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芊菲 叶莹莹 姚丹妮 唐彩宁 梁子婷 李嘉敏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广东广州 510633)
“五育”指的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教育。“德育”旨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与道德品质;“智育”赋予学生系统的知识文化和专业技能;“体育”有助于发展体力,增强体质;“美育”帮助学生增强审美意识,发展其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劳育”则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意识与能力。“五育”是作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统一整体,不可分割且相互渗透。“双创”,即创新和创业双重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业的能力。“双创”精神包括首创能力、冒险精神、创业意识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协同培养。
随着党和国家推进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五育与双创相融”成为双创教育变革与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这两者的全面发展目标相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加快构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综合培养的专业教育人才体系,形成更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新时代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双创型劳动主力军的突起将成为国家发展所需。五育与双创紧密融合方面也形成了以下特点。
广东省高校五育与双创教育相结合呈现出一定的有机结构,即达成以五育和双创融合为共同目标,以教育主体(双创教师团队)、教育客体(接受双创和五育的大学生)、教育介体(互联网及多媒体平台的利用)、教育环境(双创和五育氛围)四种要素共同组成的五育和双创教育结构。这四种要素相互影响,学生在广东省资源教育平台的自主学习可以提升校园双创融合五育的教育氛围,而双创教师团队对学生的引导也能影响学生的五育教育和创新创业。正是因为打造了五育和双创融合的结构体系,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同社会发展结合,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梦与国家发展动态紧密相连。
当前广东省高校正持续深入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同五育紧密融合,联合政府搭建产教融合的新平台,形成以赛促创的新模式。该模式是由学生个人或团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参加比赛,将创新构想转化为实践成果。“竞赛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竞技,即是学生技艺的比赛和竞争;二是规范,根据一定的程序与模式,以学科训练、创新技术、比赛战术的规范性要求为基础;三是合作,要求教师带队,师生共同参与,形成合作行为;四是公平,要求各项比赛在保证双方对等且公平的规则下进行;五是观赏性,比赛对观赏性和美学意识提出新要求。
“实践性”指的是实际参与活动,而非理论上的,强调的是参与度,即是运用一定的工具,对客体的改造。传统教育过程片面强调教育总体的发展、教育的普及性以及知识传授,而创新型教育理念则注重学生个人亲身体验,以及对个人的发展跟踪并进行教育,以提升学生个体的发展。广东省各高校积极推动双创教育改革,把课程体系与实践体系相联系,通过构建校政企一体化实践平台,促进五育与双创教育相结合,让高校生学有所施,想有所创,增强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和涵养,有机结合学科知识和理论成果,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广东省高校在五育融合双创方面充分利用其专业性,打造了一批结构多元、专兼结合、综合能力强的师资团队,并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校园内专任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等都定期接受双创教育和五育的培训,包括目标定位、方法方式等内容;岗前培训和专题培训,鼓励教师开展头脑风暴式、小组合作式、自由思考式、实操动手式的传教方法研究和实践。与此同时,学校深入促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兼职导师的队伍建设,逐步形成由五育模范、精英企业家、知名校友、双创人才等行业的高质量人才构成的专业教师团队。
大学生在传统德育上可见两种常见的问题。一是自制力较差,不能做到知行合一,在付出行动时犹豫不决。二是过分追求名利,急切要求回报,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而缺乏长远的目标。加之,目前既具备思政教学能力又具备创新创业教学能力的复合型教师极其匮乏,部分教师单一授课,很少考虑到思政与创新创业协同发展的问题,导致两者断联,没有进行深度层面的联系。
在高考制度下,学校往往重视学生学科素养,而缺乏将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意识。在考核方面现行教育则更重视成绩和统一的标准答案,而非体现学生的创新答案。课程设置上,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只包括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且课程与实践之间的联系紧密度不够,也尚未与学科发展形成有效闭环,削弱教学效果,致使双创教育成为表面功夫,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观念上,多数人判定体育为“副科”,忽视了其强身健体、健全人格方面等多方面功能。在身体素质方面,现代大学生体育运动锻炼量低,表现出身体素质跟不上高强度实践创业,创业过程思维不够活跃,注意力无法高度集中的现象。在当代大学生对于体育认知方面,体育常常不被重视,大部分学生将其看作是应试教育的衍生品。此外,二者分散程度较高,具体表现为高校未将体育纳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体能测试没有与创新创业课程评分挂钩,体育教学中重点培育的拼搏精神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无法体现。
时代的多方位全面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美育的教育理念刚好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但是高校对美育发展不够重视,造成了部分学生审美能力较弱、想象能力不足、缺乏活力。这种审美观念固化、审美能力不强的情况,也导致高校学生逻辑思维和想法单一无趣,缺乏发现美的能力,进一步弱化创新创业内容的观赏性和创造性。文化创意产业以其创新性为特点迅速获得大众青睐,其强调的就是美育与创业的最大化。高校的双创教育缺乏对于理论知识的鉴赏要求,无法使学生在双创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艺术及文化素养。
国家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关注青年群体劳动素养的提升与转化。构建创新型、实干型、知识型劳动后备军,既要求劳动者延续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优良传统精神,又要求其开拓思维、追求创新、弘扬工匠精神。在传统的教育中,学校过分注重分数而忽略对劳动的教育,甚至认为劳动浪费时间、影响学习。课程设置上,过于强调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忽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容易使学生养成懒惰的不良习惯。只关注输出知识,忽视实践,是当前高校劳育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对于脚踏实地、甘于奉献等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未能在双创教育中得到重视与培养。
针对新时代五育与双创融合过程中所遇到的难关瓶颈,对其进行多方面的实践探索后,可总结为以下几点用以解决融合之难。
图1
高校积极举办德育类比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党史知识竞赛、德育类说课大赛等。同时,以马克思学院为依托,构建“学生+老师”五育融合双创品牌工作室,鼓励与指导学生参与“互联网+”“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与比赛,使其创新创业的红色作品照映在中国红色文化中。同时,高校还应该鼓励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合作,发挥专业的优势,组建“管工交叉、财管交叉、艺工交叉”的创业队伍参与到双创竞赛中,使学生在比赛中加深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并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促进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高校构建“覆盖面全、融合专业性、实践性强”双创结合五育的课程融合模式,通过设置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把产业发展和课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五育在学科教学中高度融入创新创业课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创业,实现学以致用。课程体系融合双创相互促进,系统地培养了大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增强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使课程体系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保障,为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平台建设遵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原则,在校内加强实践教学,提供孵化器等实践基地,将教学体系与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相联系,形成教育闭环,推动智育融合双创;在校外校企紧密合作,开展有序的办学,构建产学结合的实践平台,连同企业共同开展实训活动,如举办相关课题的研学、到企业去参观研究项目的实际研发生产过程,以此达到学生专业能力与发展能力并举的目的。以实践平台为契机,可以打破纸上谈兵的障碍。通过实践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加强学科课程同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打通学术知识同实践操作的内外联系。
在课程考核层面上,课堂考核可考虑取消传统试卷考试形式,以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提升学生对艺术与创新的兴趣:以学生自我成果总结报告为主,并辅助课堂评价检验教学成果;增加多元化加分项等,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此外,高校可将专业学科课程考核、期末测试等培养学生能力的项目与创新创业课程评价体系相挂钩,并将新生日常教育与之相结合,纳入学生的综合测评分数中。实现五育与双创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动力。
综上所述,从高校教育发展的必要性和可持续性出发,通过分析双创和五育两个元素对广东高校教育发展的影响,解决广东教育在高校双创竞赛、兴趣课程、孵化平台和综合考核四个方面的短板。在未来发展中,高校应深入贯彻五育与双创融合的教育发展理念,以实践检验理论成果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行动力;结合专业的教师团队,打造多元融合的教育氛围;通过学生的表现和成绩所反馈的信息进行即刻解决、动态调整和改进完善,以最大限度地全面促进高校人才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