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主题报道如何做出新意和深度

2022-10-03 04:41陈国栋戴娟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传播效果系列报道对话

陈国栋 戴娟

摘要:主题报道是传统媒体的拳头产品,其立意、内容、形式直接影响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全媒体时代,要求主题报道在采访对象的选择、内容表达、形式呈现、传播载体等方面下功夫。主题报道要做出新意和深度,传统媒体必须坚持主流媒体挺进网络主战场,走融合发展之路。文章以重庆日报“对话‘建党精神”系列报道为例,分析该系列报道的传播策略,为在新形势下做好主题报道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主题报道;“对话‘建党精神”系列报道;融媒体;创新;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5-0137-03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多维度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伟大建党精神,自2021年7月起,重庆日报聚焦伟大建党精神,连续六个月推出六个主题共24期的“对话‘建党精神”系列报道,广受读者好评。

该系列报道通过全新的对话形式,以史鉴今的视角,细致灵活的笔触,从身边人、身边事揭示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充分展现省级党报在重大主题宣传活动中的强烈责任意识和大胆创新作为。本文以重庆日报“对话‘建党精神”系列报道为例,从主题酝酿、角度选择、文本操作等方面,剖析其做好主题报道的策略,为党报在新形势下做好主题报道提供思路。

一、切入:立意很重要,角度需取巧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作为重庆市委机关报的重庆日报,将如何呈现这一宏大主题,让广大干部群众喜闻乐见、深入人心?

一直以来,重庆日报高度重视主题报道,并且积累了很多经验,但要把伟大建党精神这一题材做出新意,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为做好这个重大主题报道,在重庆日报编委会、重庆日报时政新闻部分管负责人的指导下,时政新闻部的同仁们一边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一边思考报道策划。

“理想”“初心”“使命”“忠诚”“人民”……大家反复琢磨这些关键词,一致认为反映伟大建党精神,不能就建党精神谈建党精神,不能就概念谈概念,报道时不宜讲述太多抽象的理论,而应找到好的载体,如通过人物故事来反映,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并且,对于重大主题,不应仅刊发一期报道,这样太过单薄,而应进行系列报道。

反复商讨后,采编团队决定从新老党员的对话切入,推出四期报道,分别是100多岁的党员对话00后党员,90多岁的党员对话90后党员,80多岁的党员对话80后党员,70多岁的党员对话70后党员。

四期报道推出后,重庆日报还及时组织了一期反响报道,对所有报道进行回顾、总结、提炼,引发广大党员和重庆各级党组织强烈共鸣。

二、文本:生动的故事,把“硬”主题变“软”

采编团队认为,建党精神是一个很“硬”的主题。要让报道耐看、读者爱看,实现很好的传播效果,必须将“硬”主题变“软”。

“对话‘建党精神”系列报道中,每篇稿件均分成“对话”“初心”“传承”三个版块。“对话”主要呈现新老党员的对话,“初心”主要讲述老党员的初心故事,“传承”主要记录年轻党员的担当作为。

为确保报道内容质量,采编团队在前期就做了大量筛选、邀约、沟通等准备工作,确保所选出的对话人物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党员。通过挖掘这些典型人物的故事,更好地诠释建党精神。

在连续推出五期报道后,重庆日报收到来自各方的反馈信息。不少读者评价“对话‘建党精神”系列报道主题重大,角度切入巧妙,故事生动、不枯燥,很有吸引力。还有部分读者希望重庆日报继续深入开展“对话‘建党精神”报道,更好地引导党员守初心、担使命、勇作为。

7月20日第六版《“党叫干啥就干啥!干啥一定要干好!”》,记录的是80多岁的退休干部周举之与80后党员陈鹏的对话,报道了两人各自的感人故事。为了解决农业灌溉问题,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周举之背着红苕干粮上阵,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把人心凝聚起来,凭着肩挑背扛,建起一座座水库。而陈鹏的故事,也呈现得十分曲折,详细刻画了群众讨薪、村民提醒他工作不好开展等细节,其中还穿插了两位党员的互动交流,读起来非常生动。

7月22日第三版《“下个100年也请你们尽力!”》,记录的是101岁的老党员余瑶玉与21岁的四川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大三学生张惠怡之间的对话交流。报道非常精彩——

“地下交通站是绝密,连余瑶玉丈夫都不能透露半分……直到解放后,邓朝阳才知道妻子竟然闷声干了这么多大事!”[1]

除了故事令人感动,两人在对话交流中,自然而然流露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更让人动容——

“我今年101岁了,我没什么需要用钱的地方,我想把积蓄捐出来,支持国家科研发展。”[1]

……

系列报道呈现新老党员的对话,一问一答中,有内心独白,有思想碰撞,有谆谆教导,深情讲述了老党员的精彩人生故事,展现了他们不负使命的所思所想,有血有肉的家国情怀,以精彩的故事感染众人。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的代入,“硬”主题瞬间就变“软”了。伟大建党精神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广大读者和网友的心中,并烙下深深的烙印,实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三、体系:系列报道增强主题厚重感

对于伟大建党精神这样的重大主题,单篇报道太过单薄,不足以支撑厚重的主题,也不容易引起读者和网友的持续关注。因此,重庆日报决定推出系列报道,以对话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深度挖掘,成体系地报道。事实证明,这种思路是正确的。

系列报道包含“对话‘建党精神·新老党员”“对话‘建党精神·新支书来了”“对话‘建党精神·科学家来了”“对话‘建党精神·大国工匠之炼成”“对话‘建党精神·企业家在行动”“对话‘建党精神·永远的红岩”六个主题。每期主题都筛选出四组新老党员代表,以问答对话的形式,展现新老党员既在“交接棒”,也在“大合唱”,体现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底色、前赴后繼的张力,以及承上启下的激励传承、接力前行的时代风貌,呈现百年大党正青春的激昂状态。

7月的对话人物是不同时代的新老党员,以年代视角为切入点,分别以70多岁老党员对话70后党员、80多岁老党员对话80后党员、90多岁老党员对话90后党员、100多岁老党员对话00后党员的独特方式,展现建党百年一代代共产党员接续奋斗的历程。

8月的系列报道,对话人物是村支书,以全市村(社区)“两委”集中换届选举工作结束为由头,推出“对话‘建党精神·新支书来了”系列。通过展现这届90后村支书的高学历、返乡能人、子承父业等经历,以及他们与同村老支书的交流,讲情怀、话使命。

9月的系列报道,对话人物是科技工作者,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为契机,推出“对话‘建党精神·科学家来了”系列。这组报道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领域,分别邀请四组年轻科技工作者与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展开对话。既展现了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积累的精神财富,又呈现了年轻科技工作者传承红色基因,铸就科技事业的蓬勃态势,生动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

10月的系列报道,对话人物是劳模工匠,以重庆市第六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召开为契机,推出“对话‘建党精神·大国工匠之炼成”系列。通过呈现青年技能型人才与曾获得全国劳模称号的老一辈技术工人的对话,展现一代代产业工人所具备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11月的系列报道,对话人物是企业家,围绕改革开放以来巴渝大地一批有胆识、有创新的企业家,推出“对话‘建党精神·企业家在行动”系列。这组报道邀请高校创业团队、海归创业者、孵化园中的小微企业经营者以及80后民企接班人,同四位年长的企业家对话。不仅生动展现了企业家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国际视野等方面所具备的品质,而且深刻诠释了企业家精神的内涵。

12月的系列报道,也是这组报道的收官之作,聚焦与红岩相关的人物,推出“对话‘建党精神·永远的红岩”系列。邀请由红岩烈士生前介绍入党的老党员、红岩烈士后代、红岩志愿者、红岩烈士生前捐建学校的老校长与年轻的红岩志愿者、基层干部、教育工作者等年轻党员展开对话,展现红岩精神历久弥新、深入人心,且不断传承、弘扬的时代价值,传递出“我们是红岩精神的继承人”“红岩精神永放光芒”等鲜明导向,充满正能量,催人奋进。

这几组系列报道通过多维度、多视角呈现,展现老党员的家国情怀,体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精神传统,无声地昭示着他们作为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而年轻党员在老党员的言传身教下,更加懂得爱党、爱国家、爱人民的内核,积极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召唤。老党员与新党员的故事,体现了“坚定跟党走”的心路历程,反映出不同时代的党员的价值追求是相同的,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党员的奋斗目标。

“对话‘建党精神”系列报道一经推出,便引发社会各界热烈反响。在此基础上,重庆日报又推出一期反响报道,反映该系列报道对广大读者和网友产生的深刻感悟和激励作用,起到很好的延伸传播效果。

2022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重庆日报采写了一组“对话‘建党精神”系列报道中报道过的人物。《重庆人努力的样子》传递了新年新气象,展现出巴渝大地上广大党员干部奔赴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良好精神风貌。

四、融合:融媒体报道更加形象生动

近年来,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加持下,我国媒体融合发展进程加快,已经由Web1.0时代发展至Web3.0时代,形成了“两微一端一网”的传播格局,进入了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期[2]。

媒介与媒介之间的融合发展是各个媒介之间的扬长避短,能够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合力。而重大主题报道更是借力各媒介的联动融合,达到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的最大化[3]。

为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对话‘建党精神”系列报道除在报纸版面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刊发报道外,还积极运用全媒体呈现,使报道更直观、立体,更具视觉冲击力和传播张力。

“对话‘建党精神”系列报道时间跨度长,形成了很强的报道声势。在报道过程中,重庆日报编委会对该系列报道每月予以重点调度,协调资源,抽调精干力量全力打造。

采访前,便将融媒体报道方案纳入整体报道方案,并且派出“文字记者+摄影(像)记者”的实力组合,认真完成每一次采访任务。

“对话‘建党精神”系列报道采用“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方法,通过截取对话中的精彩片段,精心制作系列短视频并插入新媒体报道链接中,借助新媒体的平台优势,突破了传统报纸的局限性,增强了报道的可读性和易读性,让读者身临其境地“触摸”到这些人物,真真切切地相信、感受发生在人物身上的故事,体会他们传递的正能量。

“对话‘建党精神”系列报道在重庆日报及重庆日报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同步推送,构建起一个线上与线下交织、新读者与老读者同在的多元优质传播圈,营造了浓厚的氛围和良好的舆论生态。

五、结语

当前,新兴媒体遍地开花,抖音、快手等网络商业媒体、自媒体风生水起,抢占大量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相比之下,传统媒体日渐式微,声音在很多时候被铺天盖地的网络喧嚣所湮没。党报等传统媒体因承担大量主题报道任务,在易读性、亲近感方面离读者越来越远。严峻的现实,倒逼传统媒体加速改革创新。

同时,当读者有选择性爱好时,传统媒体更应有紧迫感。在确保导向正确的前提下,要推出更多创新举措,做好主题报道,吸引受众、赢得受众。

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国内的网络新兴媒体是近二十年才逐步壮大的,传统媒体的发展历程则更长。因此,传统媒体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应兼顾年轻与年长人群,让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找到同龄人的影子,听到同龄人的声音,进而增强报道的亲近感。

在内容表达上。传统媒体要摆脱高高在上、单向说教、填鸭式的报道,要多用接地气的语言和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让主题报道走进读者和网友的心田。

在形式呈现上。傳统媒体要多用图片、图表,短语、短句等,切忌密密麻麻全是文字。在版式设计上,也要进一步美化,给读者带来愉悦的视觉体验。

在传播载体上。传统媒体要坚持主流媒体挺进网络主战场,走融合发展之路。主题报道要以“文字+视频”等方式,达到图像美与文字美的结合,给读者和网友以美的享受。

综上所述,主题报道是传统媒体尤其是党报的核心竞争力。党报要把主题报道做出新意和深度,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紧扣时代脉搏,顺势而为;要把创新的基因融入灵魂,把创新融入主题报道的选题策划、采访、编辑等各个环节;要始终做到“心中有读者”,为读者采写,为时代放歌。

参考文献:

[1] 00后预备党员倾听“00后”老党员初心:“下个100年也请你们尽力!”[EB/OL].重庆日报,https://epaper.cqrb.cn/cqrb/2021-07/22/003/content_rb_287318.htm,2021-07-21.

[2] 2021年中国网络新闻媒体市场发展现状分析两大类媒体合作互补、短视频广受欢迎[EB/OL].东方财富网,https://baijiahao. baidu.com/s?id=1710419863991551540&wfr=spider&for=pc,2021-09-09.

[3] 叶菲.新时期创新重大主题报道的三条新路径[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3):109-111.

作者简介 陈国栋,硕士在读,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戴娟,本科,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传播效果系列报道对话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四 不简单:从议案到提案都成“金点子”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三 不容易:从路上到云上都有“黑科技”
第三届“三晋新农人”风采展示系列报道 蜂为媒:追蜂逐蜜 向健康出发
明星微博在社会公益活动中的传播功能与效果研究
企业微信生态圈的信息传播机制及效果分析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央视“说吧”系列报道实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