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732)
地球上的物种灭绝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无法应对气候的急剧变化,二是同自然的冲突恶化到无法协调的地步。人类同样面临这两方面的挑战。这是因为,人类自立于自然具有二重性:在使人的聪明才智得到极大开发的同时,也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冲击。面对日趋严峻的资源枯竭和生态恶化局面,赞同并愿意参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行动的人会越来越多。倘若有一套严密的制度,即便单干独享,也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但这不是唯一选择,更不是最优选择。单干独享只能发挥局部优势,协同共享可以发挥总体优势,所以,与单干独享相比,协同共享的改进空间更大,也更有效。协同共享并不是空想,现实中已出现有关实践探索。虽然至今仅出现一点苗头,但弥足珍贵。只要沿着这条线索演化,终将会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格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绿色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模式逐步兴起,成了市场经济发展新的驱动力。绿色共享经济增加了供给和服务,为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也推动人们的生活向着更文明、更生态的方式转变。学习、研究和运用绿色共享经济理论,推进我国的发展转型,形成新的竞争实力,将党的十八大确立的生态文明新理念、国家治理新目标和人民群众新诉求付诸实践,将14亿人共同追求的中国梦变成现实。因此,秉持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确保社会公平正义得到维护,是对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我国面临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40多年的快速增长。这种增长一方面使中国逐步逼近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冲击。针对共生实践中偏重于当期利益的局限性,出现统筹当期和长期利益、当代人和后代人利益特别是追求权利与责任对称的共生实践,中国主动调整发展目标,从培育生态文明体系和推进发展方式转型两个方面,将单纯的经济增长拓展为经济增长与生态建设互促互进,将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当然,这是由被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技术、组织、制度、生态等非物质生产要素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替代能源、资源等物质生产要素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社群愿意遵循环境友好的行为规范的结果,倡导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经济再生产与生态再生产相融合或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相融合,是为了使这个结果早日到来。
湖泊湿地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类型,是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各类资源要素与人类活动互相作用的交汇区,是区域空间尺度上的气候“稳定器”和温室气体的“汇”。那么我国湖泊湿地保护是否是有效率的?是否也像发达国家的湖泊湿地利用状态一样,出现了利用形态的变化,甚至出现了湖泊湿地利用结构演变?采取何种措施能推进湖泊湿地结构转变,实现可持续利用?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研究湖泊湿地生态环境及其演变对区域乃至全国环境变化的贡献和影响对客观评价湖泊湿地在区域乃至全国环境中的战略地位,推动湖泊湿地的可持续利用,积极应对、缓解和彻底解决区域乃至全国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洞庭湖湿地是连通长江的吞吐型大型淡水湖湿地,是长江重要的调蓄湖泊和国际重要湿地,也是中部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守护一湖清水”是相关省区在服务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应承担的重要职责,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重要指示的关键抓手。邝奕轩研究员的《湖泊湿地利用转型研究——以洞庭湖湿地为例》一书围绕湖泊湿地,选择洞庭湖湿地作为研究对象,探索湖泊湿地资源利用转型路径,就是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
邝奕轩研究员详细刻画了中国湖泊湿地利用现状,对中外湖泊湿地利用进行比较分析,以洞庭湖湿地为样本,通过田野调查与查阅档案、文献资料、统计分析与计量经济的交叉运用,建构计量模型探索生态系统不同资源类型的演化过程,客观梳理经济发展过程中湿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诠释洞庭湖湿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征及内在机理,并基于绿色共享视角研究推动湿地利用向效率转型的优选路径,同时,对加快中国湖泊湿地利用转型提出展望,并基于洞庭湖湿地利用转型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具有一定科学性的思考范式,助力探索中国湖泊湿地利用转型。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这本著作提炼出了三个很有趣的观点。
一是要用深远的历史眼光审阅洞庭湖湿地资源的动态变化。从有人类活动以来,洞庭湖湿地利用存在多种利用形态,比如食品利用、围垦利用、生态利用等;不同利用形态在利用目标、利用方式、资源变动特征上存在差别。洞庭湖湿地资源动态平衡立足于区域平衡基础之上,有科学的内涵,应充分考虑湿地资源时空配置的全局性,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显示出有差别的平衡需求;洞庭湖湿地资源的动态平衡符合可持续发展观,但不是一蹴而就的,应用历史的眼光来认识洞庭湖湿地资源动态平衡,它是受限于特定历史环境和条件。特定经济发展阶段,存在起主导作用的洞庭湖湿地资源利用形态,进而诱致湿地资源利用结构的变迁,显然,发展过程中洞庭湖湿地利用结构客观存在演替特性。
二是要基于洞庭湖湿地利用结构演变与人类需求结构演变升级的关联分析认知洞庭湖湿地资源的动态变化。第一,需求结构演变升级及其诱致的湿地利用结构演变综合作用,产生了极其复杂的效应,并在经济运行中持续演化。第二,产业结构变迁和升级是向着动态比较优势揭示了方向创新的过程,与资源要素禀赋及其结构态势密切相关。资源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都是持续动态变化的。洞庭湖湿地利用结构演变是人类基于资源比较优势做出的理性选择,是客观存在的,并在持续发展中。洞庭湖湿地利用结构演变就是经济结构演变,由于需求的成长和变化是长期动态的,因此,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三,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是存在差异的,其产业结构也因此存在差异。
三是湖泊湿地周边区域发展,要站在更高层次发展平台上去探寻,没有必要“纠结”于速度,要将提质增效和换挡升级作为追求目标。新常态下的湖泊湿地周边区域发展的数量和质量应建立新的关系,尤其要关注资源环境可持续和风险可控制目标。来自洞庭湖的生态足迹评价数据分析表明,环洞庭湖湿地区域的生态需求已经超出生态供给能力,确保实现环洞庭湖湿地区域生态建设的帕累托改进已十分紧迫。推动湖泊湿地利用转型,既要通过优化经济结构、激活循环经济产业链、完善现代农业体系等举措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又要强化对以湖泊湿地为核心的生态建设,而生态建设是个综合性工程,既要全面推进,也要实现重点突破,要从自然资源管理创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共同治理、生态修复以及生态补偿等多个维度展开。
《基于发展经济学视角的湖泊湿地利用转型研究——以洞庭湖湿地为例》邝奕轩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城市和绿色发展分社2019年5月出版定价:88元
邝奕轩研究员对洞庭湖湿地利用的历史研究和计量分析,既是为探索加快推进湿地利用转型提供科学样本,也是洞庭湖湿地利用转型导向下的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但也要客观地指出,湖泊湿地利用转型研究仍有深入拓展和努力推进的广阔空间。湖泊湿地利用转型不仅同经济总量、经济结构、人口总量、粮食产量等经济变量相关、还同纳入保护的湖泊湿地面积增多、还原为湿地的土地面积增多、湿地保护、修复和恢复的各种投入增多,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和生态补偿等制度的实施等因素相关,虽然这些新变量因时间序列数据太短而难以与经济变量匹配,但在今后的深化研究中应该重视它们,另外,得出有些变化不具有倒“U”型特征的结论会不会同时间序列数据不够长有关,也需要进一步验证。
发展经济学关于结构变化的研究俨然形成了一个不错的框架,但有框架、血肉还不够,要做的工作还很多。邝奕轩研究员这本著作以湖泊湿地为研究对象,尝试探索湖泊湿地利用转型,探索绿色共享经济模式创新,凝炼出的关于湖泊湿地可持续利用的理论、方法和具有政策含义的建议,不仅对促进我国湿地利用转型研究有积极贡献,也为发展经济学关于结构研究的框架增添一点点血肉,进而助力这个框架血肉丰满。总体上这本著作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邝奕轩研究员是我的学生,为人宽厚真诚,做人老实,做事踏实。为他完成的《基于发展经济学视角的湖泊湿地利用转型研究——以洞庭湖湿地为例》这本著作,写下自己的一点想法,是为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