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益
2011年,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走进科学》栏目联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跟进太极名家张志俊先生,拍摄、制作了科学解密太极拳系列节目《最高境界的格斗术》,并在央视四、七、九、十频道多次播放。随后,又有《山东卫视》、《河南卫视》等多家省级卫视第二轮播出,持续热播且势头不减,在武术界及社会中引起了轰动。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该纪录片迈入“网生时代”,中国网络电视台重新播放至今,成为了受众追捧的武术类纪录片节目,取得了不菲的收视成绩。
纪录片《最高境界的格斗术》采用多镜头语言,从多角度对太极名家张志俊先生的太极拳拳法、技术和各项身体机能进行详细拍摄,用科学的实验方法来探寻太极拳的奥秘,用传媒方式来诠释太极拳的艺术魅力,用影像书写的方式讲述真实的传统武术故事,展现丰富、立体的运动美学,实现了理想的叙事效果。纪录片的主要人物是张志俊先生,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文章通过对纪录片《最高境界的格斗术》的表现手法、镜头语言等进行分析,全面、生动地展现传统武术人对太极的见解、热爱与传承,进而还原传统武术的文化传承图景,拓宽太极拳的传播空间。
传统武术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民族精神、文化信仰的生动写照。传统武术在传承、发展进程中,通过与不同时期的人文精神、社会思想及美学理念相融合,形成了具有独特内容的文化体系。在新的传媒环境下,以视听影像为传播媒介,对传统武术及武术文化进行完整描述,将为观众了解、认识传统武术提供立体图景。纪录片《最高境界的格斗术》从文化传播、传统武术展示等多角度出发,用太极拳传承人的真实话语,向观众介绍了太极拳的地位、发展流变及真实现状,构建了书写太极拳的影像空间。
纪录片是一种真实的表征,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利用纪录片影像书写太极拳,将在构建真实、形象史料文献的基础上,更加完整、生动地保存太极拳这一传统武术,实现从体育运动记载向学术研究、文化传承等领域升级。纪录片《最高境界的格斗术》的主要内容由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完成,作为国内首次关于太极拳实践能力的研究,通过科学理念和科学仪器来探索传统武术文化,在确保内容客观性、真实性的前提下,实现对古老格斗术的完整研究。从时代背景看,创作该纪录片是真实、客观传播武术文化的生动再现。比如,在第一期节目叙述“四两拨千斤的奥秘”时,提到古时候的太极拳是用于实战、用来保命的。现在的太极拳,更多的是为了强身健体、养生锻炼,真正用来的实战并不多见,这引起了人们的一个悬念,中华传统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现在的传统武术怎么了?有没有雄霸一方的实际实例?当今社会出现了一些武术乱象,一些假掌门、伪大师,随意创立门派,自封大师,利用传统武术的“神秘感”来进行商业炒作,从中获利。有的以“开山祖师”自居,传授所谓的独门绝学;还有人私下或公开比武,“隔山打牛”的把戏被揭穿,“大师们”又想办法战胜一些外国选手,各类乱象对传统武术的传播、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近年来中国武术协会、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多部门联合,清理、整治了一些武术乱象,深刻认识到了清理、整治武术乱象的紧迫性,必须维护武术行业的良好风尚,有力弘扬武术优秀传统文化。该片以纪录片的方式对太极拳进行科学解读,结合国家体育总局科学研究所李祥晨教授的人体力学研究成果,及时、有力地回应了武术乱象。
雅克布森在《语言学的元语言问题》中指出,交际过程需要涉及说话者、信息和受话者三个核心要素。叙事主体作为故事讲述的发出者,缺少叙事主体,就难以完成叙事、交流行为。在纪录片《最高境界的格斗术》中,以太极拳名家、陈氏太极拳第11代传人张志俊先生作为影像叙事主体,代表中国太极拳第一次走进国家体育科学实验室,对太极拳“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瞬间的爆发力”进行科学测试,用科学仪器对太极拳技击原理进行了展现,用科学数据解密太极拳,在真实、客观分析太极拳规律的同时,增强了太极拳影像叙事的观赏性。为确保叙事内容的科学性、完整性,国家体育总局李祥晨教授使用了当前国内乃至世界顶端的先进的科学仪器和国内最优秀的科研团队,对太极拳这一古老拳种进行了一次认真而缜密的科学测试。张志俊先生的对手,包括练习八卦、形意、八极、大成、散打等一大批武林高手,他们锻炼都超过了20年,具有扎实的武术基础。借助科学仪器测试,武林高手窦春旭、俞勇、张国良、李旭民、姚宇等人的身高、体重、力量包括年龄优势都远远超过张志俊。在“击打假人”测试中,张志俊的垂直击打力是最小的,而在实战中,其他各路武林高手全都被张志俊一招制敌,轻松取胜,直观展现了太极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技击特点。在该纪录片中,张志俊先生作为太极拳的展示者,既是本片“真实创作者”,也是展示太极文化的关键主体,通过相对有限的影像空间,完整展现了张志俊先生的精神面貌和态度认知,使观众对太极拳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
接受美学认为观众接受文本的过程,实际是文本的再创造过程,也是真正实现艺术作品价值的过程。纪录片影像叙事作为故事文本的双向、动态交流过程,其接受者包含了直接读者与隐含读者。纪录片《最高境界的格斗术》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了太极拳宗师的人物故事,并通过太极拳征服世界的历程,诠释了太极拳神秘古老的发展历史,借助“叠加悬念式”叙事技巧,激发受众的观影欲。本片从探寻实验的错误根源切入,讲述大量与太极拳相关的失败实验,快速、有效地抓住受众心理,激发受众进一步观看的好奇心,也为后续太极拳专业实验奠定了基础。紧接着,科学家对挑战者、太极拳大师进行多次实战对抗和力量测试,所获得的实验结果并不理想,使整个实验过程一度陷入了僵局,通过设置叠加悬念,推动叙事。随后,纪录片达到高潮,通过采访太极拳大师张志俊,引出太极拳的精髓,搏击的最高境界即为“舍己从人”,进而引导科学家重新展开实验。最终,通过对太极拳大师张志俊先生的摆手角速度、柔韧性等多项指标进行测试,真正发现了太极拳的精髓。弟子作为此片的“直接读者”,讲述了弟子都害怕同老师交手的故事,因为在交手过程中,张志俊老师会突然爆发出惊人的杀伤力,使弟子感到恐惧,借助弟子的真实感受,使观众对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精髓产生深刻理解。总体上看,本片通过采用层层递进、悬念递增的叙事技巧,能够有效吸引观众,使得对太极拳了解相对较少的观众持续、深入观赏本片。而科学、严谨的论证过程,也让太极拳习练的专业人士获得了极佳的观赏体验,达到了太极拳影像叙事的理想成效。
纪录片在生动重现、真实记录现实生活的同时,也可以利用镜头自身的运动,进一步发现、美化生活,提升纪录片的艺术魅力。在纪录片《最高境界的格斗术》创作过程中,为更好展现太极拳,表达习练者的精气神,合理使用长镜头、空镜头,使画面情绪与观众习惯相契合,切实展现本片蕴含的审美价值。
长镜头是清晰、完整再现自然事物的连续拍摄镜头语言,注重写实、强调事实,忠于真实记录,强调尽可能自然、完整地讲述叙事内容。通过采用长镜头,进行连贯拍摄,以连续展现的方式,使观众充分体会表象下的真实。纪录片《最高境界的格斗术》中采用固定长镜头的方式对科学测试过程进行记录,在不采用任何剪辑技巧的基础上,使观众观赏到完整的太极拳。在李祥晨教授拧手测试中,通过长镜头记录下张志俊老师的盲打实验、实战等过程,获得真实、科学的解释。测试表明张志俊老师先拉长对方的力臂,手指加在对方手的侧向力上,并加以旋转,从而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轻松取胜。在双方实战互相出拳击打对方过程中,可以发现张志俊老师运动时,肌肉能够均衡用力,打击效果良好。在盲打实验镜头中,张志俊老师也能以轻松、从容的方式战胜对手。该片大量采用长镜头,源于客观、真实记录太极拳的现实要求,比如,在进行“以柔克刚”的测试实验中,导演除了轻微调整镜头,基本上采用了一个长镜头,保持静止状态。通过长镜头的使用,李祥晨教授认为太极拳的技击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化解对方的“四两拨千斤”,二是打击对手的“千斤打四两”,借助长镜头的客观性、真实性,使观众更加深入、有效地了解太极文化。
空镜头,也被称为景物镜头,其画面中没有人物镜头,是表达情绪、烘托气氛的重要手段。空镜头语言的合理应用,能够使观众深度沉浸于影片的叙事内容及氛围中,以丰富的寓意和深远的意境,引发观众深思。在纪录片《最高境界的格斗术》中,通过使用空镜头,讲述作为群众运动之一的太极拳第一次走进国家体育总局科学研究所,并进行科学、缜密分析的研究,增加了整个实验过程的可信度。在讲述窦春旭与张志俊的对抗实验时,巧妙地利用“引景”、“借景”等技巧,将悠悠笛声、水墨画面与叙事过程相结合,形成了充满空灵感的运动构图,在给予观众丰富想象的同时,借助绘画、音乐等多元美学,实现了意境美的深刻表达。该片用镜头记录整个拍摄过程,描述了严谨、科学的测试氛围,彰显了实验过程的科学性和专业化。通过使用高科技实验仪器,将运动员的动作还原成虚拟模式,采用动作捕捉技术精准计算、科学分析太极拳出拳过程前后的力量变化,向观众解释太极拳蕴含的科学道理。与此同时,该片通过使用空镜头,能够弥补长镜头的隐性冲突,给予观众充分想象,在解说“几千年来我们使用哲学思想来解读太极拳”时,通过利用空镜头,以灰暗、冷色搭配,隐喻了太极拳日益衰落的根源所在。
移动拍摄是模拟“边走边看”的镜头思维,通过变化摄像机的位置,以多角度、多构图的方式来表现拍摄主体,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代入感,持续获得“沉浸式”观赏体验。在纪录片《最高境界的格斗术》中,通过使用移动镜头,在延伸叙事画面的基础上,打破了叙事空间的束缚,更好地传递了太极拳彰显的文化内涵和运动美学。在探索太极拳的科学奥秘时,将画面从大镜头移动到采访人的小全景,增加紧张气氛,悬念不断抛出,通过使用移动镜头,完整描绘了太极拳科学实验背后的各种因果关系,以多景别、多构图的画面,将受众带入到故事情境之中,使得受众的注意力集中。在第二期节目“盲打”中,讲的是太极拳一直以来有一个传说,就是盲打是一种高深莫测的技术,只有为数不多的人能够做到盲打,双方蒙上眼睛来实战,凭触觉和听觉来分辨进攻方向,进而打击对方。该片通过使用横移和升降的移动镜头,摆脱了定点摄影的束缚,补充了长镜头的叙事局限性,使观众以“目击”的方式观看太极拳盲打过程,获得了良好的观赏体验,实现了视觉画面与流动空间的融合延伸。
传统武术与视觉文化密切相关,优质的影像作品将在优化传统武术视觉审美的基础上,为观众了解传统武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及人文审美提供直观、鲜活的载体。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优秀代表,通过创作真实、客观反映太极拳发展与精髓的媒体作品,建立完整、现代的太极拳文化传播机制,有助于实现太极文化的深度诠释与持续输出。《最高境界的格斗术》以纪录片的方式真实书写传统武术,将其作为影像表达范本,将有力拓宽传统武术的传播空间。
以现代方式传播、推广太极拳既是破解其传承困境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太极拳国际化传播需求的关键举措。纪录片《最高境界的格斗术》以开放、包容的叙事思维为基础,用真实再现的方式记录了太极拳与现代科学实验的碰撞过程,通过先进实验设备对张志俊的出拳进行科学分析,发现中国太极拳的发力原理与现代人体力学非常接近,探寻了太极拳以小打大、以柔克刚的真实成因。该片使用写实主义叙事手法,从传统武术传承人视角生动呈现太极拳精髓,不断强化太极拳的技击特征,实现了传统武术形象的生动重构。面对传统武术国际传播的全新环境,应正视传统武术的技击属性,利用智慧科技、现代媒介来挖掘传统武术蕴含的多元价值,深度解析传统武术背后的运动规律,并借助纪录片、纪实电影的方式构建积极、正向的传播形象,规范传统武术传播、推广体系,为传统武术交流传播搭建良好平台。
推广、传播传统武术,需要以复兴传统文化为基础,对太极拳及传统武术的运动规律、文化精髓进行深度解析,减少“经验式体悟”,完善理论建设及科学研究,从而以现代、科学的方式来展示传统武术,增强传统武术的国际影响力。纪录片《最高境界的格斗术》以国家队测试仪器为基础,制定科学、完整的测试方案,通过用长镜头、移动镜头来记录出拳速度、力量大小,揭示了神秘太极拳背后蕴含的科学规律,消除了受众对太极拳的误解,增进了观众对太极拳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在新的传播语境下,为了进一步优化、提升太极拳及传统武术的影响力,应充分发挥武术纪录片的媒介效用,讲好传统武术故事,深度挖掘文化基因,积极融入新的文化形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及现代媒介,为传统武术传播营造新的立体、形象场景,促使大众广泛、持续地参与到传统武术的国际化传播过程。
由央视《走进科学》《发现之旅》栏目与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联合打造的纪录片《最高境界的格斗术》从不同维度真实再现了传统武术的搏击技术,用传媒影像的方式客观、自然展现了太极拳的历史流变及发展现状,通过引入专业测试设备,用科学原理、现代理论阐释太极拳规律,在突破传统太极拳研究框架的基础上,强化了太极拳的技击形象与文化内涵,实现了传统武术的影像书写,也有力地传播和推广了太极拳文化。在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进程中,为有效推广和普及传统武术,可以利用纪录片、纪实电影的方式,打造现代、动态的武术文化品牌,通过探寻传统武术与现代体育的融合点,推动传统武术走入现代、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