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闰海,程新歌,曾宪春,徐睿
本研究经贵州省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免除受试者知情同意,批文编号:202297。
患者男,20岁,因无明显诱因双眼复视8+d、突发头痛1+d于2021年7月18 日就诊,外院颅脑MRI 检查示左侧小脑半球占位,为进一步诊治转诊我院。入院体查:左眼睑裂变窄,同侧眼球外展受限,双眼复视,余(-)。入院后实验室辅查(-)。颅脑MRI 平扫及增强示:左侧小脑半球大小约49 mm×42 mm×39 mm 囊实性占位,T1WI 实性部分稍低信号、囊性部分低信号(图1A);T2WI 实性部分稍高信号、囊性部分高信号,周围见水肿,邻近第四脑室受压变形(图1B);增强后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图1C)。电影渲染(cinematic rendering,CR)技术重建后轴位图像上增强扫描的轻-中度强化的实性成分呈白色表现,增强扫描无强化的囊性部分与脑室信号一致并体现囊性部分深度,囊壁表现为相对较淡的白色,与邻近脑组织分界清楚(图1D)。MRI 初步诊断:考虑为血管母细胞瘤或毛细胞星型细胞瘤。患者于2021 年7 月25 日在我院全麻下行后颅窝开颅左侧小脑半球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小脑皮层下方,血供丰富,大小约50 mm×50 mm×40 mm。病理大体所见:灰白灰褐脑组织2 块,大小60 mm×50 mm×20 mm,切面灰白灰褐、实性、质软,镜下(HE ×200)见少突胶质细胞、星型细胞混合,无血管增生及坏死(图1E)。免疫组化:GFAP(+,图1F)、Olig-2(+,图1G)、S-100 多克隆(+)、IDH(-)、NSE(少许细胞+)、Syn(+)、P53(部分细胞+)、CD34(血管+)、Vimentin(+)、EMA(-)、Ki-67(约3%+)。病理诊断:考虑为少突星形细胞瘤,WHO Ⅱ级。术后患者复查MRI,随访至今,未见明显复发征象。
讨论本病例发生在左侧小脑半球囊实性占位,主要临床表现为“左侧眼球外展受限,双眼复视”,考虑肿瘤压迫所致,术后患者症状消失。影像表现为囊实性,实性部分较大,信号均匀,周围轻度水肿,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囊壁部分无强化。临床需与发生于小脑的血管网织细胞瘤、毛细胞星型细胞瘤鉴别。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中年人多见,分为散发性、Von Hippel-Lindau(VHL)综合征两种,其中VHL 综合征常伴有胰腺、肾脏及肾上腺肿瘤等疾病,实性部分通常较小,有流空血管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1];毛细胞星型细胞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平均年龄25 岁,实性部分可出现钙化、出血,实性部分明显均匀强化,囊壁强化或无强化[2]。此例无流空血管、出血及钙化信号,增强实性强化程度不及血管网织细胞瘤及毛细胞星型细胞瘤明显。术后病理结果为“少突星形细胞瘤”,未行分子检测。根据2021 WHO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该命名因含糊不清已废除,现归类为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WHO 2级[3-4]。
CR 技术是基于容积渲染的重建技术,通过创建光线的照明效果(例如环境遮挡、阴影、多重散射等)来模拟光的现实物理传播,从而提供更逼真的图像并更准确地展示复杂的解剖结构[5]。近年来,CR技术在神经成像[6],内耳解剖[7],血管畸形[8]以及辅助外科决策和教学[5,8]等方面已有相关应用。本例基于CR技术重建成像,更真实地展示病变囊实性部分的区别、囊壁与邻近脑组织分界、毗邻的静脉窦及小动脉,为临床诊疗及教学提供了具有更佳可视化解剖细节的逼真图像,有助于更准确、快速地理解病灶解剖结构。
作者利益冲突声明:全体作者均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