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健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四川广元 628000)
病理学作为疾病发病机制、病因、转归医学等深入研究的基础学科,需要将基础医学中的生理学、生物化学、解剖学、微生物学等当作前提,同时为临床医学学习提供基本的理论根据,这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载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从医学生的角度来看,非常有必要学好病理学学科。因为高职院校学制时间短,课时设置较少,为学生学习病理学增加了相应的难度。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高职院校病理学教学课程需要适当应用多媒体开展教学、采用师生角色互换,调动学生主动性、加强病理学科课程内容的重组及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讨论法等加强对医学高职院校病理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病理学科作为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进行有效交流与沟通的重要交通枢纽,想要高效开展需要将多种基础学科当作基本条件,如:药理、生理、生化、解剖等,学生唯有全面了解正常状态下人体机制结构技能,才可以完成基于病理状态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和掌握机体结构和功能改变。但是,因为学制和学时因素产生的不良影响,开展病理学科教学活动过程中,通常要求学生在大一完成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任务,加之课程教学内容比较多,课时设置较少,学生学习任务繁重,这时前期课程铺垫教学不充分,就会为后期病理学科教学的进行和后期有关课程的有效衔接产生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使病理学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病理学主要是针对导致人体出现疾病的因素、发展规律、发生机制与疾病过程中的机体形态结构、病变转归等进行深入探究的一门基础医学学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涉及很多内容,然而因为学制的约束,导致病理学课时进一步减少,仅能讲解部分病理学总论知识,不可以进行全面讲解。病理学教学当中的组织学加以转变不仅是教学难点,同时还是教学重点,因为之前课时较少,教学内容比较多,所以出现很多问题,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时常存在学生不认可组织学转变理解不充分的情况,这就是病理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医学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病理学教材未将器官系统作为中心,将疾病作为入手点,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师讲解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在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当中,即便每个高校都对“将器官系统为中心”同时根据自身发展特征编写教材引起高度重视,但是每个高校从教学设施、教学条件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不能使教学编写的统一性得到有效保证。
病理学涉及多方面内容,不仅包括疾病原因,还包括疾病发展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机体功能出现的改变,以便可以让学生了解疾病本质,从而可以为之后的疾病治疗提供助力。由此可以说明,病理学是之后学习其他医学课程的根基。但是当前病理学教学和后续专业教学产生了脱节情况,为此就需要将该学科教学和临床岗位实际需要进行结合,这样就可以加强该学科和后续专业教学的联系,还可以防止出现重复学习现象。
医生想要让患者快速恢复健康,还需要降低不良情绪对患者的影响,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同时要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由此可以说明,医学已经不仅仅是单一的生物医学,而是成了集多种因素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医护人员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以及人文精神。为此就需要将人文理念渗入到病理教学当中,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解疾病原因,还要重点讲解不良情绪、治疗依从性等因素的作用,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了解致病原因,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工作态度和社会医学观。
例如,在学习肝肺淤血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之前学过的肝肺正常血液循环进行回忆,还可以指导学生对肝肺组织结构进行回顾。再如,学习休克相关知识时可以指导学生对之前学过的微循环功能障碍相关知识进行回忆。学习心肌正常兴奋收缩相关知识时可以指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心衰发生机制相关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前回忆之前学到的知识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之前学到的知识,使得学生对这些知识记忆得更加深刻,还可以为之后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基础,使得新知识教学变得更加顺畅,获得更高的教学效率。同时因为回忆的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新知识的理解难度,这样病理教学就可以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成效。
(1)适当应用多媒体开展教学
目前,通过在教学领域广泛运用信息多媒体技术,可以把药物在人体机制中发挥作用的整个过程利用文字说明、声音动画等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可以身临其境中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理解能力,进而实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提升了教学水平。另外,需要明确的是,在日常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不能过于依靠多媒体教学,这样不能集中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与此同时,还会导致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缺少情感交流与知识互动,不能使学生对教学课程内容加深理解与记忆。从另一方面来看,教师需要基于传统教学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多媒体,将课堂谈论与板书展示等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完成各自教学方式优势的互补,最终明显提高教学水平。
(2)师生角色互换,调动学生主动性
教师在以往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地位,采用“灌输式”的方法使学生被动学习,这样就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严重抑制了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发挥。然而病理学教师需要与学生加大交流与沟通的力度,广泛接纳学生提出的意见,尽量按照学生的想法转变课堂教学,同时课堂上还可以为学生多设置一些互动游戏。所以,在当前高职院校病理学教学期间,教师可以采用师生角色互换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在前一节课告诉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按照小组的方式探讨课程的难点与重点,然后在下节课上台以后开始讲解,接着教师进行补充,同时给予相应评价。教师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育学生组织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点,同时将这些知识点灵活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3)病理学科课程内容的重组
教师在以往病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先总论、后各论”“先基本概念、后疾病病理”的方法,但是教学效果不佳,医学高职院校经过按照护理专业就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创新病理学课程内容,采用“将器官系统为中心,将疾病作为入手点”的教学内容,基于器官、系统疾病的基础上,讲述有关病理知识,这样可以有效弥补以往教学存在的不足,减少了对病理基础知识和概念的讲述时间,与此同时还能够按照各个专业的特征优先选择讲课内容,这样一来可以加快病理学课程和后期专业课程的有效连接。例如,按照营养专业后期专业课程对病理学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一是将病理学教学内容划分为慢性支气管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高血压、胃溃疡以及肝硬化六节课程;二是将疾病作为入手点,从器官组织学结构、病理改变、疾病及累及器官四个模块按照疾病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与规律针对疾病进行了讲述。
(4)启发式教学法、案例讨论法的运用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采用案例讨论法与启发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由被动接受改变为主动参与,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应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经过自己设计实验计划探究某个问题,自主搜索有关资料,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分工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行之有效的实验计划,同时按照这个计划展开实验。教师进行评价,这样可以使学生将自己的实验能力与创造能力进行充分发挥,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应用案例讨论法,能够对某个主要药物特例的作用过程按照作用发展的前后,培养学生即兴诊疗思路,使学生可以对病理学分析的横向思维与纵向过程进行充分了解。所以,将案例讨论法与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的分析与创新思维得到培育,使学生在日后学习过程中主动分析与革新。
通过把本院2017级医学营养专业学生(对比组)与2018级医学营养专业学生(研究组)作为研究对象,两组学生的授课时数、授课教材及授课教师等一样。对比组采用常规病理学教学模式,研究组学生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以疾病为切入点”的病理学教学方式,对比两组学生的期末考试综合成绩,研究组学生的期末考试综合成绩显著优于对比组(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学生期末考试综合成绩对比情况
在课程开展到二分之一时,教师可以进行一次阶段测试,主要考核学生核心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测试之前不告诉学生,不为其预留复习时间。根据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学生阶段考试核心知识点掌握状况显著优于对比组学生,组间差异值得进行统计(P<0.05)。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显示可以得知,高职院校通过将器官系统作为中心,将疾病作为入手点的病理学课程创新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在考试内容全部一样的情况下,实验课上随机抽取学生进行镜下病变区域查询与观察组织切片、病理改变及疾病。根据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学生镜下病变区域查询速度与精准率显著高于对比组,组间对比存在明显差异,值得进行统计(P<0.05)。
通过将器官系统作为中心,将疾病作为切入点的病理学课程进行创新与变革取得了显著效果,与以往病理学教学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优点,主要表现为:一是病理学课程在创新过程结合专业就业特征设计教学内容,这样一来使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通过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四个模块,如:器官组织学结构、疾病、病理改变及累及器官等,能够分解知识难点,以便于学生熟练掌握与理解,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二是结合专业特征与后期课程设置设计教学内容,这样可以使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进行有效衔接。与此同时,清除不重要的知识点,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有效处理了课时少和教课内容多之间的矛盾。
总而言之,我国各个医学高职院校需要对病理学课程教学的创新与改革引起高度重视,教师需要按照病理学课程的特征,结合学生的能力水准,主动探究,敢于尝试,然后创新与变革病理学课程,以便于有效提升病理学教学的质量,实现理想的病理学教学效果,为社会培育出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医学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