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苏辙中学/何佩凌
不知从何时起,柳江的风抚过了我的每一个夏天。
爸妈不大喜欢远游,这个驾车便能抵达的柳江古镇就成了夏季出游的首选。这个小镇无上海之繁华,亦无丽江之优美,但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板一桥都是我向往的。
到达民宿已是晌午时分,安顿好行囊,我便来到江边,看看它有没有变样。我们漫步于江岸,夹杂着水汽的风刮过我的发梢,带来短暂的清凉。
用餐的地方与民宿隔了一条江,到达对岸的方式有两种——走平坦无阻的桥,或是坎坷且略危险的“跳墩子”。记得小时候,柳江最吸引我的就是“跳墩子”了。城市的湖泊上建着千篇一律的木桥,我又哪能见到这样断断续续的“桥”呢?我一定要走“跳墩子”,爸妈考虑到爷爷八十高龄,想说服我走平坦的木桥,却被爷爷制止了。“这些‘跳墩子’是柳江带给她的最有趣的礼物,若不让她走,来柳江还有什么意义呢?”于是,妈妈牵着我,爸爸搀着爷爷,我们蹦跳着走在前面,他们小心翼翼地行在后方,一家人从江水穿过的“跳墩子”上过了岸。
后来再看到立在江面上的石墩,我还是会想起那段单纯的美好时光。
用完午餐,出小店再往前走几步便是两棵树干交错环抱的大榕树。五百余年的树,不知道年轮有多少圈。树干旁仿佛一片森林,阳光沐浴着人间,而榕叶却像镶上了金边,缕缕透过叶片的参差日光照到脸上,视野明亮却不感到刺眼。自我记事起乃至更早,大榕树前的合照就从未间断,站在树前的可能是我们的小家庭,也可能是大家族,但不变的,是参天的榕树与我们的笑颜。
柳江不大,但不慌不忙地逛逛当地人开的木雕店、银饰铺,参观一圈中西合璧的曾家园,用相机或眼睛定格下川西风情的吊脚楼,抚摸一下青砖灰瓦,再与当地人寒暄几句,也要花上你整个下午的时光。回到民宿,夕阳已在打包行李,又像一不小心打翻了胭脂,把天空染成粉紫色。我们略感疲惫,爬上几级台阶,讨论着晚餐的话题。民宿主人叫住了我们,把切好的大块西瓜递到我们面前,带着当地口音说:“快吃快吃,刚切好,冻冰了的。”我们一家四口各拿起一块送入嘴中,偌大的果盘空荡了些许。主人边吃边说:“多吃几块,不够我再去切!”
民宿是中式装修,房间外修了一排名为“美人靠”的靠椅,向外弯曲的扶栏和雕花的大柱典雅而不失韵味。我们捧着西瓜,倚在“美人靠”上,望着余晖笼罩的柳江。暖黄调的油画、火红的主客情,使得临近傍晚的风怡人而清凉,它吹弯了我的嘴角,刮走了我的烦躁。
明月爬上树梢,天空下起小雨,雨滴落入柳江,水与水的相遇形成了白茫茫的细烟,烟雾弥漫了整个柳江古镇。我们没有打伞,那雨很温和,还淋不湿衣裳。烟雨中的柳江像少女,迷人而又腼腆,浪漫而又安静。小酒馆在江边,没有酒气熏鼻,只有吉他演奏的宛转悠扬的民谣。小雨滋润着肌肤,酒馆里传出有节制的碰杯声和人们细细的交谈声。他们来自远方,内心时常喧哗,于是带着疲惫与烦恼来到柳江,在这民谣与烟雨中得到内心的慰藉。
我总喜欢夏季,大概是因为此时能牵着家人的手,吹吹烟雨柳江的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