗工艺为例,它发源于北京宫廷,在宫廷嫔妃之间相互流传,最后扩展到宫外附近的民间,其他地方则鲜少可以见到这项工艺。所以非遗文化传播最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让非遗文化走出孕育它的温床,让人们可以在更多地方见到它们的身影。

3.1.2 延续上的流失性

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经过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传承才保留至今,这种延续本身就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为了能让非遗传承火种不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文化接续问题。现有最普遍的接续途径是继承人接续,通常以家庭为单位,非遗传承人把自己的技艺传给自己的孩子,代代延续。但这其中存在很多弊端,工艺流失就是其中一项,繁琐复杂的技艺需要长时间的训练与培养,中间环节如果出现差错就会导致整个技艺的传承受损,而这种损失通常是不可逆的。要想保证传承质量,传播数量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如果能吸引到更多人加入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中,对非遗文化延续就能起到一个极大的保护作用。

3.1.3 受众的局限性

如此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在历史长河中盛极一时,被竞相追捧,都因其具有极强大的受众群体。以北京绒花为例,最开始在宫廷中风靡,宫内大小嫔妃、宫女都是佩戴绒花的对象。之后流传到宫外,也受到宫外老百姓们的热烈追捧,且逐渐从头饰衍生出具有观赏性的绒花摆件,又进一步扩大了受众群体。如果受众群体一直存在,非遗文化的传播就不会中断。如今社会发展时代变迁,许多新兴产品不断出现,随着人们的生活习俗发生变化,一些传统物件的受众圈逐渐缩小,导致这些非遗文化工艺制品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如果能在新生态、新环境中找到非遗的用武之地,就会重新点燃非遗文化传播的火种,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在人们的生活中焕发光彩。

3.2 北京冬奥会带来的非遗传播启示

3.2.1 在线性、新情境

与非遗文化的属地性相对,北京冬奥会为非遗文化传播带来的在线性、新情境非常值得探讨。从文化层面分析,冬奥会等大型赛事的文化内涵,深度契合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从传播角度分析,冬奥会能够集中国家各种优先性和照顾性政策,带动举国范围内传播媒介、渠道、技术等的优先服务。哪怕仅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出发,非遗作为具有特殊传统文化意义的传播内容,在媒介融合的情境下也能有更多的在线传播机遇。受全球新冠病毒疫情影响,当下这种跨越国家和民族的盛会很难召开,宣传的侧重点也很难把握,但国内类似这样的大型活动也可以弥补这个缺憾。无论是线下活动还是线上活动,只要可以带动全国范围内的关注度,再调动起一流的传播媒介、渠道、技术,就可以与各种非遗项目进行融合,效仿北京冬奥会与“老北京绒花”的精神融汇,把更多的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到世人面前。在新时代的今天突破“非遗”属地性的限制,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祖国的各个角落重获生机活力。

现如今是一个短视频盛行的时代,各种类型的非主流媒体见缝插针般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其中不乏有自媒体的宣传内容就是中国经典传统文化,且其也受到了国人的广泛欢迎和热烈追捧。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没有被抛弃,人们对“非遗”的态度一直是积极正向的,只是苦于没有一种媒介、桥梁去把现在的人们和古代的文化串联在一起。但新媒体可以做到这点,它有着传播速度快、扩散范围广的优势,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非遗”文化多点传播的新形势已经悄然来到。

3.2.2 延续性、新形式

200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施行,这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彰显出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决心。保护绝不是死守,而是对非遗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其中,高校是专业性人才的培育基地,是向国家和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出口,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被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但非遗文化仅仅在高校传播还不够,还要进入中学课堂、小学课堂。要打破时间的限制,让非遗文化恒久流传,中国青年一代有着不可推卸的重任。

“非遗文化进课堂”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可以帮助非遗文化实现静态化管理,为非遗编制教材的过程就是使无形的非遗文化转化成有形载体传播的过程。此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由于“口耳相传”这种单一的传承方式所带来的文化损耗和丢失,另一个层面也是对非遗文化的一种收集和整理,用更大更多的力量去复原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文化自信、艺术兴趣都需要从小培养,恰逢“双减”政策施行,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接触非遗,感受非遗文化带来的独特魅力,激发出他们对于非遗文化的兴趣,并帮助非遗文化的传播。笔者相信,有了中国青少年一代新鲜血液的加入,非遗文化传播一定会突破时间的限制,迎来更多的继承者、传承人,永葆非遗文化的青春活力。

3.2.3 创新性、新式样

非遗文化传播的另一个困境是受众的局限性,要想突破这种局限,就不能把非遗文化放在“玻璃罩子”里。只有让传统的中国文化与现代人们的生活习惯、思考方式接轨,拓展出更广的受众群体,才能使非遗文化不断走进人们的生活当中。当然,这种带动绝不仅限于呼吁大家买手工艺品这种浮于表面的形式,更多的是做带动,让广大民众去认可、去接受,从而形成一种正向积极的消费模式。例如国民美妆品牌“花西子”、奥运服装品牌“李宁”等,要想把非遗文化传播扎根于这些物品上,就不能只是换个包装、搞个广告词,而要把品牌的精神与“非遗”文化的精神进行融合。正是因为“绒耀之花”的内涵与北京冬奥会精神完美交汇,才使此次冬奥会在非遗文化宣传上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功。

当然,非遗文化实体化的方式并不只有与商品结合这一种途径,还可发展衍生产业。冬奥会颁奖礼服“唐花飞雪”礼帽上的绒花装饰也给了笔者一些启示,这种在特定制服上镶嵌非遗物品的方式也可以起到拓展非遗受众的作用。这里引入一个文创产品的概念,冬奥会颁奖礼服“唐花飞雪”礼帽就是一种文化创意产品。文创产品在非遗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文创产品的独特设计,能够紧密结合非遗元素,有效地提高人们对于非遗的认识与保护,从而全面推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国家一直十分积极,青少年更是整个传播过程的中流砥柱,在校服上添加非遗元素就可以作为一种延伸非遗文化的创意形式。保护历史留下的精神财富是每个人肩上的使命,我们都是非遗文化的传承人。

4 结语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北京绒花”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宣传,这对我国非遗文化传播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非遗与奥运相结合。绒花的实际应用效果与本届冬奥会绿色、节俭、低碳的办会精神相符,绒花的文化内核与奥运的人文氛围相适,绒花中蕴含着向往美好生活的乐观精神,也与冬奥会健儿们在冰天雪地中展示运动极限之美相契合。正是由于这样的层层相依,创造了非遗绒花与北京冬奥会的相逢相融,为“老北京绒花”赋予了独特的奥运色彩。与此同时,北京冬奥会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拓宽了新的视野,提供了新的启示,开辟了新的道路,值得其他种类非遗文化在传播与传承过程中借鉴效法。

猜你喜欢
绒花花束文化遗产
A Real Bouquet最美的花束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绒花
Tough Nut to Crack
涂一涂
“扬州绒花”
能吃的花束!“吃货”的浪漫
我的眼中有月亮
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