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形变预测研究室承担着全国定点、跨断层、GNSS和流动重力等资料的跟踪分析、重大异常核实以及各类地震会商等工作,研究室强化责任意识,创新地震预测思路,开展新理论、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实践,致力于防震减灾工作的有序开展。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形变预测研究室自成立以来,围绕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任务及地震预测研究面临的一些突出科学问题,一方面强化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创新地震预测思路,开展新理论、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实践。
形变预测研究室现有成员7 人,多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室主任为牛安福研究员,长期从事大地测量资料的分析处理、变形机理及预测预报方法的研究工作,在理论方法和实践方面取得了较多成果。在他的带领下,研究室成为一支有工作热情、有创新能力的团队。
形变预测研究室承担着全国定点、跨断层、GNSS 和流动重力等资料的跟踪分析、重大异常核实、周月地震会商、年中和年度地震会商以及震后应急会商等工作。应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参与指导省地震局重大形变异常核实,多次化解因虚报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综合利用重力和GNSS 资料等开展年度地震危险区判定,提出重力异常高梯度带、断层闭锁和滑动亏损等判别方法,危险区预测效能居学科前列。利用跨断层和定点形变加速异常、趋势转折和加卸载响应比等方法,对地震强度和发生时间范围等进行周、月尺度预测,在多次地震前体现了较好的预测检验效果。围绕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研发了异常自动识别技术软件和震后前兆异常搜索平台等。
近年来,研究室同样致力于地震科技创新。基于中国大陆西部地区多期次GNSS 应变参数和Molchan 检验模型,验证了剪应变、第二应变不变量的高梯度带与年度MS5.0 及以上地震之间具有较高的统计显著性,深化了GNSS 观测和发震地点关系的认识。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了断层几何对区域变形模式的影响,对深入理解构造变形机理、区域构造变形差异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注重学科交叉融合,联合GNSS 观测和地震学资料,开展了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破裂断层愈合过程的研究,并实现了对凹凸体识别、强震震级估算、发震紧迫程度判定等科学问题的探索,对深入认识龙门山地区的强震背景、划定中长期和年度地震危险区、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等实用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深入探索以场求源的预测方法,提出了变形前兆与地震相关性判别准则,并开展预测检验,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防震减灾,造福人民。形变预测研究室成员将以此为己任,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完成职责使命,同时勇于创新,推进地震预测技术的长远发展。
基于2013—2018 期GNSS 应变参数的预测效能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