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越
番茄,起源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地带。在我国,栽培番茄是从20 世纪50 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如今它已经成为广大市民的主要果蔬之一。
近年来,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觉:番茄不如过去好吃了。小时候的番茄,软软沙沙,酸甜多汁,糖拌可解暑,炒菜有滋味。而现在市场上的番茄,虽然颜色鲜艳,果形饱满,却果硬皮厚,缺汁少水,口味欠佳。
要吃到一枚好吃的番茄真那么难吗?也不尽然。在本溪市明山区卧龙街道欢喜岭村的龙之韵产业示范区内,作为辽宁省科技特派行动专项计划之一的辽宁省明山区高品质番茄科技特派团,已经将高品质番茄的新品种、新技术送到了村民家门口。天时、地利、人和,这里的番茄,真正让人们吃出了“小时候的味道”。
马健在大棚内察看番茄长势
欢喜岭村是个宝地,位于通往本溪水洞和本溪小市的必经之路。这里,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开始种植番茄,是本溪铁皮柿子的发源地。
但因长期种植单一品种,生产技术落后,其种植效益已经进入瓶颈期。
“改变,势在必行。”卧龙街道党工委书记王雷说。反复斟酌后,还是决定主攻番茄产业。
李天来院士专家团队鼎力相助,辽宁省明山区高品质番茄科技特派团负责人、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研究员马健来到欢喜岭村,通过引进高品质番茄专用品种和生产配套技术及无害化病虫害防治技术,合理安排种植茬口,给当地的番茄种植带来了一次大升级。
所谓高品质番茄,顾名思义,指品质佳、口味好的番茄。一般市场上销售的普通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含糖量)在3%—5%,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没有柿子味儿”的番茄;高品质番茄的含糖量在8%以上,最高可达到13%。
咋能种好?马健从选种育种、种植土、有机肥到田间管理,全面给予技术指导。同时,园区新建的大棚全部采用半自动化设施,温室全部接入现代化管理设备,为番茄的生长提供最适宜的环境条件。
随着产业园中一座座西红柿种植大棚建成并投入使用,欢喜岭村村民的心情越来越接近他们所居住村庄的名字:欢喜、开心。
2022 年8 月11 日5 时30分,清晨中的欢喜岭村还没有完全苏醒,63 岁的产业园负责人刘宝军就来到龙之韵产业园,开始了一整天的工作。每天早晨,他都要第一个到达园区,给土地浇水、施肥。这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习惯。
9 时许,马健带领特派团成员来到园区,他一头“扎”到棚里,抓起一把土和刘宝军唠了起来。不远处的温度计显示,大棚里面的温度已经接近60℃。汗水很快浸透了衣衫,但并没有妨碍大家聚在一起讨论的热情。“再过十几天就要开始种植下一茬了,这个时候土壤处理不能马虎。”马健说。因为选用了新品种和新技术,现在园区的高品质番茄含糖量大约在10%。
品质提上去,效益同步涨。马健表示,项目不仅帮助当地引进番茄新品种和种植新技术,还能帮助品牌建设和对接高端市场,实现产品优质优价。据测算,高品质番茄,比照普通番茄生产可实现亩增收5000—8000 元。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如今,日渐红火的龙之韵产业示范区,不仅是欢喜岭人的创富基地,还成为卧龙街道所属8个村壮大集体经济的重要项目。
近年来,深耕于乡间田野的农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各个村子单打独斗不易产生规模效应,只有握指成拳,才能达到1+1>2 的效果。
于是,卧龙街道将各村联合起来,参与产业园项目。2020 年年末,项目第一期启动,吸收了包括欢喜岭村在内5 个村的壮大集体经济资金、精准扶贫基金和村集体自筹资金共222 万元。
随着第一批高品质番茄成熟并热销,卧龙街道其他3 个村也认可了产业园大棚种植模式。2021 年年末,这3 个村子申请加入其中,同时产业园增加了包括社会资本投资在内的300 万元,又建设了3 个比之前面积大一倍的大棚,继续打造欢喜岭村的高品质番茄品牌。
一组数字可以反映出产业园大棚建成后带给欢喜岭村以及卧龙街道其他村子的变化:2022 年上半年,产业园大棚番茄以及其他项目的销售收入达到110 余万元。今年8 月初,龙之韵产业园进行了分红,欢喜岭村、三家子村等第一批入股的5 个村分红17万元。
“变化太大了,我们尝到了甜头。”37 岁的刘兵说,“产业园大棚让我的收入提高了很多,希望能一直持续下去。”
刘兵的希望与当下卧龙街道对未来的规划不谋而合,下一步,卧龙街道将继续与特派团专家保持深度合作,让更多的好品种、好技术在欢喜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源头确保产出的高品质番茄品质响当当,在助力当地产业发展的同时,为百姓的舌尖贡献更多好营养、好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