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诺贝尔奖案例的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2022-10-08 11:07:40厉成敏肖龙云
黑龙江动物繁殖 2022年4期
关键词:诺贝尔奖生物学案例

厉成敏,肖龙云

(江苏科技大学 生物技术学院,江苏 镇江 212100)

课程思政是一种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统一,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课程育人的新型教育教学理念。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专业课教师应充分发掘专业课程包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实现专业知识教育、思政教育和价值引领的完美融合,比如可以将诺贝尔奖案例有机融入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1 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和前沿学科,与农业、医学、生物技术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反映了生命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一切生命的关键问题都要到细胞中去寻找答案”。细胞是生命活动的枢纽层次,细胞的研究既是生命科学的出发点,又是生命科学微观和宏观研究的汇聚点。很多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与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关系密切,大量诺贝尔奖相关领域知识被引入细胞生物学教材。因此,教师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应用“诺贝尔奖成果”案例,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生命现象、探索生命规律,还可以充分发掘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思政教育自然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发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道德修养,提升精神境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 与细胞生物学教学内容相关的诺贝尔奖

细胞生物学作为研究和揭示细胞基本活动规律的科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等多门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起着重要的专业引导作用,它也是江苏科技大学生物学、农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本课程目前使用的是丁明孝等主编的《细胞生物学》第5版教材,内容涵盖了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死亡及细胞信号转导与基因表达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方面,几乎每章都与诺贝尔奖成果有很强的关联性(见表1)。实际教学中,引入各章节对应或相关的诺贝尔奖案例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科学家的科研经历和奋斗历程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提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合诺贝尔奖案例开展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的主要举措

3.1 应用翻转课堂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在课堂讲授前进行教学分组,各小组分工协作,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及PPT制作,在绪论课后采用“翻转课堂”针对各章节对应诺贝尔奖案例进行5~10 min的汇报讲解(参照表1)。学生借助网络资源及文献检索查阅资料,不仅有助于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的知识点,还可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寓教于学,让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到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分组协作进行翻转课堂的过程,组内成员之间进行工作规划、任务分工、调整及问题讨论,组间同学之间进行知识共享和经验交流,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主义观念。

表1 诺贝尔奖成果与细胞生物学相关章节Tab.1 Chapters related to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Nobel Prize and Cell Biology

3.2 应用案例式教学培养正确科学观

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发掘研究成果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研素质、科学精神,由此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科学观。在讲解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元件内容时,引入“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案例。除了讲述科学家开创性的基础研究成果及其在衰老、遗传病和癌症等领域的重要意义,还通过介绍其中两位女性科学家(E.H.Blackburn和C.W.Greider)的科研经历启发学生,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E.H.Blackburn从事的研究大多是属于费用大、耗时长、非功利性的基础课题,但她认为:“知识上的激励,同行间的互动,这才是科学的魅力所在”。正是她这种不为外界所扰,在自己的领域日复一日的长久坚持,最终获得丰硕研究成果,为人类造福。C.W.Greider作为E.H.Blackburn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笃定,把当时一个“冷门”的课题“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做成了开创性的“热门”研究,成为当年最年轻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女性得主。

3.3 应用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

当前,全球迎来生物技术大变革时代,生物技术日新月异,极大推动了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与生物技术发展、变革所伴随的伦理与安全问题日益凸显。2010年,“试管婴儿”之父R.G.Edwards因对体外受精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8年,贺建奎博士“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发生在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各界对生殖系基因编辑技术与社会伦理道德问题产生了广泛讨论。课堂中通过对两个案例涉及专业知识的讲解,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为何前者的贡献对于现代医学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后者的研究却是打开了基因编辑的“潘多拉魔盒”。通过对背景知识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发生重大转变,生物技术的不当使用不仅有严重的伦理道德风险,还会对人类进化安全产生威胁,人们在应对生物技术变革与伦理新挑战中必须坚守法律底线和人类伦理道德规范,坚持“科技向善”。

3.4 提问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

2013年,J.E.Rothman、R.W.Schekman和T.C.Südhof三位科学家因发现细胞囊泡运输与调节机制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教师讲授囊泡运输(细胞的“物流系统”)时,通过提问式教学如“囊泡是什么?”“它们的运输调控机制究竟怎样?”“‘收货地址’在哪里?”“‘送货时间’怎么确定?”“囊泡坏了怎么办”等一系列问题,讲述囊泡运输这一部分内容。囊泡、微管、分子马达、标志蛋白等在细胞的“物流系统”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使得细胞货物在正确时间被运送到正确目的地。讲授时引导学生理解复杂的人类社会就像一个精妙活动的细胞,要像细胞分工协作、井然有序、有效率地生产生活,在各自在不同的岗位角色中拼搏奉献,守初心,担使命,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3.5 启发式教学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日本科学家在21世纪有19人次获得诺贝尔奖,成为亚洲获诺贝尔奖最多的国家。当前我国在生命科学领域处于世界的第二集团,与欧美及日本仍有很大差距。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不足与差距,破除对国外科研的迷信和盲目崇拜,启发学生树立“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把个人梦想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培植爱国主义精神,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4 结语

教师应立足细胞生物学课程内容,挖掘、提炼诺贝尔奖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至整个细胞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从而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交相辉映。通过基于诺贝尔奖案例的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养,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三观”和高度使命感,为生命科技领域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在后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的课程内容和培养计划,对课程思政的方向与实施方法进行凝练、完善,持续推进细胞生物学课程的思政建设。

猜你喜欢
诺贝尔奖生物学案例
诺贝尔奖知多少
快乐语文(2021年36期)2022-01-18 05:48:38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少先队活动(2021年2期)2021-03-29 05:40:48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中国公路(2017年7期)2017-07-24 13:56:38
诺贝尔奖的由来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6:06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