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芳 任田向秀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海 201306)
船艏像(figurehead)又称“破浪神”,是一种位于船艏外侧的木质装饰性雕像,通常为全身、四分之三尺寸或半身的人物或动物形象。直到20世纪初,船艏像在西方的航海界都十分盛行,它们象征着所在船舰的精神和灵魂,反映出船主和船员的信仰,水手相信船艏像可以护佑航行平安。船艏像形式繁多,折射出西方独特的海洋历史文化,也是颇受青睐的航海主题收藏品。传统海洋强国英国的国家海事博物馆拥有全世界数量最多的船艏像收藏,总数接近200座。船艏像的研究对于揭示西方航海精神和理解其海洋文化、信仰具有重要的意义。
航海精神是航海文化的结晶与重要内核。段尊雷将航海精神定义为人们在航海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心理态度,是航海人根据行业特性逐渐形成的贯穿于航海实践活动中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是航海人不懈追求的内在支撑和动力源泉[1]。
目前,国内关于航海精神的研究多聚焦中西方航海科技发展史[2-3]、郑和的航海精神[4-5]、中国不同时期船名的发展及航海文化研究[6]等领域,未见涉及西方船艏像的研究。而国外关于船艏像的研究多侧重于船艏像的雕刻技艺[7-8]、经典船艏像及其历史追溯[9-10],少见将船艏像和航海精神结合。本文通过分析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中珍藏的船艏像,考察其承载的英国海洋文化和航海精神,以期为中国航海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提供新的视角与参考。
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于1937年正式建成开放,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事博物馆,包括海事展览馆、英国皇家天文台、“卡蒂萨克”号运茶船、皇后屋等4个分馆。该博物馆中的船艏像收藏为全球之最,主要为英国海军舰艇和商船的船艏像,其中海事展览馆约展出100余座,“卡蒂萨克”号展出80余座。由于军费开支所限,英国皇家海军舰艇的船艏像形制相对简单,类型较为集中,而英国商船的船艏像种类和规模则要丰富得多,主要取决于船主的财力[11]。英国船艏像大致可分为6类:文学人物、军事人物、皇室成员、政治人物、动物和其他形象,下面将重点介绍其中的一些代表性船艏像。
作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神话故事形成于古老的爱琴海,它以其独有的海洋文化魅力滋养了欧洲文明和文学的发展[12],西方民间传说也是船艏像灵感的沃土。作为西方海洋文化的2个重要源头,英国船艏像中有众多希腊神话和民间传说人物。
英雄阿亚克斯(Ajax)。源自荷马史诗《伊利亚特》(The Iliad)中的人物,他身材高大、体型健壮、力大无穷,可以单手举起敌人。阿亚克斯因其勇敢、坚忍,又敢于自我牺牲,成为古希腊男子气概的完美象征。
海神波塞冬(Poseidon)。作为掌管海洋的海神、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波塞冬权威仅次于宙斯,他具有人的外形,但更加健壮完美;拥有超人的能力,却性格暴躁多变。波塞冬喻示了大海威力无穷又变幻莫测的特点,是古希腊文明对海洋理解与认识的人格化体现[13]。
复仇女神墨纪拉(Megaera)。古希腊的复仇女神(Furies)共有3位,分别是嫉妒女神墨纪拉、不安女神阿勒克图(Alecto)、复仇女神提希丰(Tisiphone),她们的任务是追捕并惩罚那些犯下重罪的人,其中墨纪拉专司惩罚对婚姻不忠者。复仇女神又被称为“仁慈女神”,虽然她们行的是暴力之事,获得的却是称颂,这表明古希腊人普遍接受复仇或公义是人类社会理应遵行的一种准则[14]。
女巫南妮(Nannie)。“卡蒂萨克”号运茶船的船艏像女巫南妮是民间传说中的代表性人物。她的形象出自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的诗“Tam o’ Shanter”(《塔姆·奥山特》),讲述了醉汉塔姆深夜误入女巫们的舞会并被愤怒的女巫南妮穷追不舍的故事。女巫南妮船艏像(见图1)左手握着一束马尾,生动还原了她在疯狂追赶塔姆时扯下了他所骑母马马尾的场景。这个传说在讲述惊悚的鬼怪故事的同时,也告诫着人们酗酒的危险。
图1 女巫南妮像
用南妮作为船艏像是一个有趣且矛盾的选择。英国民间传说中,女巫会在海上召唤出风暴使船沉没,水手们也都相信船上如果有女人会带来厄运,而彭斯笔下的女巫南妮却害怕涉水而行,是一个性感堕落、脾气火爆的女性,完全不同于维多利亚时代谦逊、贞洁和顺从的传统女性形象,并非船艏像的理想选择。“卡蒂萨克”(Cutty Sark)指的是苏格兰低地女子常穿的一种亚麻布短裙。船主约翰·威尔斯(John Willis)不仅选择南妮作为船艏像,而且以她喜欢的短裙“Cutty Sark”来命名这艘船,其用意是多重的。首先,船主可能希望船的速度像传说中南妮追逐塔姆一样的飞快;其次,彭斯对于酒精和女人的警告对于在海上航行的水手们而言也充满智慧与幽默[15]。
英国皇家海军作为英国最古老的军种之一,是英国昔日海上辉煌的象征,陆军在英国对外战争中也屡建战功,他们在英国军事史上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英国船艏像中不乏知名的海军、陆军将领形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霍雷肖·纳尔逊将军和科林·坎贝尔元帅。
霍雷肖·纳尔逊(Horatio Nelson,1758-1805)。英国著名海军将领、军事家,被誉为“英国皇家海军之魂”。纳尔逊骁勇善战,表现出色,先后参加了1798年尼罗河口海战、1801年哥本哈根海战等多次战役,也曾因负伤导致其右眼失明、右胳膊截肢。在1805年西班牙特拉法尔加(Trafalgar)战役中,英国海军以少胜多,击败法国和西班牙联合舰队,从此奠定其后200多年的海上霸主地位。而纳尔逊将军在特拉法尔加战役中,英勇抗敌,不幸中弹牺牲。英国为其在伦敦举行了国葬,纳尔逊牺牲时所在的旗舰“胜利”号(Victory)也与他一起成为英国海军勇敢无畏的象征。英国的很多城市都有以特拉法尔加、纳尔逊命名的广场或街道,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英国皇家海军博物馆、朴次茅斯皇家造船厂的“胜利”号舰船博物馆都有纳尔逊将军的专题展馆和塑像。纳尔逊将军的半身船艏像(见图2)还原了他的真实形象,右眼虽然失明,但依然目光坚毅、无所畏惧。
图2 霍雷肖·纳尔逊像
科林·坎贝尔(Colin Campbell,1792-1863)。维多利亚时期的驻印英军司令、陆军元帅,先后参加过伊比利亚半岛战争、美英战争、克里米亚战争和鸦片战争。坎贝尔在镇压1857-1858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中被任命为总司令,他运用军事谋略控制了局面,迫使印度独立的脚步推迟了80余年。作为英国军事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将领,坎贝尔被视为“殖民主义英雄”,维多利亚政府在其去世后为他举行了国葬,伦敦和他的故乡格拉斯哥市也有为其竖立的雕像。
早在9世纪,英国国王阿尔弗雷德大帝就组建了海军参与作战,此后皇室也成为英国海军无可争议的指挥者。英国皇家海军的称谓、英国海军舰艇名称前的缩写HMS(His/Her Majesty’s Ship,意为“国王/女王陛下的舰船”)都彰显了其服务王室、服务国家的传统。皇室成员也是英国海军船艏像的首选之一,如阿尔弗雷德大帝、乔治三世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夏洛特王后船艏像(见图3),堪称皇家游艇船艏像中最为精美细腻的作品,无论是此前的“乔治三世”船艏像,还是其后维多利亚女王执政时期的诸多船艏像,甚至是1953年英国最新一艘皇家游艇的船艏像“不列颠尼亚号”(Britannia)都未超过其规模和装饰技艺。
图3 夏洛特王后像
索菲·夏洛特(Sophie Charlotte,1744-1818)。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王后、乔治四世的母亲。乔治四世在位时期建造了皇家游艇“夏洛特”号以纪念母亲,该游艇同名船艏像刻画了年轻的夏洛特王后的形象,她左手执一枚宝球,右手握着一把权杖,宝球顶端的十字象征着耶稣对世人的统治、皇室是耶稣在世间的代表,权杖则预示着天赋王权和皇室的勤政善治,她身后两侧各有一位小天使,象征着来自宗教的支持。王后身穿华贵的长裙,腰部束有珍珠镶嵌的腰带,裙子底部雕刻着英国国旗和汉诺威的盾形纹章,昭示1714年乔治三世成为国王之前,他曾祖父家族中已有人成为汉诺威的选帝侯[16]。
许多著名的政治人物也为英国船艏像所偏爱,如前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1804-1881)和威廉·E·格莱德斯登(1809-1998)、贵格教徒改革家伊丽莎白·弗莱(1780-1845)、马尔博罗公爵一世,约翰·丘吉尔(1650-1722,温斯顿·丘吉尔的先祖)等。其中比较特别的是印度蒂普苏丹船艏像,
见图4。
图4 蒂普苏丹像
蒂普苏丹(Tipu Sultan, 1750-1799),印度迈索尔王朝最后一任苏丹,1799年在塞林伽巴丹战役中被英国东印度公司和海德拉巴的尼扎姆王朝联军打败并死于该役。图4船艏像和其所在的军舰“塞林伽巴丹”号均在印度建造,虽然该船艏像刻画的是蒂普苏丹,但他的形象也存在诸多令人费解之处。首先,用敌国的首领作为英国军舰船艏像非常罕见;其次,蒂普苏丹未着制服,他身穿的红白蓝三色服装更具英国风而非印度传统风格(通常为老虎装饰图案);其三,作为苏丹王,他居然自己撑伞而无随从服侍;其四,他的坐骑形似《一千零一夜》中传奇水手辛巴达的坐骑“洛克”(一只鹰的名字),这似乎预示着蒂普苏丹并不是一位军事将领,而只是传说中的人物。19世纪初,英国曾掀起印度传统艺术热潮,这一尊神秘的船艏像也反映出当时印度造船工艺对英国的影响[17]。
除了人物形象,动物也是很受青睐的船艏像主题,其中,斗牛犬和雄狮是最常见的形象,斗牛犬象征英国人,雄狮则象征英国王室,多作为英国皇家海军舰船的船艏像。
斗牛犬(Bulldog)。英国斗牛犬品种独特,四肢健壮、肌肉发达,下巴像虎钳一样有力,它以勇猛著称,随时敢于对抗体型大于自己的动物,常用于激怒公牛。据说,此犬种一旦离开英国,其后代就会退化。斗牛犬代表了英国人的传统特点:凶猛、有力和勇敢,常与另一卡通人物形象“约翰牛”(John Bull)一起用于象征英国。二战期间,英国媒体曾将温斯顿·丘吉尔的头像换成一只斗牛犬,喻示其顽强不屈地率领英国人民抵抗希特勒的进攻。英国皇家海军单桅纵帆船“斗牛犬”号的船艏像(见图5),目光凶狠、龇着牙,前爪搁在一只饰有英国国旗的盾牌上,粗大的脖圈写有拉丁文“当心猛犬”(Cave Canum),象征着其所在的船舰巡航全球以捍卫英国的国家利益。
图5 斗牛犬像
除了上述5类人物和动物形象,英国船艏像还有其他的主题选择,如船主的家属,英国的城市、河流等拟人形象,以及其他如小丑、勇士、水手、护士等。
船主家属。如船主托马斯·布拉希的女儿康斯坦斯·布拉西(Constance Brassey)船艏像。康斯坦斯因染猩红热不幸夭折,家人在她死后一年以她的昵称“阳光(Sunbeam)”命名了一艘新建的游艇,船艏像塑造了她双手合于胸前、背生双翼如天使的形象。这既是一种纪念,又承载了其父母希望她在航行中“陪伴”家人的美好愿望。
拟人形象。英国船艏像中常有一些河流、城市、国家或战争的拟人形象,这也是英国皇家海军的传统之一。图6的女性是拟人化的伦敦,她头上的城墙是以伦敦塔的白塔为原型,象征着伦敦这座历史名城。
图6 伦敦拟人像
船艏像既是用于保护船艏的装饰物,又象征着船舰的精神、船员们的信仰,传达出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与鲜明的航海精神。英国船艏像反映出以下4种航海精神:不畏挑战的探险精神;乘风破浪的进取精神;侵略扩张的战神精神;自由的理性精神。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存条件影响,英国这一海岛民族热衷远航与探险。海上航行充满了未知的危险,但航海家和船员们面对挑战无所畏惧,他们克服生理与心理极限,战胜千难万险,通过海洋远征拓展了贸易,赢得了财富,推动了伟大的海洋事业,展现出航海人勇敢顽强、不屈不挠的航海精神,如:女巫南妮象征了大海的神秘、危险与刺激;英国斗牛犬体现了英国人的勇敢和顽强;勇士阿亚克斯彰显了坚忍不拔、敢于冒险的精神。
辽阔的大海培养了海洋民族积极探索的心态,也激发了航海人乘风破浪的进取精神。直到乔治三世统治时期,英国海军始终牢牢占据着海上霸权[18]。作为英国海军的杰出代表,纳尔逊将军骁勇善战、不惜为国捐躯,展现出勇于牺牲的航海精神;监狱制度改革家伊丽莎白·弗莱则代表了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航海意志。
15—16世纪地理大发现之后,西欧开始了对新大陆的殖民扩张活动,这种富于掠夺和侵略的战神精神逐渐融入西方航海精神之中[19]。英国的“殖民主义英雄”科林·坎贝尔元帅体现了殖民扩张精神;雄狮象征着英国皇室的权力和威严,同时也象征英国海外扩张的勃勃野心;海神波塞冬好战、权力欲强,多次与诸神争夺领地,有强烈的掠夺扩张野心[20]。船艏像反映出英国的航海精神还充满战神特质,富于殖民色彩的侵略扩张性。
勇于探索、征服海洋的实践活动滋养了航海人的理性精神。追求理性推动着人们合理改造世界,而追求自由则使人们努力摆脱外界的束缚。船艏像中的希腊复仇三女神,身材高大,容貌凶恶丑陋,追捕并惩罚那些犯下重罪的人们。她们一手持火把(象征着怀疑和求证,也象征光明中一切罪恶无所遁形),一手持匕首(象征对犯罪之人的报复与惩罚),她们身上理性和公义并存,惩罚和仁慈并存,丑陋和美丽并存[21]。
勇士阿亚克斯在激励水手们的同时,也警示着他们傲慢和自大的危险。《伊利亚特》中的大英雄阿喀琉斯(Achilles)死后,阿亚克斯和奥德修斯(Odysseus)为了争夺他的魔法盔甲大战了一场。最终,奥德修斯在女神雅典娜(Athena)的帮助下获得了盔甲,阿亚克斯愤怒之下大肆屠杀牲畜,意识到自己的残忍暴行之后,他因羞耻自刎。阿亚克斯的形象是对傲慢和鲁莽的警告,象征着追求理性与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航海精神是英国成为海上强国并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对于中国的海洋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激励着我们更加勇敢、顽强地探索海洋,发扬与传承中华民族独特的航海精神。与英国相比,中国航海精神也具有探索、开拓、创新的特点;不同的是,相对于西方航海家积极的航海探险精神,中国航海精神的弘扬和传承却艰难而曲折,近代中国航海精神更是在防御和反抗中艰难生存[22]。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新中国国力的提升,21世纪以来我国确立了“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日益重视航海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中国政府和全社会都在积极推进航海文化教育与建设,重塑中华民族的航海精神。
此外,本文通过分析英国船艏像也揭示出英国航海精神的内在困境,即国际交往中的海外殖民掠夺、争霸世界的精神内核。和英国相比,中国自古以来的航海活动多以和平交流、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为目标,从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无不彰显出我国倡导的友好互利的和谐海洋观。在全球化背景下,作为航海历史悠久的海洋大国,中国需要立足传统海洋文化,推动我国航海精神向积极进取、和平友好、互利共赢的方向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