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培育重庆农业产业集群机制研究

2022-09-29 08:12杨小玲唐双福李萍吴兆娟战博高冬梅修维宁刘阳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16期
关键词:区位农业产业区县

杨小玲,唐双福,李萍,吴兆娟,战博,高冬梅,修维宁,刘阳

(1.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 401329;2.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重庆 401329)

在新的时代需求下,如何创新突破传统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式,推动实现重庆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现实而长远的问题。农业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可有效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对优化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1]。创新培育重庆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是推动重庆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路径。本研究以《重庆统计年鉴》(2010—2018年)和《中国统计年鉴》(2010—2020年)数据以及实地调研资料为基础,对比国内外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特征,测算了重庆农业产业集聚程度以及优势产业,分析培育重庆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限制因素,为进一步优化重庆农业产业结构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部门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国外对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起步较早,有关集群现象最早的分析可以追溯到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并把它提高到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高度[2]。近年来,国内学者主要从集群基本理论、形成机理、发展机制、发展模式、实证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张丽等[3]指出农业产业集群是一种地域空间集聚现象;王艳荣等[4]将资源禀赋、外部环境、产业环境、竞合互动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牛云霞[5]对京津冀地区蔬菜产业集群进行研究,认为农业产业集群以政府合作、市场融合、农民联合机制为主体,以利益调节、信息共享、资源流动机制为主要内容,构成“六位一体”的协调机制;李文秀[6]根据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将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分为中小企业聚集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市场依托型和品牌联结型;张世军[7]通过对河南打造“百千万”亿级产业集群的研究,对河南省农业产业集群进行了实证分析。目前有关重庆农业产业集群现状的全面性数据分析和综合研究较少,本研究将以重庆农业产业集聚程度为切入点,分析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限制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2020年)和《重庆统计年鉴》(2011—2018年),以及课题组调研时获取数据,研究时间为2010—2019年。根据研究需求对部分信息进行了计算处理。

目前,用于测算区域产业集聚程度的指标主要有行业集中率(CRn指数)、区位熵指数、赫尔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洛仑兹曲线、空间基尼系数、熵指数等,国内学者任玉霜等[8]曾采用区位熵法对东部6省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度进行了分析。基于此,本研究选择以区位熵法来分析和衡量重庆农业产业集聚度和比较优势产业。

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用于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等情况,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Li为某区域i产业在全国的区位熵;ei为区域中i产业的总量指标(通常用增加值、产值、产量等);et为区域所有产业对应的总量指标;Ei为全国i产业的总量指标;Et为全国所有产业对应的总量指标。Li>1,说明该产业是区域的专业化部门,区位熵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Li≤1,则说明该产业是区域的自给性部门。

2 重庆农业产业相关分析

2.1 重庆农业产业集聚度分析

2010—2019年重庆市及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重庆市及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及重庆相对于全国的农林牧渔业区位熵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并将重庆市相对于全国的农林牧渔业区位熵绘制成图,见图1。

图1 农林牧渔业产值区位熵变化

表1 重庆市2010—2019年农林牧渔业产值区位熵

由表1可以看出,2010—2019年重庆市相对于全国的农林牧渔业区位熵在0.72~0.79,始终未超过1,说明重庆市农林牧渔产业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庆市农林牧渔业聚集能力较弱,属于自给性区域。

由图1可以看出,2010—2019年重庆市相对于全国的农林牧渔业区位熵由高到低,再由低攀升,呈V字形变化。说明在“十三五”期间,重庆市农林牧渔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产业集聚度在不断加强,如果进一步加大支持和发展,将有希望发展成为产业集群。

2.2 重庆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度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2020年)和《重庆统计年鉴》(2011—2018年)中农林牧渔业产值,谷物、油料、水果、茶、牧业、渔业等特色产业相关数据,以及区位熵的计算公式,计算出重庆市相对于全国特色农业产业区位熵,如表2所示。并将重庆相对于全国的特色农业产业区位熵绘制成图,见图2。

图2 重庆市2010—2019年特色农业产业区位熵变化

表2 重庆市2010—2019年特色农业产业区位熵

由表2可以看出,2010—2019年重庆市特色农业产业相对于全国来说总体处于比较弱势的局面,产业集聚度不够突出。重庆市相对于全国的特色农业产业区位熵平均值仅牧业超过1,说明该产业在重庆市集聚度相对较好,已经初步具有产业集群雏形;油料、茶产业区位熵近10年平均水平未超过1,但部分年份区位熵略大于1,除了可以满足市内的基本需求,还可以逐渐向外扩张市场,是具有发展成为产业集群的潜力产业;谷物、渔业整体区位熵较低,但本次统计数据中全国数据采用的是淡水和海水养殖总和,重庆渔业在淡水渔业中仍然具备一定竞争优势。

由图2可以看出,重庆各特色农业产业区位熵变化总体趋于相对稳定数值范围,部分产业出现了明显的特征变化。如茶产业处于高开低走的态势,10年间茶产业从优势产业发展成了自给产业,从2015年茶产业区位熵跌破1,应尽快采取措施,恢复其产业发展优势;渔业区位熵总值不高,但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2010—2019年涨幅超过了50%,发展成为产业集群的潜力较大;油料、水果产业区位熵高低变化基本一致,在全市产业区位熵中总体处于较高水平,是发展成产业集群的潜力产业;谷物区位熵从2010年不断下降,在2016年出现拐点,逐步得到回升,并呈相对稳定的水平,如果没有良好的突破口,难以形成全国优势产业;牧业除了2017年以外其他年份区位熵均大于1,是全市目前最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应进一步加强支持力度,促进其发展成为优势产业集群。

2.3 重庆“一区两群”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度分析

根据《重庆统计年鉴》2017年各区县和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谷物、油料、蔬菜、水果、茶、牧业、渔业等特色产业产量产值相关数据,以及区位熵的计算公式,计算出重庆市各区县相对于重庆市特色农业产业区位熵,如表3所示。并将各区县相对于全市的特色农业产业区位熵绘制成图,见图3、图4、图5。

图3 各区县2017年谷物、油料产业区位熵变化

图4 各区县2017年蔬菜、水果、茶产业区位熵变化

表3 重庆“一区两群”2017年特色农业产业区位熵

从区域角度,总体上除了渔业外,其他产业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比主城都市区农业产业集聚度高。主城都市区中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等除了渔业产业集聚度超过1,以及大渡口区、北碚区蔬菜产业集聚度超过1,其他产业集聚度都十分薄弱。主要原因是这些区域耕地面积较少,农业产业发展空间有限,产量产值较低,适合发展高品质农业产业。主城都市区其他区域、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都不同程度有各自产业集聚度集中的产业。如主城都市区中渔业、谷物等产业集聚度较高,特别是渔业,优势明显,蔬菜也具有一定竞争力。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中,谷物、油料、水果、牧业等产业集聚度较高,油料区位熵平均值为1.24,水果区位熵平均值为1.31,牧业区位熵平均值为1.29,均高于其他两个区域,是最具有优势的区域。此外,该区域中万州区、梁平区、开州区渔业集聚度相对较高。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中,谷物、油料、蔬菜、茶、牧业等区位熵平均值超过1,产业集聚度总体较高;另外武隆区、秀山县水果产业集聚度优势明显。

从产业角度,全市谷物、牧业集聚度较高,其次是油料、蔬菜、渔业,最后是水果、茶产业。全市谷物产业优势明显,区位熵超过1的区县有31个,占比达79%;牧业区位熵超过1的区县有25个,占比达64%;油料产业区位熵超过1的区县有16个,以大足、潼南、秀山、酉阳、彭水最为突出;渔业区位熵超过1的区县有16个,蔬菜产业区位熵超过1的区县有11个,以潼南、涪陵最为集中,其次是璧山、武隆;茶产业区位熵超过1的区县有9个,其中区位熵超过2的有6个,特别是在秀山县,茶产业区位熵达9.58,产业集聚度优势明显。

从图3、图4、图5可以看出,除渝北、城口等个别区县以外,其他区县谷物、油料的区位熵起伏变化基本一致,且除大足、潼南、秀山以外,谷物区位熵值总体高于油料,说明种植谷物和油料的潜力区县基本一致,适合同步发展。蔬菜、水果、茶产业区位熵起伏变化则较为随意,不同区县有不同的优势产业,同一产业优势区县集中度不明显,如蔬菜产业的优势区县零散分布在涪陵、潼南等。从牧业、渔业区位熵变化图可以看出,在城口县以左的区县,除少数区县外,渔业区位熵值总体大于牧业,而往右的区县牧业区位熵总体大于渔业,这与全市山水资源分布基本吻合,说明产业集聚发展需要依赖于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

3 重庆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限制因素

重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经过规模化农业发展、特色产业链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当前,从重庆市相对于全国的农林牧渔业区位熵,重庆谷物、油料、水果、茶、牧业、渔业等特色产业相对于全国区位熵,重庆市各区县优势特色产业相对于全市区位熵可以看出,重庆市农林牧渔业总体来说属于自给性区域。尽管近些年发展势头强劲,部分区域部分产业也体现出了比较优势、有潜力发展成为优势产业集群,但面临的限制因素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星星点点之态

从与全国的农林牧渔业区位熵来看,重庆农业产业优势不足,大部分产业处于点状零星发展阶段。优势农业产业集群通常为成片发展,通过多年积淀发展,重庆农业产业逐步呈现出集群发展趋势。但全市受武陵山、大巴山等山脉影响,山地面积占76%,丘陵占22%,河谷平坝仅占2%,耕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29.5%。总体来说,农业生产环境地形复杂、耕地总量少、气候多变,阻碍了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

3.2 链短效低之质

在现代化农业产业生产和经营理念下,部分产业构建了科研、生产、加工、流通等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但仍有部分产业链条短,产业增值效益不足。同时,由于产业专业化分工发育不成熟,部分产业链条环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产业融合度不够,如生产和科研之间、原料供给和加工之间,最终导致产业发展效益不足。

3.3 弱小分散之形

目前,全市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2家,占比不到全市农业企业的1%,且龙头企业产值小,年产值10亿元以上更少,“领头雁”企业不大不强;区级及以下农业企业3 412家,占全市农业企业的81.7%,中小型企业同类低效经营较多,群雁质量不硬。企业发展主要依靠低要素成本、低产品价格获取比较优势,呈现出“低质跑量”的现象,不适应现代化产业生产方式,龙头企业的竞争力支撑不足。

3.4 各自为政之制

从重庆“一区两群”2017年特色农业产业区位熵可以看出,个别区县的某类产业在全市具有显著优势,但受行政区划影响,在产业发展制度机制方面缺乏一体化设计,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流动不畅,限制了产业集聚发展。如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茶产业,秀山县茶产业有异军突起之势,但在整个区域中,除酉阳县以外,黔江、武隆、石柱等茶产业却是相对弱势,区域联动效应不足。

4 创新培育重庆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机制对策建议

4.1 放大特色资源禀赋

放大资源禀赋这一“原生基因”,以产业基础、标准支撑、项目载体、龙头纽带、品牌旗帜为要件。推动全市农业产业生产要素流动、产业结构升级、三产深度融合、新型经营主体集聚、区域之间联动;围绕全市独特山水生态农业资源,通过5~10年的持续建设,大力发展循环高效畜牧、长江三峡柑橘、库区生态渔业、渝西富油柠檬、绿色新质榨菜等规模大、价值高、品牌响、带动强、具有地标地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推动发展方式由纵向扩张向纵横双向扩张转变、空间布局由点状分布向综合集群化发展转变、市场主体由同质竞争向合作共赢转变,成为重庆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突破农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瓶颈。

4.2 探索新型发展模式

探索横向上有呼应、纵向上有延伸、互为联系的多维度发展模式。一是在垂直维度,推动产业配套与纵向协作,补链成群,形成“链条式”发展模式。二是在水平维度,推动地域联系与横向竞争,融合成群,形成“方阵式”发展模式。三是在外部维度,推动市场导向与政策支持,交叉成群,形成“栅格式”发展模式。通过新型模式带动,推进各主体专业化分工,形成良好的竞争合作关系,构建“核心产业+上游产业+下游产业+市场环境”的“四位一体”共生发展格局。

4.3 突破传统发展形式

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是由各类资源要素和经营主体交织的复杂综合体,具有多层次耦合性,需要突破传统产业发展形式。一是突出龙头带动。实施内培外引结合的龙头引领计划,壮大榨菜集团、汇达柠檬、派森百等本土现有龙头企业,放眼全国引进畜牧、渔业等大龙头,形成一个“集群+多龙头”的发展格局,为千亿级产业集群装上“芯片核”。二是突出标准溯源。支持柠檬、榨菜等产业制订重庆标准,升格全国标准,创建世界标准,实现集群标准三级跳,以标准打通国际商贸大门。政府和市场两手相连,力推集群生产加工营销标准化、追溯化、可视化体系建设,让产品追根溯源可看可查可用,达到透明化、公众化、标签化,打造绿色健康放心产品。三是突出品牌培育。以“三品一标”为基础,以“巴味渝珍”区域品牌为导向,立足“汇达柠檬”“乌江榨菜”“派森百”“恒都”等现有品牌,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不断培育创建一批全球知名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贴上“金标签”。四是突出两大市场。建立“新平台+新渠道+物联网”的集群营销新机制,各产业集群扬长避短,差异发展,大力发掘国内大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借助重庆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独特优势,推动柑橘、柠檬、榨菜等集群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打造重庆出口新增长点。

4.4 创新产业政策服务

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加大涉农政策整合力度,向特色产业集群倾斜。围绕集群发展关键环节和重点区域,从财政、金融、税收、土地、人才、科技、保险、服务等各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在科技人才上,构建人才落户专业平台,配套产业创新政策,优化人才生活环境,营造深厚创新土壤,设立产业集群风投基金,以一流产业科技生态为标准,培育重庆市现代农业人才“硅谷”。在土地政策上,项目跟着产业走,指标跟着项目走,以产业集群规划为导向,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盘活集体用地存量,确保优质产业项目落地,做到产业发展建设用地应保尽保。在资金投入上,创新投融资生态,搭建投融资平台,整合财政、银行、企业资金,建立资金池,放大财政扶持资金效应,推动银行与产业集群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发展共同体。创新工商资本投资生态,在土地、税收、金融等方面为工商资本入群提供配套政策支持。在保险服务上,构建全链保险体系,为农户种养收益建“安全网”,为优势主导产业筑“防火墙”,为市场经营风险加“稳定器”,建立“保险+农业资产”“保险+农业信贷”“保险+农业品牌”等保险新模式,用保险为产业集群护航。在社会服务上,促进全服务链与全产业链深度嵌合,加快发展农业机械、遥感监测、人力资源、智慧化经营、大数据管理等专业化服务平台和组织,推动形成“大集群、细分工、全链条”的专业服务体系。

4.5 优化产业组织方式

一是创建产业集群联盟。围绕集群主导产业,集群相关各经营主体联合创建一个优势互补、共生互利、增值共享的产业集群联盟,发挥“黏合剂”的作用,解决产业集群主体的共同难题,通力合作,以便获得要素市场议价权,产品市场定价权,并通过利益联结家庭农场和小农户,激活行业内生机制。二是组建与产业集群发展相协调的行业协会。组建以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国有企业等集群利益相关者的行业协会,通过构筑广泛的政产学研协作网络,在政策创新、技术提升、标准制订、稳定价格、开发产品、营销策划、增加国际市场份额等方面提供具有挖掘性、开辟性、操作性并有效果的服务,增加集群主体间的凝聚力。

4.6 发挥区域联动效应

一是搭建共生共享公共平台。搭建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建立大数据中心、打通市场渠道、构建流通机制等内容。通过建立大数据平台,实现资源信息互享、政策信息互通、认证信息互认、监测信息互用;通过打通大市场渠道,布局全渠道市场空间,联手建立交易中心,以信息化方式快速畅通产销渠道;通过构建大流通机制,畅通资金往来、物资流通、人才流动,促进企业交流互动,提升优势要素资源流通速率和质量。二是构建区域一体化推进机制。打破区域行政界限,推进产业发展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轴向扩散,形成具有价值增长极的农业产业“点-轴”开发模式。

猜你喜欢
区位农业产业区县
郑州:紧抓区位优势 未来发展可期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蒙元京畿区位论
区县电视台如何做好重大赛事报道
地理区位
北京:上游水质不合格 下游区县将收补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