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瑾媛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商学院
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始,我国就长期存在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两轨”并存的问题。前者是央行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公布的存贷款利率,其产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管控,避免市场利率波动过大而导致金融系统不稳定;后者是从市场供需角度出发形成的存贷款利率,其出现说明该金融市场已经到达一定的发展水平,在市场出现波动的时候已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然而这两种利率同时存在、但波动情况不尽相同时,就造成了市场利率下行但企业融资成本并未降低、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受限等情况的出现。
为加快推动利率双轨制并轨,实现利率市场化目标,2019年8月17日,央行正式宣布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文简称“LPR”)形成机制,推动LPR利率从瞄准贷款基准利率变为瞄准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进一步明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提高政策向实体经济传导的效率,以实现利率双轨制并轨的目标。对此,LPR改革引起了社会各级人士的广泛讨论,专家学者们也对此次改革所带来的影响展开了研究。
本文根据改革目标和影响程度,利用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中长期信贷规模和短期信贷规模等月度数据进行分析,探讨LPR变动对居民的消费结构、消费水平带来的影响,从而研究LPR改革对我国居民消费信贷的影响。
早在2013年10月LPR就开始被启用,其在当时被称为贷款基础利率,形成机制是通过各报价商业银行所报的对最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去掉最高和最低两个最值后加权平均所得,目的是在于让贷款利率的定价基准从央行确定向市场确定转移,从而在央行调控利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利率市场化程度。但由于刚启用LPR,其运行机制和传递路径还不够完善,各行对最优客户的贷款利率都接近于央行所公布的基准利率,使得LPR的市场化程度并不高,难以体现市场上对资金的供需关系。因此,央行决定对LPR进一步改革,由原来的利用对最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计算,变为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尤其是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和各报价银行经营情况结合进行算术平均计算,在提高央行实施货币政策效率的同时,通过各报价银行自身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的各不相同,将市场中存在的影响综合起来,使得最终的LPR报价更贴近于市场供求。总的来说,LPR调整对居民消费信贷的影响途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相较于改革前,改革后的LPR具有更高的调整效率、更符合居民的消费需求,有助于优化跨期消费决策,并强化了直接利率效应、释放了居民的消费潜力,而住房贷款是居民消费贷款的主要构成(张欣和赵大伟,2020),当央行对LPR水平进行调整时,新闻及金融机构将会第一时间宣传相关消息,同时信贷行业及房地产行业提高了对业务对象的关注度,且发达的网络能够让很多分析文章短时间内被传阅,使得居民在第一时间接收到大量LPR调整所带来的影响分析。
因此,在LPR水平有所下降时,宣传效应会使得居民短时间接收到大量关于LPR下降有利于贷款买房、消费等信息,通过信息刺激进一步提高居民购房意愿,增加购房乃至消费需求,最终提高居民消费信贷水平。
LPR改革作为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关键的一步,其目的为的就是提高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程度和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银行更快地实现转型升级、产品更多地进行推陈出新(梅琳,2021),资金以一个更为合理的利率进行借贷,降低了企业和个人的借贷成本,从而提高金融市场的融资效率。居民和企业对改革前的LPR影响程度是有限的,从相关数据分析可以得知,改革前的LPR主要还是受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影响、随基准利率变动而变动,但改革后的LPR则更加关注市场的资金流动,其变动随市场的供需变化而变化,更符合市场需求,贷款利率将直接影响企业投资进而影响消费(崔雨川,2020)。当市场环境较为低迷时,公开市场利率的降低使得LPR降低,从而减少银行从央行获取资金的成本,进而增加银行可贷资金数量,资金在供给层面的增加,会导致市场上的企业投资成本和个人消费成本下降(王珏,2020),刺激企业与个人通过借贷增加用于投资和消费的资金,提高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最终提高社会总体的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总额。
收入效应是指在货币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发生变化对其需求量带来的影响,当我们将“资金”比作商品时,显然利率即为获取资金所需支付的“价格”,贷款量即体现了对资金的需求量。LPR改革后,存贷款利率变动受市场影响增加,且随时间推进,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对居民消费的正向影响程度在不断加强(徐伟强,2020)。由收入效应可以推断,当市场环境低迷带来投资回报率下降时,LPR将随之减低,人们的理财需求、储蓄金额都将有所减少(张雨瑶,2018),此效应将促使人们因预计未来收入下降而放弃投资理财,继而转向实现消费需求,最终间接地促进居民的消费活动、增加居民消费信贷。由于利率市场化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陈斌开和李涛,2019),LPR改革推动的利率市场化理论上不仅能提高居民当下的消费水平,还将提高居民未来的消费水平。
综合以上三个效应的分析结果,由于LPR改革后更加符合市场变动情况、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居民消费的变动与改革后的LPR变动呈反向关系,当LPR有所下降时,居民当下及未来的消费水平均出现相应增加,进而提高居民的消费信贷水平,且居民的短期消费信贷水平与中长期消费信贷水平之间相互影响。
由于LPR改革前没有五年期品种,改革后的LPR五年期品种定价存在探讨空间,且近两年来受疫情影响,五年期LPR报价存在较大的调整性。因此,本文首先通过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货币网和国家统计局等官方网站,收集了从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短期居民消费信贷规模(STL)、中长期居民消费信贷规模(MLTL)、环比CPI等月度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本文首先对居民消费信贷规模进行数据处理,剔除物价水平波动带来的影响,其次以2019年8月20日的LPR报价为分界点,该时间以前(不含2019年8月20日当天)的LPR报价均为LPR改革前的利率水平,通过相关性检验、平稳性检验和回归方程,分别研究LPR改革前后的变动对MLTL、STL的影响程度。
通过对数据进行相关性检验,从表1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与中长期居民消费信贷规模的相关系数为-0.89,说明二者之间呈高度负相关关系,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与短期居民消费信贷规模的相关系数仅为-0.48,虽二者之间仍呈现负相关关系,但相关程度较低。因此,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波动主要影响的中长期居民消费信贷规模,当利率下降时,短期信贷规模和中长期信贷规模均会随之增加,但中长期居民消费信贷规模的波动情况会更为明显。
表1 LPR、STL和MLTL的相关性检验
当实证数据处于非平稳状态时,得到的回归模型可能是伪回归模型。因此,在构建模型前需要进行平稳性检验,确保数据均处于平稳状态再进行回归。由于本文主要研究LPR改革前后我国居民消费信贷的变动情况,故分别对改革前后的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从表2的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改革前还是改革后,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短期居民消费信贷规模和中长期居民消费信贷规模的P值均大于1%,说明其均为非平稳序列,需要进行差分再进行检验。
表2 LPR、STL和MLTL的平稳性检验
表3对差分后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短期居民消费信贷规模和中长期居民消费信贷规模的平稳性结果表示,三者的P值均小于1%,说明三者的一阶差分数据均为平稳序列,三者为同阶单整序列,可建构回归模型作进一步分析。
表3 D(LPR)、D(STL)和D(MLTL)的平稳性检验
通过相关性检验和平稳性检验,得到可对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短期居民消费信贷规模以及中长期居民消费信贷规模构建一元回归模型,分别对MLTL和STL做分析获得三者之间的变动关系,并进行残差检验分析回归结果。从分析结果可得,不管是改革前还是改革后,LPR对MLTL、STL的回归系数为负且均可接受,说明LPR与居民消费信贷之间呈反向关系,LPR对中长期居民消费信贷的影响都要明显大于短期居民消费信贷,且中长期的消费信贷对短期消费信贷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LPR改革后,其系数的减小说明LPR对居民消费信贷的影响程度有所下降,体现出改革后的利率水平更贴近市场的特点,由于经济环境影响,利率水平波动将不会再导致过大的消费信贷波动,同时短期居民消费信贷对中长期居民消费信贷的影响消失。
表4 MLTL的回归模型数值
表5 STL的回归模型数值
由于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变动会通过资金供给、信贷成本等渠道影响居民消费信贷水平,且二者变动呈反方向。因此,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上涨会减少居民消费信贷,同时,历史数据分析可得,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对中长期信贷规模的影响较为明显,在相同的利率变动情况下,中长期信贷规模的变动幅度要远大于短期信贷规模。此次LPR改革的目的在于进一步促进利率并轨、加深利率市场化改革,当利率水平由市场调控时,居民消费信贷水平与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关系将进一步加深,此时应重点关注中长期居民消费信贷规模的波动情况,尤其是住房、汽车等消费信贷规模的波动情况,避免信贷规模变动增加金融市场所面临的信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