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土
骑马放牧的藏区牧民,手上挥舞的正是“白嘎”
狗棒是藏区独有的一种极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冷兵器(何荣勤先生供图)
传统武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与武力、军事、技击有关的各种技巧技能的经验总结与凝练,既可克敌制胜,亦能强身健体,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武术所使用的器械均为冷兵器,经过长达千年的传承演进,形成了很多种类,通常人们将其归纳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镋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等“十八般兵器”,但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些种类。这里要介绍的,就是名列“十八般兵器”之外,主要流行在我国川滇青甘藏一带藏族同胞聚居的牧区,一种被称为“狗棒”的独具一格、极富地方民族特色的冷兵器——
藏族分布区域极为广泛,各地语言、习俗多有差异,一般所说的卫藏、康巴、安多三大藏区,就是按方言不同划分出来的。因此同为藏胞,对于狗棒却有着不同的称谓,如“果尔考儿”“果日考”“安戈尔”“落果”等等,在藏语中有的指“棒状物”,有的有“在头顶转圈”之意,均是从其外形和使用方法上命名的。
狗棒的出现并非偶然,它与藏胞生产生活习惯特别是游牧环境的独特需求是分不开的,是牧民用来保护牲畜以及自身的一种用具。藏区最大的特点是地广人稀,在牧区和无人区,时常有野兽出没,其中体型硕大、喜欢成群结队的狼,对人和牲畜威胁最大。藏族长篇史诗《格萨尔》中就以猎狼的故事,来表现藏族人的英勇无畏。曾在清末率川军第65标队进藏平乱的陈渠珍,在1930年代将当年自己九死一生的经历写成了笔记体小说《艽野尘梦》,其中对羌塘无人区狼群的凶残有多处描写:“无数野狼,嗥鸣甚急,时远时近,……既而风号狼嗥益急,隐约见狼群嗥鸣而至,相去不过丈许,……狼见人影,群集扑噬,则死在目前矣。”在饥寒、劳顿和野狼围攻之下,同行115人中最后仅有7人逃出生天。
曾在羌塘无人区多次与狼群遭遇、九死一生的陈渠珍
狗棒将棍棒和绳索的优势结合起来,可长可短,收放自如(何荣勤先生供图)
此外,藏区养狗的历史悠久,藏族神话中就有最早的青稞种子是狗叼来的等原始图腾崇拜的残存。牧民平时的生活也是与狗分不开的,为了防止狼、熊等野兽危害牲畜,牧民家庭一般都会饲养大型犬只,并由此产生了特别适应高原高寒条件的藏獒这一特有犬种。藏獒体壮毛长、动作迅速、扑咬凶猛,对主人格外忠诚,但其野性尚存,攻击性很强。若外人走近帐篷或畜群,而主人未及时制止的话,常会遭到藏獒的无情扑咬。而且藏胞不轻易杀生,藏区有大量野狗包括野化藏獒四处游荡,常给牧人和旅行者带来麻烦。
为对付这些狼、狗,靠游牧为生的藏族祖先开始利用石块和棍棒作为简易防御武器,远距离用石块抛砸,近距离用棍棒击打,将它们及时驱离。但藏区的自然条件相当恶劣,当寒冬到来时,石块会冻结在地上,或被积雪覆盖,取之相当不易,而且在草原和一些荒滩地上,即使走上数里地,往往也捡不到一块大小合适的石头。获取棍棒所赖的森林资源在藏区稀少且分布不均,很多地方只有在有水源的绿洲才有树木,而且生长缓慢。就算棍棒在手,对于移动迅速的狼、狗来说,往往击打距离又不够。随着牧民在实践中的不断总结和改进,最终出现了狗棒这种把棍棒和绳索结合起来,可长可短,收放自如,兼有抛石和棍棒之长的武器。
早年行走在藏区,常见到骑马或牦牛的牧民习惯性地挥舞狗棒,以使别人家的藏獒或牧羊犬无法近身。不过,与藏胞另一种常用的冷兵器,称作“乌朵”的用牛毛绳编制的投石带相比,狗棒没有协助放牧的功能(“乌朵”可抛掷石子驱赶牲畜),只限于在遭狗围困或遇上歹人时,作为武器使用,狗棒之名也是因此而起。
早期的狗棒其实就是一根系有皮绳的短木棒,藏语称之为“白嘎”。木棒由硬质杂木制成,其长短粗细,因使用者的年龄、身高、膂力和使用习惯不同而有所区别。成年人所用的木棒,一般全长不超过600mm,加工成粗细不等的两头(也有相同粗细的),粗的一头长约500mm,截面有方、圆两种,直径在30~40mm,主要起到击打作用,细的一头长约100mm或更多,直径25~27mm,作为握持部分。皮绳一般由牛皮制作,十分结实,全长2~3m,一端系在木棒握持部分末端钻好的小孔内,或固定在棒尾的金属环上,另一头结一个小绳套,大小以自己手掌能放进去为度。无论是木棒还是皮绳,都是就地取材,属于随手可得的材料,成本近似于无,制作起来也十分简单。
“白嘎”的使用方法软硬兼顾。攻击近处目标时,将皮绳缠绕在木棒上,握紧木棒细的一头,将“白嘎”作为短棒使用,配合一定的身法、步法,以贴身靠打的方式击打对方。攻击远处目标时,将绳套套在惯用手上,放开皮绳,对准目标,将“白嘎”作为流星锤抛掷出去,一击不中,迅速收回再抛。在对方手持钝器的情况下,甚至可利用皮绳软长的特点,以木棒作为配重,抛出“白嘎”去裹缠对方的武器。
“白嘎”是一端系有绳索的短木棒,长短粗细不一而足
皮绳的末端挽成可穿入一只手的绳套,另一端拴在“白嘎”尾部的铜环上
1980年代拍摄的一对藏族父子,父亲的手中拎着一根狗棒
对于藏胞来说,无论骑马或是徒步,在山地或是平原,“白嘎”都是随时能够投入使用且适用面较广的一种武器。早年在藏区各种节日集会上,“白嘎术”比赛或是“白嘎”击打固定靶和活动靶表演,都是很受群众欢迎的项目。随着时代的进步,后期制作的“白嘎”会在原先基础上做些改进,比如用细铁链或其他材质的绳索代替牛皮绳,或者在木棒大头一端包上金属皮,以起到保护和增重的作用,主人也会用简单的纹饰及彩色穗绳对自己的“白嘎”进行美化和装饰。
旧日拉萨街头的藏族铁匠,炉具、工具都十分简陋
木质的“白嘎”虽然简单易得,但容易损坏,同时分量较轻,杀伤力也不大,所以在进入金属时代后,“白嘎”得到进一步发展,金属制成的短棒代替了原来的木棒,逐渐演进为我们现在看到的一根皮绳拴着一个见棱见角的铜铁疙瘩的样式。由于金属比重大,狗棒的体积、长度明显缩小,看起来更像传统武术器械中的流星锤,加上使用方法上的相似性,所以狗棒往往被称为“藏式流星锤”。但细究起来,其中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除了少量为黄铜材质外,狗棒一般是铁质的。古玩商家一般会称之为“寒铁”,但现实中并没有这样一种材料,“寒铁”其实是对“阴铁”的一种误读。古代藏族刀剑工匠将钢铁材料分为“阴铁”和“阳铁”两类,前者含杂质较多,锻造后表面呈黑色,后者比较纯净,锻造后呈银白色。由于藏族传统铁匠的工具、炉具和工艺较为简陋,所以狗棒多半是便于加工的熟铁、低碳钢制造的,特点是硬度低、价格低廉,而且材料来源也比较广泛,民间方便获得。但无论是熟铁还是碳钢,一般的狗棒都是通过人工锻打成型的,包括后期的加工和装饰,也是以手工进行,只有年份极近的现代狗棒,才会在一些工序上使用机器。近年来,也有个别作为工艺品制造的狗棒,会使用花纹钢、木纹金等现代材料,但只是极少数。
在材料、加工工艺和装饰细节上,狗棒与藏族的其他冷兵器如藏矛等非常相似
金属狗棒的形制基本都是见棱见角的四棱形
比较少见的黄铜材质狗棒,是用黄铜棒材锉削而成的,然后简单地雕花装饰
有些狗棒在棒身四面分别加工出凹槽,使得4条棱边形成了锐利的“翅角”,杀伤力更大
狗棒棱角分明,顶端的4个尖角和棒身4条棱边,保证了其杀伤力远大于一般棍棒
有些狗棒将棒身四面锻打成曲度很大的弧线形,顶端平面也向前凸起,这样4个尖角变得更加尖锐
“翅状”狗棒(左)和伞形截面狗棒(右)顶端对比(何荣勤先生供图)
少见的黄铜材质“翅状”狗棒,系整体铸造成型,再经锉削加工
大多数狗棒的尾环都是沿着四棱棒横截面对角线的方向
狗棒形状相对比较固定,多呈一头粗、一头细的四棱棒状,粗的一头主要起到击打和杀伤作用。顶端加工成平面,平面的4个尖角和棒身的4条棱边,共同构成了狗棒的“锋刃”。由于其分量很重,即使攻击时只是刮擦到对方身体表面,也足以让其皮开肉绽。如果正面击中,很可能将对方的骨头打断或击碎。因此,狗棒是带有“锐器”特征的“钝器”,杀伤力远比一般的流星锤要大得多。为了进一步增强杀伤效果,有些狗棒还会在棒身四面分别加工出纵向凹槽,让棒身的4条棱边更加锐利,形成4个“翅角”,使得打击力量进一步集中。另有一种常见的变形,从细端到粗端,四面都锻打成曲度很大的弧线形,顶端平面向前凸起,截面近似于伞状,这样狗棒的重量集中在4个尖角上,击打时更具杀伤力。不过,后两种狗棒加工时需要专门的模具,对工匠的锻打手艺也要求更高,制造成本远高于前者。至于黄铜材质的狗棒,形状复杂的往往为直接铸造成型,或用铜棍锉削而成,工艺反而相对简单。
狗棒细的一端为使用者握持及连接绳索之用,尾端加工成环状,中间的孔方便系绳索。大多数狗棒的尾环都加工成与四棱棒横截面对角线同一方向,这样的好处是当系着长绳的狗棒对准目标甩出时,可以保证必有一条棱边先行与之接触,击打时力量更加集中,从而提高了杀伤力。部分狗棒尾环内会穿上一个铁环或铜环,再通过后者来连接绳索,这样使用起来比直接系在狗棒上更加灵活多变,让对方难以防范。近年来制造的一些狗棒则没有这么讲究,直接将四棱铁棒的细端弯曲卷成环状,或是焊上一个六角螺帽,这样虽然照样可以连接绳索,但已经失去了藏族先民改进狗棒细节时的本意了。
狗棒尾环可直接系上皮绳,也可以穿入金属环,再将皮绳系在环上
简单的实用型狗棒,尾环是直接将末端弯曲而成,棒身为四棱形,工艺十分粗陋
全长不到100mm的“袖珍型”狗棒
狗棒是一种平民化的冷兵器,既不会采用贵重材料,也没有专门的工匠进行装饰。但它和其他少数民族冷兵器有着同样的特点,那就是它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武器,大小、长短和外观细节因主人的习惯爱好审美等而千差万别。就以大小长短来说,狗棒既有全长不到100mm的“袖珍型”,也有长度超过270mm以上、甚至接近1市尺(约333mm)的“增强型”,前者主要系绳远击,而后者主要是手持使用,但大多数狗棒全长都集中在150~170mm的区间,重量也比较适中,是远、近皆宜的“通用型”。
这根狗棒的长度将近300mm,但还不是最长的
经过机器车、铣加工修饰的狗棒,粗端的多条纵槽是为了增加“锋刃”数量,提高杀伤力
藏胞热爱生活,崇拜大自然,并且习惯将这种朴素的美学观体现在各种随身器物上,狗棒也不例外。事实上,很多狗棒的外廓和表面,都会进行二次修饰,这也是狗棒“个性化”最集中的体现。早先这种修饰一般是狗棒的主人利用手头的简单工具,并投入大量的时间自行完成的。而作为商品出售的现代狗棒,也会在制造时加上一些相关修饰,以便更能吸引主顾。
这种修饰主要包括三类。其一是通过修锉打磨,让棒身的棱角外形富于变化,包括锉出若干圈深浅不等的沟槽,以及形状类似去了8个角的立方体的“宝相节”等等。其二是用钢錾或其他带尖的坚硬工具,在棒身上凿出简单的线状或点状印痕,通过印痕连成线条,再组成各种图案。除了最常见的几何纹,以及带有宗教色彩的莲花纹、“卐”字纹外,也有日、月、山、云、树等自然景物图案,以及内地传去的“寿”字纹等传统纹饰。这些雕刻大多简单粗陋,线条随心所欲,但也有一份别样的粗犷之美。作为商品出售的现代狗棒上还会有龙、凤及五角星等图案,既是装饰,也是匠人自己加上的产品“商标”。其三是藏胞还喜欢在狗棒上进行镶嵌,根据需要的图案,预先凿刻出较深的沟槽,有的还需将槽底凿毛以增加摩擦力,或者是钻出若干小孔,然后将红铜、黄铜、白铜等材质的金属丝嵌入其中,用力砸紧后,再用锉刀锉平并打磨平整,这样就会在狗棒表面呈现出暗红、金黄或银白色的图案和文字,与黝黑的底色形成反差,看起来和那些贵重器物上所用的错金银工艺效果相差无几。
用花纹钢制成的现代工艺品狗棒
这三类修饰手段有时同时采用,有时只用其中一类或两类,也有的狗棒完全不加修饰,一切全凭主人的喜好。
拴在狗棒细端末尾的绳子也有讲究。早先的绳子都是皮绳或毛绳。前者是用刀尖在未经硝制的生牦牛皮上旋割而成,自然风干,然后多次涂抹酥油浸润,使其柔软,特点是结实耐磨。皮条刚晒干时本身颜色较浅,涂油及使用时间长了因油垢积累,会慢慢变成褐色或黑色。具体的编织和系法多种多样:有的使用单股软皮条,在合适位置扎两个小口,皮条头部从中反复交叉穿过,一端形成手掌可以伸过的小绳套,另一端在狗棒尾环或金属环上勒紧系牢;有的使用较厚较宽的硬皮条,两头拴好后再用针线密密麻麻缝紧,在拴狗棒的一头,有时还会用铜丝缠绕多圈并砸平,以防绽开;也有的为了美观,用数条细皮绳编成皮辫,讲究的还会在皮绳中间编上一两个复杂的绳结作为装饰。毛绳则由牦牛毛编织而成,缺点是不如皮绳耐磨。近些年的商品狗棒多半使用更简单的机制皮绳、缰绳、伞绳等等作为系绳,甚至有以尼龙枪纲代替的。
手工开槽并刻有莲花等装饰图案的狗棒,其工艺相对比较精细
手工开槽并镶嵌红铜的狗棒,尾环也是直接卷成
刻有龙纹的商品狗棒,但现在已经不常见了
生牛皮条制成的皮绳,狗棒一端带有五角星戳记
刻有“寿”字纹并有黄铜镶嵌的狗棒,拴在铁环上的是一根尼龙枪纲
刻有“卐”字纹的狗棒,其皮绳比较特殊,长度很短,由铁环连接的两根皮带构成
这根狗棒上的皮绳由手工缝制的皮带和生牛皮条共同构成,中间由铁环相连(何荣勤先生供图)
多股细皮条编制成的皮绳
藏袍穿好后,胸前突出的部分形成了一个口袋,狗棒平时就放在其中
狗棒的携带方式也很特别。无论大小及皮绳长短,藏胞外出时一般都会将它揣在怀中,极少数情况下才会系在腰间。这是因为藏袍的穿法和其他衣物不一样,需要先将领子顶在头上,然后系好腰带,再露出头来,这样袍子的上半身就会比较松垮,在胸腹前方形成一个折叠的部分,藏胞习惯于将这一位置当作口袋使用,将狗棒和其他零碎随身物品都放在里面。
狗棒是藏族传统武术器械的一种,它与同为软兵器的九节鞭、流星锤等一样,使用起来具有相当的难度和技术性。初学者技术不精时,很容易伤到自己,要想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需要经过长期的练习。藏胞从小便学习如何使用狗棒,早年前在藏区经常能看到许多男孩围成一圈,相互比试耍狗棒的本领,看谁打得又快又准。开始时先打固定目标,比如木桩或摆好的石块,熟练后逐步过渡到攻击活动目标。平时放牧间隙,无论是骑马还是步行,也会随时练习,反复揣摩力度和距离感,直到得心应手为止。
狗棒基本的使用方法有两种:一是劈砸,以手部为中心,让皮绳带动狗棒向前甩动,一边转圈一边加速,旋转的轨迹平面与地面基本垂直,利用狗棒的惯性,从上往下对准目标猛劈下去;另一种是甩抽,绳索放得稍长一些,向后转圈甩动,轨迹平面从头上往执皮绳之手一侧倾斜,让狗棒从下往上,撩击目标。皮绳的长度可根据目标的远近随时调节,放长则攻击半径变大,收短则攻击半径变小。既可以单手使用,也可以两手共用,一手持绳尾,一手转圈甩击,后一种方式控制距离更加灵活。打中目标后,及时减速收回皮绳,落空时继续甩转,寻找机会再次攻击。老手在甩动过程中,还会在狗棒接近目标时猛然手腕一“顿”,让狗棒直线向前戳击。由于狗棒本身就有相当分量,加上旋转时的加速度,使得它击中目标时的杀伤力相当可观,不光击碎狼头不在话下,甚至可以打断牦牛和马匹的腿。即使不会这两个动作,也可以握住狗棒细的一端(可将皮绳缠在该端防滑),直接当作短棍近身挥击,也有不俗的威力。
这根狗棒用生皮条制成的皮绳末端还编了一个复杂的纽扣结作为装饰
无论是劈砸还是甩抽,都要求狗棒的棱角“锋刃”部分最先接触到目标
图中这根狗棒时间久远,棱角处已有多个缺口,其主人经常用它代替火镰,用来在野外取火(何荣勤先生供图)
既然是传统武术器械,狗棒除了实战动作外,也有兼具健身和表演效果的套路,其中一些动作传承自藏族武术的源头——古老的“羌术”。这种套路发挥了狗棒软硬兼顾的特点,除挥击、甩击之外,又加入类似流星锤的绳技,包括反抛、近抽、抛砸、缠绕等动作,再配以步法变换,施展开来,高低错落有致,远近变化莫测,极富观赏性。可惜的是,随着狗棒这种冷兵器逐步淡出藏胞的日常生活,其使用技艺也渐渐失传,现在已经看不到真正的这种套路表演了。不过在1984年10月《武林》杂志上,刊登过空军某部的扎西泽仁所写的他在川西理塘观看一位当时已经年近60岁的藏族老人“白嘎术”表演时的情景,后者不但用“白嘎”打死过豹子,而且在西藏和平解放初期,还用这种武器打败过前来劫粮的土匪。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够通过扎西泽仁的笔触,领略当年那位老人的风采,一窥“白嘎术”的神奇:“……(老人)健步来到表演场地的中央。突然,一条‘白嘎’从他的腰间向前飞出。紧接着,他的左手以闪电般的速度接住了绳子。原来,他这绳子是以特殊方式挽结起来揣于怀里的。一个马步开式过后,接着是一个佯装扫击的动作,继而又变为右手反抛。在灵活多变的步法、身法的配合下,他一会儿左手横扫,一会儿右手反扫,一会儿抛击长打,一会儿又收回近抽。棍棒的敲、戳、劈、撩,皮绳的抽、绞、套、勒,真是急如电、快似风。‘白嘎’时而像长棍,时而如绳镖,时而又像鞭与匕首。风声呼呼,变幻莫测。观众掌声雷动。”
僧人使用的特制藏式大钥匙,其作用和使用方法均类似于狗棒
狗棒虽然属于冷兵器,但现实中并未被赋予武器的定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只是藏族普通百姓特别是牧民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一。有意思的是,按照旧西藏的法律,僧人不能随身佩戴刀剑,但也不与百姓一样使用狗棒,由此出现了狗棒的一个特殊变种,即系在皮条上的特制铁质大钥匙,使用方法与狗棒相近,亦可作为防身的武器。近年来,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生产方式的变迁,传统的游牧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与藏胞相伴多年的狗棒不再有用武之地。加之少数人用它打架斗殴,所以公安部门不断加大对其管理力度,现在藏区已经基本没有制作、销售和携带狗棒的人,很多00后都未曾见过狗棒,更不知其为何物,只有在民俗博物馆和收藏品市场才能偶尔看到它的踪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