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小小讲解员比赛的启示

2022-10-03 12:09贺素歌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防震减灾云南省

李 霞 贺素歌 李 璘

(中国昆明 650224 云南省地震局)

0 引言

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下,防震减灾科普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是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基础与核心(李妍,2017)。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创作是将抽象、复杂的地震科学知识转化成为社会公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的创造性劳动(冯桂真,2020)。

为满足公众需求,诸多防震减灾科普产品,如书籍、视频、折页、挂图等被创作并广泛传播。但随着产品的不断增多,一些共性问题凸显出来,如:仇尚媛(2019)在对现阶段我国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研究与思考中指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存在缺乏原创精品,公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少,知识性、趣味性不足,科技人员创作能力不强等问题;张吕(2019)对云南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品现状进行了调研统计,发现云南省原创的60 余种科普宣传品种类单一,部分宣传品内容和形式陈旧,精准性和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公众需求。

针对防震减灾科普产品存在的问题,张芝霞等(2014)指出,创作出满足群众需求、适合新传播媒介的科普宣教产品,是提升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与技能的重要手段;冯韬(2019)认为,在少数民族地区,充分结合其民族区域特点,将专业、严谨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融入少数民族地区喜闻乐见的文艺载体,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李妍等(2020)认为,科普精品需要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借鉴、移植、结合、合作、策划和创造。笔者结合以往有关科普作品的研究成果,以云南省地震局举办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小小讲解员比赛为例,探索创作防震减灾科普产品的方法和途径。

1 云南省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小小讲解员比赛概况

为扩大防震减灾知识的科普力度和影响力,2021 年12 月6 日至2022 年1 月5 日,云南省地震局举办了主题为“防震减灾,从小开始”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小小讲解员线上比赛。来自云南省16 个州、市的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师生积极参赛,共创作371 组科普视频作品,浏览量197 万人次,投票量25 万人次,其中最高人气作品获得2.1 万选票。

在本次比赛中,大理州、红河州、普洱市参赛作品数量居前三,作品数分别为98 个、65 个、33 个(图1);产生27 个奖项(包括创作奖和人气奖),普洱市、大理州、楚雄州获奖数居前三,分获奖项6 个、5 个、4 个(图2)。其中,大理州和普洱市视频创作数量和质量均居前列。

图1 参赛作品地区分布Fig.1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entries

图2 获奖作品地区分布Fig.2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winning entries

统计分析2016—2021年云南省震情发现,近5年来该省共发生MS≥5.0地震9次(表1),其中大理州3 次,普洱市1 次,亲历地震灾害,提升了当地居民对防震减灾知识的渴求度,社会需求成为当地师生创作的动力,促进了防震减灾知识的科普宣传与教育工作的发展。

表1 2016—2021 年云南省MS ≥5.0 地震统计Table 1 Statistics of MS ≥5.0 earthquakes in Yunnan Province from 2016 to 2021

从视频内容来看,学校师生是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需求,以自己想要知道的、迫切需要了解的防震减灾知识为切入点进行科普视频创作。参赛视频作品(图3)可大致分为:①科学避震类,如“震前准备怎么做”“地震来了怎么办”“地震演练怎么做”等,相关视频作品215 个,占比57.95%;②地震常识类,如“地震是怎么回事”“地震谣言识别”等,相关视频作品85 个,占比22.91%;③自救互救类,如“怎样进行紧急救护”等,相关视频作品38 个,占比10.24%;④地震监测类,如“‘张衡一号’卫星”等,相关视频作品20 个,占比5.39%;⑤地震预报与地震预警类,如“地震能预报吗”“什么是地震预警”等,相关视频作品7 个,占比1.89%;⑥抗震设防类,如“建筑物怎样抗震”等,相关视频作品6 个,占比1.62%。

图3 参赛作品内容分布Fig.3 Content distribution of entries

对视频内容进行调研,可以从中挖掘学校师生对防震减灾知识的兴趣点和需求点,为以后的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创作提供方向。

2 人民群众的作用体现

本次比赛的参赛作品,充分展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对科普创作的关键性问题,即为什么创作,如何创作,谁来创作,创作为了谁,给出了解答。

2.1 实践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在抗震救灾实践中的需要和需求是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云南地处高原,山高谷深,地震频发,震灾严重,全省91.2%的面积处于VII 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1 500 万人居住在活动断层控制的盆地区域。该省诸多学校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避震和疏散经验,将这些经验进行归纳总结,逐步形成了对防震避险规律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自主创作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适用于当地的科普视频作品。例如,2021 年5 月21 日21 时48 分34 秒大理漾濞发生MS6.4 地震,大理地区遭受较大破坏,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基于这次地震,大理州祥云县云南驿小学结合学校日常开展地震应急演练的情况,以“地震来了怎么做”为主题,通过对学校、家中、室外以及不小心被埋压4 个方面的直观讲解,告诉人们如何科学避险;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黎明乡黎明完小的参赛视频,从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年龄小、师资配套不足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导孩子们在宿舍如何应对突发地震,进行自我防护。

2.2 人民群众是防震减灾科普作品的创作者和受益者

在本次比赛中,学校师生既是创作者又是受益者,既创作作品又收获知识。学校师生查阅资料、加强学习,制作浅显易懂的视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传递给身边人,增加话题度,带动周围人参与讨论,使更多人有兴趣参与地震演习活动,获得真实体验,掌握防震避震技巧。参赛者、组织者利用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如微信朋友圈,辐射带动197 万人次浏览,25 万人次投票。活动结束后,赛事组织者将优秀作品编辑制作成视频专辑,在网络平台分享,进一步扩大宣传面,增强宣传效果。

2.3 人民群众可以推动防震减灾科普作品的创新

人民群众是创新的主体,可以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突破常规,寻找新思路,开阔新境界,可以利用敏锐的观察力进行总结归纳,形成新办法,接受实践检验,实现创新。在本次赛事活动中,州市县地震部门亲临指导以确保视频的科学性,老师、家长、学生通力合作,在实践中找灵感、找创意,以视频动画、手绘、顺口溜、歌谣、少先队课、小品、话剧、实操课等多种形式介绍防震减灾知识,创作出不少科普精品。例如,镇沅直属小学利用本县防震减灾科普馆开设科普小课堂,用道具将科普宣讲员装扮成“张衡一号”,采取问答方式,讲解“张衡一号”的外观、特点、工作原理等,形式新颖、生动有趣;丽江市永胜县三川镇梁官小学地处程海—宾川断裂带,临近云南省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红石崖地震遗址,梁官小学采取航拍方式介绍此“天坑”遗址,用独特的拍摄视角赋予视频真实性和灵动性。

3 对防震减灾工作启示

地震部门要善于组织群众、凝聚群众、激励群众,让群众参与到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与创造中,从而产出真正是群众所需并且经受住群众检验的作品。

3.1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人民群众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和智慧,在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创作中,向人民群众学习,总结经验教训,总结符合实际的、科学的防震避险要点。学习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凝结出来的艺术形态、宣传方式,搭建防震避险知识点与表现形式的联通点,通过大众化的演绎向公众宣传。

3.2 防震减灾科普作品是为人民服务的

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更深、更广、更好地向公众宣传地震知识,提升公众的防震避险意识,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创作要围绕和立足于这一目标,深入人民群众中调研,把握人民群众对科普作品真正的需求,了解已有科普宣传作品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制作人民群众想要的、对人民群众有益的防震减灾科普产品,再回到人民群众中宣传推广,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验。

4 结束语

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和作品创作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真正实现动员并依靠人民的力量去创作,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放在首位。

猜你喜欢
防震减灾云南省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玉米主要逆境及抗逆减灾技术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湖南认定24所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防灾减灾(消防)应急疏散演练
气象部门防雷减灾工作及问题分析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