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千阳丰头遗址发掘简报

2022-09-29 08:58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考古与文物 2022年4期
关键词:底径泥质口径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千阳县位于陕西西部,地处千河流域中游。该县北部与甘肃灵台县接壤,东与凤翔区、麟游县相邻,南接陈仓区,西与陇县交界。境内地形复杂,北倚千山,南屏箭括岭,中部贯穿由千河切割而形成的断陷盆地,地势自东北、西南两侧向千河谷地倾斜,冲积谷川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丰头遗址位于千阳县水沟镇丰头村,处于千河南岸的二级阶地上,距千河1千米,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图一)。

图一 丰头遗址地理位置示意图

为配合宝中铁路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分别于1992年和1993年对该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发掘区以公路为界,分为西北(Ⅱ区)、东南(Ⅰ区)两部分。1992年开始对Ⅰ区进行发掘,发掘面积约为850平方米。1993年开始在Ⅱ区发掘,发掘面积约为800平方米。下半年又对Ⅰ区南侧部分灰坑进行了清理。

其中,Ⅰ区共发现仰韶时代各类房址11座、灰坑101个、陶窑1座、墓葬2座、瓮棺葬3座、灰沟1条,出土陶器307、石器416、骨器283、蚌器3件;Ⅱ区共发现仰韶时代各类房址7座、灰坑74个、陶窑1座、瓮棺藏3座、灰沟1条,出土陶器205、石器193、骨器181、蚌器4件。

2020年5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再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调查表明,丰头遗址总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遗址范围北至陇千南线以北200米,南至陇千南线以南400米,西至宝中铁路以西100米,东至陇千南线以西300米。南北约500、东西约300米。发现较多暴露于取土坑断面上的仰韶时代各类遗迹。其中,在遗址东南侧发现一段西北—东南走向的壕沟,宽约6、深约3~4米。采集有陶片、石器等,其中可辨器形有泥质红陶瓶、折沿盆、敛口钵、铁轨式口沿夹砂罐等,石器均为磨制,主要有石杵、石磨棒、石锤等。

一、地层关系与分期

1.地层关系

丰头遗址Ⅰ、Ⅱ区之间距离较近,整体地势较为平坦。整个遗址的最北端,即Ⅱ区东北部,有一处断崖,地势因此由南向北倾斜。从层位关系较完整的探方来看,丰头遗址的地层大致可分为4层。现以ⅠT8东壁剖面和ⅡT5北壁剖面为例分别介绍。

(1)ⅠT8东壁剖面(图二)

图二 ⅠT8 东壁剖面图

第①层 耕土,土质松散,厚0.35~0.5米。内含植物根系、陶片及小石子等。

第②层 灰褐色土,土质较松散,厚0.6~1米。出土陶片以泥质和夹砂红陶为大宗,少量灰陶。器表多为素面,少量绳纹、附加堆纹残片。器类多平底钵、折沿盆、夹砂罐等。还出土有石器和骨器。开口于该层下的单位有H17、H18、H36等。

第③层 灰色土,土质较硬,厚0.7~0.8米。出土陶片以泥质和夹砂红陶为主,除素面陶片外,多见绳纹、附加堆纹,还发现饰有弧边三角、圆圈、圆点纹的彩陶片。主要器类有夹砂罐、重唇口残片等。开口于该层下的单位有H25等。

第④层 褐色土,土质较硬,厚0.6~0.7米,出土少量陶片,主要为泥质红陶。除素面陶片外,多见绳纹陶片,以及饰有鱼纹、弧边三角、圆点、圆圈纹的彩陶片。器类多圜底钵、盆等。

④层下为生土。

(2)ⅡT5北壁剖面(图三)

图三 ⅡT5 北壁剖面图

第①层 耕土,土质松散,厚0.25~0.35米。内含植物根系、陶片及青石块等。

第②层 黄褐色土,土质较硬,厚0.3~0.5米。内含较多泥质及夹砂红陶片,少量灰陶片。多素面陶器,纹饰常见绳纹、附加堆纹等。器类多平底钵、平唇口残片等。

第③层 灰褐色土,土质较硬,厚0.65~1.1米。出土陶片多为泥质和夹砂红陶片。纹饰多见绳纹,还发现有少量彩陶片。常见器类有折沿盆、彩陶盆、夹砂罐等。开口于该层下的单位有H52、H53、H57等。

第④层 黑褐色土,土质较硬,厚0.5~0.75米。出土少量陶片,主要为泥质红陶。除素面陶片外,多见绳纹陶片和彩陶片。常见器类有圜底钵、夹砂罐等。

④层下为生土。

2.分期

以ⅠT8、ⅡT5两个探方的层位关系为典型地层单位,结合其他探方各层位的出土物,可将丰头遗址的文化遗存分为三期。

第一期:以ⅠT8④、ⅡT5④为代表。包括ⅠT4~T9、T11~T14的④层,ⅡT1、T1扩、T2~T10的④层以及其下开口的所有单位。

第二期:以ⅠT8③、ⅡT5③下开口的部分单位为代表。包括ⅠT4~T9、T11~T14的③层,ⅡT1、T1扩、T2~T7的③层、T8~T10的②层以及其下开口的部分单位。

第三期:以ⅠT8③、ⅡT5③下开口的部分单位、ⅠT8②、ⅡT5②为代表。包括ⅠT4~T9、T11~T14的③层,ⅡT1、T1扩、T2~T7的③层、T8~T10的②层以及其下开口的部分单位,ⅠT4~T9、T11~T14的①、②层,ⅡT1、T1扩、T2~T7的①、②层以及其下开口的所有单位。

二、第一期遗存

Ⅰ区、Ⅱ区均有分布。揭露的遗迹主要有房址及灰坑。遗物包含石、骨、陶器等。其中,陶器以夹砂及泥质红陶为主,除素面外,纹饰有绳纹、弦纹、彩陶等,彩陶纹样主要有鱼纹、弧线三角、圆点、圆圈、勾叶纹等,器类以盆、钵、罐最为常见。现以部分典型遗存为例介绍。

1.ⅠF11

(1)遗迹概况

ⅠF11位于遗址Ⅰ区中部T8内,为圆角方形的半地穴式房屋。房址开口在④层下,门道向东,约85°,被H25打破。房子现距地表235、南北长355、东西宽325、墙高30厘米。房子地面为较平整的黄色硬面,系踩踏而成。墙壁用草拌泥抹成(图四)。

图四 ⅠF11 平、剖面图

房址中部偏东有一椭圆形灶坑(Z18),直径70、深30厘米。灶底部有一层烧结硬面,壁呈砖红色。在灶的中部有一块石块,长33厘米。东部有一火道。西部有一倾斜的陶罐,口向灶内,东高西低,约为30°。在罐的上部有一块青石,长35、宽25厘米。

柱洞共发现6个(D1~D6)。室内柱洞2个,位于房址南北向中轴偏西。南部柱洞D1是一个上部为圆形、底部为五边形的直壁、锅底状柱洞,直径约25、深70厘米。北部柱洞D2是一个上部为椭圆形、底部为六边形的直壁、锅底状柱洞,上部长径22、短径17、深65厘米。上述两个柱洞周围及底部均发现有陶片和石块。室外柱洞有4个,均位于房址西北部。D3、D4位于房址西部偏北。D3为椭圆形的袋状柱洞,长径17、短径8、深30厘米。D4位于D3北部偏西,是一个圆形袋状柱洞,直径13、深36厘米。D5、D6位于房址北部偏西。D5为圆形、斜直壁、锅底状柱洞,直径9、深26厘米。D6位于D5东北部,为一圆形、直壁柱洞,直径12、深16厘米。

(2)出土器物

夹砂罐 1件。标本ⅠF11:1,夹砂红陶。口沿内有一道凹槽而呈铁轨式,上腹微鼓,下腹斜收,小平底。通体饰斜绳纹。口径27、底径15、通高37厘米(图五)。

图五 ⅠF11 出土夹砂罐(ⅠF11:1)

2.ⅡH25

(1)遗迹概况

ⅡH25位于遗址ⅡT8中部偏西,开口于④层下。灰坑为椭圆形桶状坑,口距地表95厘米,口部长径270、短径230、底径200、深210厘米。坑体北部有一级台阶,距坑口95厘米。坑壁为黄土,底有硬面,内填灰土和草木灰。出土遗物有陶片、石器、骨器、陶器、动物骨骼等。陶片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居多,个别灰陶(图六)。

图六 ⅡH25 平、剖面图

(2)出土器物

叠唇盆 2件。均细泥红陶。标本ⅡH25:8,侈口,唇部下缘圆弧,折腹,唇部饰黑彩带,腹部饰变体鱼纹,鱼头已残,鱼身不同部位用黑彩勾勒均可辨识。口径30、残长26厘米(图七,1)。标本ⅡH25:4,侈口,唇部下缘圆弧,折腹。唇部饰黑彩带,上腹部饰变体鱼纹。口径30、残长16厘米(图七,2)。

卷沿盆 1件。标本ⅡH25:5,细泥红陶。敛口,卷沿,弧腹,腹部饰弧边三角、圆圈、圆点纹。残长8.5厘米(图七,7)。

钵 1件。标本ⅡH25:9,细泥红陶。直口,圆唇,饰弧边三角、圆圈、圆点、斜平行线等纹饰。口径37、残长7.5厘米(图七,4)。

夹砂罐 1件。标本ⅡH25:3,夹砂红褐陶。口沿内有一道凹槽而呈铁轨式,双圆唇,上唇较厚,腹微鼓,下腹斜收,平底,腹中部饰绳纹。口径18、腹径20.8、底径11、通高22厘米(图七,3)。

夹砂瓮 1件。标本ⅡH25:7,夹砂红褐陶。口沿内有一道凹槽而呈铁轨式,双唇,上唇圆,下唇尖,上腹微鼓,下腹弧收,小平底,通体饰斜绳纹。口径32、腹径36、底径14、通高45厘米(图七,8)。

骨锥 2件。标本ⅡH25:1,长条形,前端磨制较尖锐,其他部位仅做较少修整。长11.8厘米(图七,5)。标本ⅡH25:2,表面磨制,前端磨尖,体扁圆。长11.4厘米(图七,6)。

图七 ⅡH25 出土器物

三、第二期遗存

分布于整个发掘区,发现遗存数量较其它期偏少。遗迹以灰坑为主。主要为圆形、椭圆形的桶状或袋状灰坑。出土各类石、骨、陶器。其中,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夹砂红陶、红褐陶次之,少量灰陶。除大量素面陶器外,纹饰以绳纹、线纹占多数,还有少量弦纹、指甲纹、附加堆纹等。彩陶纹样以弧边三角、圆圈、圆点为主要构成。器类以盆、钵、瓶、罐为主。现以部分典型遗存为例介绍。

1.ⅠH54

(1)遗迹概况

ⅠH54位于遗址ⅠT12的东南角,开口于③层下,打破④层,被F4、Z15、Z16打破,并打破F10。该坑平面呈近圆形,坑壁较直,坑底较平。口径240、底径170、深160厘米。坑东部有一生土台阶,距坑口110、宽75厘米。坑内填灰褐土,土质松散。内含有陶片、动物骨骼、植物根系等(图八)。

图八 ⅠH54 平、剖面图

(2)出土器物

卷沿盆 1 件。标本ⅠH54:2,细泥红陶。敛口,宽卷沿,鼓腹,下腹内曲,平底微凹。口沿通饰黑彩条纹,腹部饰由圆圈、豆荚、圆点、弧边三角、弧线构成的勾连回旋状纹饰。口径37.6、底径12、通高16.8厘米(图九,2;图一〇)。

图一〇 卷沿盆(ⅠH54:2)

夹砂罐 1件。标本ⅠH54:1,夹砂红褐陶,铁轨式口沿,圆唇,腹微鼓,平底,通体饰斜绳纹。口径13、腹径18、底径12、通高22厘米(图九,1)。

图九 ⅠH54 出土器物

2.ⅡH13

(1)遗迹概况

ⅡH13位于ⅡT9西北部,开口于②层下,打破生土。椭圆形袋状坑,弧壁,坑底较平。坑口距地表70、长径380、短径225厘米,底部长径370、短径210、坑深240厘米。坑内填灰土,土质松散,包含有较多红陶片、少量灰陶片、动物骨骼、植物根系等(图一三)。

图一三 ⅡH13 平、剖面图

(2)出土器物

卷沿盆 1件。标本ⅡH13:3,细泥红陶。敛口,宽卷沿,鼓腹,底部已残。口沿沿面饰黑彩,器腹饰由弧线、弧边三角、圆点等构成的几何纹。口径33.5、残高25厘米(图一四,1)。

叠沿盆 1件。标本ⅡH13:4,细泥红陶。敛口,圆唇,叠沿,斜直腹,平底。肩部一周浅凹槽,素面磨光。口径31、肩宽35.5、底径13、通高20厘米(图一四,5;图一二)。

图一二 叠沿盆(ⅡH13:4)

钵 1件。标本ⅡH13:9,细泥红陶。直口,尖圆唇,斜弧腹,平底,素面磨光。口径17、底径8、通高5.5厘米(图一四,8)。

尖底瓶 1件。标本ⅡH13:5,细泥红陶。敛口,内唇外斜,稍高于外唇,外唇沿面微下凹,颈部较粗。口径4、残高6.5厘米(图一四,2)。

陶铃 1件。标本ⅡH13:8,细泥红陶。器身呈杯形,直口,方唇,钮部为近圆柱形,顶部残,器身近钮底部处开有两个对称的小孔。口径6.5、钮径3.2、残高10厘米(图一四,7;图一一)。

图一一 陶铃(ⅡH13:8)

陶环 1件。标本ⅡH13:13,泥质灰陶。断面呈弧边长方形。断面宽1、内径4.2、外径6厘米(图一四,3)。

圆陶片 1件。标本ⅡH13:10,细泥红陶。平面呈近圆形,系用陶片打制而成,正面有细绳纹痕迹。直径约6厘米(图一四,6)。

石镞 1件。标本ⅡH13:1,磨制而成,镞尖残损。镞身截面呈菱形,铤部扁圆。残长4.3、宽1.4、厚0.6厘米(图一四,9)。

骨镞 1件。标本ⅡH13:2,磨制而成,镞尖锋利,体扁圆,镞身与铤部有明显分界。长6.5、宽0.8、厚0.3厘米(图一四,4)。

图一四 ⅡH13 出土器物

四、第三期遗存

分布于整个发掘区,遗存数量最为丰富。揭露的遗迹有房址、灰坑、灰沟、窑址等。出土的遗物主要包括石、骨、陶器。其中,陶器占据绝大多数,以泥质陶为主,约占总数的40.26%;夹砂陶次之,占24.12%;细泥陶占22.84%。陶色主要为红陶,约占76%,红褐陶占13.4%,灰陶占9.8%,黑陶仅占0.8%。素面陶器较多,占48.1%。陶器纹饰以绳纹为主,占36.73%,线纹占4.75%、附加堆纹占1.6%,另有少量弦纹、划纹、戳刺纹等。彩陶占比较小,包括白彩、黑彩、褐彩,其中白彩最多,约占1%。器类主要有盆、钵、瓶、罐、缸、杯、器盖、器座等。现介绍部分典型遗存。

1.ⅠH53

(1)遗迹概况

ⅠH53位于ⅠT14东南角,开口于③层下,圆形袋状坑,平底。坑口径112、底径228、深175厘米。坑口填红烧土,坑内填松软的灰土,坑底分布有密集的红烧土块,厚约5厘米,坑底为处理过的黄土硬面。内含少量陶片、动物骨骼等(图一五)。

图一五 ⅠH53 平、剖面图

(2)出土器物

折沿盆 2件。标本ⅠH53:3,夹砂红陶。口微敛,宽平沿,圆唇,上腹微折,下腹斜收,平底。口沿至腹中部饰一道竖向附加堆纹,上腹部饰一周附加堆纹,器表有刮抹痕迹。口径39、沿宽4、底径19、通高18.5厘米(图一六,2;图一七)。标本ⅠH53:2,细泥红陶。口微敛,折沿,尖圆唇,斜腹,平底,上腹部饰一周附加堆纹。口径29、沿宽3.5、底径18、通高10厘米(图一六,3)。

图一七 折沿盆(ⅠH53:3)

图一六 ⅠH53 出土器物

瓮 1件。标本ⅠH53:1,夹砂红陶。敛口,方唇,平沿,腹微弧,近斜直,平底微内凹,口沿下饰一周凸饰,通体饰多道平行的附加堆纹,器身及附加堆纹上均饰斜绳纹。口径34、径20.8、通高52厘米(图一六,1;图一八)。

图一八 夹砂瓮(ⅠH53:1)

杯 1件。标本ⅠH53:4,夹砂红陶。直口,方唇,斜直腹,下腹微内收,平底。器表饰较浅的竖向绳纹。口径4.5、底径3.7、通高3.8厘米(图一六,4)。

石笄 1件。标本ⅠH53:5,残,顶部缺失。圆柱状身,前端钝尖,通体磨光。残长7.3厘米(图一六,7)。

骨锥 1件。标本ⅠH53:6,残,呈三角形,前段尖锐,未经打磨。残长6厘米(图一六,5)。

骨笄 1件。标本ⅠH53:7,残,系用肢骨磨制而成。前段磨尖,体扁圆。残长7.4厘米(图一六,6)。

2.ⅠH74

(1)遗迹概况

ⅠH74位于遗址Ⅰ区T6东北部,开口于②层下。该坑呈近圆形袋状,口小底大,平底,形制规整,保存完整。现距地表120、口径143、底径200、深230厘米。坑内填较松软的灰土,含较多陶片,大部分为红陶,少量灰陶(图一九)。

图一九 ⅠH74 平、剖面图

(2)出土器物

折沿盆 3件。标本ⅠH74:9,细泥灰陶。敛口,宽弧折沿,方唇,上腹微折,下腹斜直,平底,素面磨光。口径27、沿宽5、底径12、通高12.5厘米(图二〇,4)。标本ⅠH74:5,泥质红陶。直口,宽折沿,尖圆唇,腹斜直较浅,平底,素面磨光。口径15、沿宽9、底径11、通高6.5厘米(图二〇,3)。标本ⅠH74:7,残,细泥灰陶。敛口,圆唇,窄沿外侈,弧腹。口径30、残高5.5厘米(图二〇,2)。

敛口盆 1件。标本ⅠH74:11,细泥灰陶。敛口,尖圆唇,上腹较弧,下腹斜直,平底。素面磨光,上腹部饰一周纽索状附加堆纹,其上斜向贴附一段泥条。口径27、底径13、通高11.5厘米(图二〇,11;图二二)。

图二二 敛口盆(ⅠH74:11)

深腹盆 1件。标本ⅠH74:4,细泥灰陶。敞口,尖圆唇,宽平折沿,斜直腹,平底。素面磨光,腹部饰三组平行的划弦纹宽带。口径24、底径15、通高24厘米(图二〇,5)。

钵 1件。标本ⅠH74:12,细泥红陶。直口,尖圆唇,腹壁斜弧,平底,素面磨光。口径15、底径6.3、通高6厘米(图二〇,8)。

平底瓶 1件。标本ⅠH74:15,细泥黑陶。喇叭形口,尖圆唇,细颈,圆鼓腹,平底,素面磨光。口径12、腹径20、底径8、通高19.5厘米(图二〇,13)。

泥质罐 1件。标本ⅠH74:1,细泥红陶。敛口,平沿,尖唇,上腹微鼓,下腹斜收,平底。素面磨光,腹最大径处饰一周附加堆纹,下腹部饰一对对称的鸡冠鋬。口径28、沿宽3.5、腹径35、底径15.4、通高36厘米(图二〇,9;图二三)。

图二三 泥质罐(ⅠH74:1)

带盖罐 1件。标本ⅠH74:2,细泥红陶。直口,尖唇,直腹,下腹微弧,平底。素面磨光,上腹部饰4个对称的圆饼状装饰。器盖口部较直,微内折,方唇,腹壁斜弧,蘑菇状提钮。罐口径22、底径22、通高22厘米,盖口径23、通高10.5厘米(图二〇,10)。

盘 1件。标本ⅠH74:10,细泥灰陶。敛口,圆唇,浅腹较鼓,平底,素面磨光。口径25、腹径28、底径22、通高7厘米(图二〇,1)。

甑 1件。标本ⅠH74:14,残,细泥红陶。直口,圆唇微外卷,弧腹,圜底,器底开有7孔,素面磨光,器内壁粘有一层白色钙质沉淀物。口径34、通高15厘米(图二〇,6)。

图二〇 ⅠH74 出土器物(一)

漏斗 1件。标本ⅠH74:16,残,夹砂红陶。敞口,腹壁斜直,流较细而直,直口,方唇。口径14、流部口径4、残高18厘米(图二一,8)。

杯 1件。标本ⅠH74:19,细泥红陶,捏塑而成。敞口,圆唇,斜直腹,腹底收为亚腰形,呈厚平底,素面。口径4、腰径1.8、底径2.8、通高4厘米(图二一,9)。

图二一 ⅠH74 出土器物(二)

器盖 1件。标本ⅠH74:18,夹砂红陶。敞口,尖圆唇,器腹斜直,圆形平钮,钮边缘按压有花边。口径25、钮径15、通高7.5厘米(图二〇,7)。

器 座 1 件 。 标 本ⅠH74:17,细泥红陶。敞口,尖圆唇,上下口径相等,束腰。素面磨光,器表涂白彩。口径13、腰径11、通高2.5厘米(图二〇,12;图二四)。

图二四 器座(ⅠH74:17)

陶刀 1件。标本ⅠH74:20,泥质灰陶,利用陶片制成。呈长方形,刃部打制而成,两端中部打制有缺口。长9、宽5.3、厚0.7厘米(图二一,7)。

陶环 1件。标本ⅠH74:21,残,泥质黑陶。横断面呈椭圆形,素面磨光。断面宽0.9、内径6厘米(图二一,1)。

陶纺轮 1件。标本ⅠH74:25,系用泥质红陶片加工而成。圆饼形,边缘打制而成,中心有一对钻的圆孔。直径3.5、厚0.5、孔径0.8厘米(图二一,3)。

亚腰形陶器 1件。标本ⅠH74:26,残,泥质红陶,亚腰形。残长3.7、腰径1.3、上端径3.2厘米(图二一,4)。

骨镞 1件。标本ⅠH74:27,磨制,平面近菱形。残长8.4、宽1.6、厚0.6厘米(图二一,5)。

骨锥 1件。标本ⅠH74:28,磨制。前段较尖,扁圆,束腰,腰部有四道凸棱,后端残。残长9.5厘米(图二一,6)。

石网坠 1件。标本ⅠH74:29,平面呈亚腰形,利用一扁平的近椭圆形砾石加工而成,保留较多石皮,仅对砾石腰部进行修整打击。长7、宽5、厚0.9厘米(图二一,2)。

3.ⅠH9

(1)遗迹概况

ⅠH9位于遗址Ⅰ区T12的东北部,开口于①层下。该坑中部被H8打破,西部打破G1。H9口部呈近圆角方形,边长约95厘米。灰坑南壁有四级台阶通向坑底,第一级台阶距坑口30、宽约60厘米,第二级台阶低于第一级台阶40、宽75厘米,第三级台阶低于第二级40、宽56厘米,第四级台阶低于第三级20、宽38厘米。灰坑底部为袋状平底,底径约200、坑深210厘米。坑底北壁开有一壁龛,平面呈近半圆形,壁龛底部高于坑底24、深入坑壁约110厘米。坑内堆积为松软的灰土,出土有陶片、石器、陶器等(图二五)。

图二五 ⅠH9 平、剖面图

(2)出土器物

折沿盆 4件。均细泥红陶。标本ⅠH9:9,敛口,尖圆唇,宽平折沿,弧腹,下腹斜收,平底,口沿沿面上绘有由弧线、弧边三角、圆圈、直线构成的纹饰,中腹部有一周锐凸棱,上腹部饰三道平行的黑彩弦纹,弦纹上又绘有三个等距分布的圆圈纹。口径32、沿宽5、底径20、通高16厘米(图二六,1;图二八)。标本ⅠH9:12,敛口,宽平折沿,腹微弧,上腹部饰由弧线、弧边三角、圆圈、直线构成的纹饰,腹中部饰一周锐凸棱。口径30、沿宽3.8、残长17.4厘米(图二六,2)。标本ⅠH9:17,敛口,尖唇,窄折沿,上腹微弧,下腹斜收,平底。口沿沿面上饰短直线纹,上腹部饰由弧线、弧边三角、圆圈、直线构成的纹饰,腹中部有一周锐凸棱。口径30、底径16、通高26.5厘米(图二七,2;图二九)。标本ⅠH9:21,直口,尖圆唇,折沿,斜弧腹,平底微内凹。素面,器表有刮抹痕迹,沿面印有绳纹,口沿下外壁有一周凹槽。口径20、沿宽4、底径11、通高6厘米(图二六,5)。

图二九 折沿盆(ⅠH9:17)

图二八 折沿盆(ⅠH9:9)

深腹盆 1件。标本ⅠH9:18,泥质红陶。敞口,尖圆唇,沿外卷,腹部斜直,平底。通体饰横向绳纹,口沿下部、腹中部、近底部饰有三道白彩宽带,下腹部饰有一周附加堆纹。口径31、底径19、通高26厘米(图二七,5)。

钵 1件。标本ⅠH9:23,细泥红陶。敛口,尖圆唇,鼓肩,斜直腹,平底,素面磨光。口径21.6、底径8.4、通高9.2厘米(图二六,4)。

图二六 ⅠH9 出土器物(一)

尖底瓶 2 件。均为口沿残片。标本ⅠH9:4,泥质红陶。直口,尖圆唇,折沿,沿面有一周浅凹槽,外侧高于内侧,颈部较粗。口径10.4、残高5厘米(图二六,6)。标本ⅠH9:5,泥质红陶。口微侈,圆唇,平折沿,颈部较细。口径5.6、沿宽2.4、残高4厘米(图二六,7)。

泥质罐 1件。标本ⅠH9:15,泥质灰陶。敛口,尖圆唇,宽弧折沿,上腹微折,下腹内曲,小平底,素面磨光。口径12、沿宽3.5、底径7、通高18(图二六,8)。

夹砂瓮 1件。标本ⅠH9:19,残,夹砂红陶。敛口,厚圆唇,平沿,斜腹,器表饰横绳纹,其上贴附有泥饼。口径52、残高40厘米(图二七,1)。

豆 1件。标本ⅠH9:20,细泥灰陶。豆盘直口,宽平折沿,浅腹,豆柄较粗而高,中部内曲呈喇叭状,下部曲张至下缘处外凸,柄上部有一镂孔。盘径19、沿宽6.3、柄高13.6、通高19厘米(图二六,3)。

器盖 1件。标本ⅠH9:22,残,细泥黑陶。敞口,圆唇,斜直腹,素面磨光。口径34、残高8.5厘米(图二七,3)。

图二七 ⅠH9 出土器物(二)

筒形器 1件。标本ⅠH9:24,泥质红陶。上下口径相等,直口,方唇,上腹部微内曲,下腹斜直,器表涂白衣。口径11、底径11、通高20厘米(图二六,9)。

圆陶片 1件。标本ⅠH9:25,泥质红陶,利用陶片制成。圆饼形,边缘打砸较齐整。直径5.5、厚0.7厘米(图二七,7)。

石笄 1件。标本ⅠH9:27,残。整体呈圆钉形,梭形饼状首,圆柱状身,磨制光滑。残长3.5厘米(图二七,6)。

石刀 1件。ⅠH9:29,残,磨制。长方形,刃部薄锐,靠近背部有一单面钻孔。残长5.5厘米(图二七,4)。

4.ⅠH2

(1)遗迹概况

ⅠH2位于Ⅰ区T8的西北角,部分延伸至T5内。开口于②层下,打破Z1和生土。该坑平面呈圆角长方形,直壁,斜底,西侧坑底稍深于东侧。口部长327、宽250、东侧坑深260、西侧坑深300厘米。坑内填较松软的灰土,内含陶片、动物骨骼、木炭粒等(图三一)。

图三一 ⅠH2 平、剖面图

(2)出土器物

卷沿盆 1件。标本ⅠH2:1,泥质红陶。直口,圆唇,微外卷,上腹微鼓,下腹微内曲,平底。素面。口径36、底径20、通高13厘米(图三二,2)。

陶鼓 1件。标本ⅠH2:3,夹砂红陶。敞口,厚圆唇,颈部较直,溜肩,上腹外鼓,下腹斜直内收,呈平底,略微内凹。口沿下侧饰一周14个舌形凸钮,表面饰横向绳纹。器颈下部开有一圆孔,直径约8厘米。器腹最大径下饰一周附加堆纹,宽约2厘米,附加堆纹表面饰横向绳纹,并刻印有纵向的等距凹槽。器物外壁通体饰绳纹,且通体涂有白彩。口径50、腹径65、底径37、通高88厘米(图三二,1;图三〇)。

图三〇 陶鼓(ⅠH2:3)

圆陶片 1件。标本ⅠH2:6,泥质红陶。呈圆饼形,磨制而成,中心有一对钻圆孔。直径7.2、厚0.8、孔径1.6厘米(图三二,6)。

纺轮 2件。标本ⅠH2:4,泥质红陶。呈圆台形,纵向截面呈近梯形,顶面及底面较平,底部呈花瓣状,边缘均匀压印有一周凹槽。器身中心开有一贯穿圆孔。顶面直径1.6、底面直径4.8、高3.2、孔径1.2厘米(图三二,10)。标本ⅠH2:5,泥质红陶。呈圆台形,纵向截面呈近梯形,底部边缘均匀刻有一周凹槽,器身中心开有一贯穿圆孔。顶面直径1.6、底面直径5.2、高4、孔径0.8厘米(图三二,11)。

石网坠 1件。标本ⅠH2:9,平面呈亚腰形,利用一扁平的近椭圆形砾石加工而成,保留较多石皮,仅对砾石腰部进行修整打击。长12、宽7.2、厚1.6厘米(图三二,5)。

石饼 2件。标本ⅠH2:10,平面呈近圆形,系用一较厚的圆饼形砾石加工而成,两面中心均琢制有较浅的凹窝。直径6、厚2.4、凹窝直径约2.4厘米(图三二,4)。标本ⅠH2:11,平面呈不规则形,两面均为较平的砾石面,中部琢制有凹窝。长8.8、宽6.8、厚1.6、凹窝直径约2厘米(图三二,3)。

石铲 1件。标本ⅠH2:12,平面呈“凸”字形,弧刃。器物两侧边缘均打制有肩部,刃部亦为打制而成,其余部分保留石皮。长12、厚2.8厘米(图三二,7)。

石斧 1件。标本ⅠH2:13,残,呈长条形器身较厚,弧刃,通体磨制。前后两面中部磨制较平,近侧缘处弧收。残长12.4、宽4.4、厚4.4厘米(图三二,12)。

骨锥 2件。标本ⅠH2:7,表面磨制,前端磨尖,体扁圆。残长14.4厘米(图三二,8)。标本ⅠH2:8,利用劈裂的骨干残体加工而成,前端磨制较尖锐,其他部位仅做较少修整。残长12厘米(图三二,9)。

图三二 ⅠH2 出土器物

五、结语

依据地层关系和陶器特征,可将该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大致分为三期。

第一期遗存,分布于整个发掘区,典型器物包括圜底钵、圜底盆、双唇罐或瓮、葫芦口尖底瓶等。其中,ⅡH25:9圜底钵与原子头三期F33:1形制、纹饰别无二致;ⅡH25:8折腹盆与原子头三期H55:1纹饰相近,与大地湾二期F360:14器形、纹饰相似,与姜寨二期W232:1形制相似;ⅠF11:1夹砂瓮与原子头三期F37:1、姜寨二期W39:1、史家墓地M42:7形制相似,且前二者用途一致,均为房内的火种罐。由此,丰头遗址第一期遗存与关中西部地区原子头三期及大地湾二期等遗存特征相同,与关中东部地区姜寨二期、史家墓地也有较多相似性,应属半坡文化史家类型。

第二期遗存,发现数量较少,分布于整个发掘区。该期典型陶器以重唇口尖底瓶、弧边三角圆点纹彩陶盆、铁轨式口沿罐、凹底或平底的敛口钵等最为典型,与案板一期、福临堡一期有较多相似性,应属庙底沟文化遗存。

第三期遗存,发现最为丰富,分布于整个发掘区。该期灰坑以圆形的袋状或桶状坑为主。陶器以泥质红陶为多数,夹砂红陶次之,灰陶较少。除较多素面陶器外,纹饰主要为绳纹,亦有部分线纹、附加堆纹等。亦发现少量彩陶,以弧线三角、圆圈纹最为常见,圆圈内多填充竖线或细密的网格纹。典型器物有直口或敛口的平底钵、折沿深腹或浅腹盆、大口深腹罐、平沿喇叭口尖底瓶、附加堆纹瓮等。其中,ⅠH9:23敛口平底钵与福临堡三期H130:4、西王村H4:2:10形制相似,ⅠH74:7折沿盆与福临堡三期F1:1几乎一致,ⅠH9:9折沿盆与福临堡三期T7③:3、案板二期GNXH6:2近似,ⅠH53:3折沿盆与王家咀晚期T3②:1形制一致,ⅠH53:1夹砂瓮与福临堡三期T37②:21、西王村H4:2:19近似,ⅠH9:4平唇口与福临堡三期H100:4近似。综上,丰头遗址第三期遗存与关中西部地区案板二期、福临堡三期、王家嘴晚期遗存基本相同,同时与关中及关中东部地区西安半坡上层、芮城西王村晚期等遗存有较多相似性,应属半坡四期文化。

丰头遗址地处关中地区与甘青地区的交界地带,年代横跨仰韶时代早、中、晚期,文化面貌及发展脉络上与以陇县原子头、秦安大地湾、宝鸡福临堡等几处遗址为代表的关中西部至甘肃东部地区同时期的诸考古学文化较为相似,与关中东部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略有不同,反映了这一时期关中腹心区域与边缘区域考古学文化面貌上的差异性。

领 队:杨亚长

负 责 人:孙秉君

发 掘:赵周荣 高 金 董朴顺 杨科明杨 云 王瑞荣 康耀玉 李明芳

资料整理:杨利平 殷宇鹏 田亚岐 葛衍泽高 攀

绘 图:赵富康

执 笔:杨利平 殷宇鹏 葛衍泽 孙秉君

[1]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陇县原子头[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4]西安半坡博物馆,渭南县文化馆.陕西渭南史家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78(1).

[5]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专业.扶风案板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工作站.宝鸡福临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芮城东庄村和西王村遗址的发掘[J].考古学报,1973(1).

[8]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岐山王家咀遗址的调查与试掘[J].史前研究,1983(4).

猜你喜欢
底径泥质口径
甘肃省泾川县博物馆藏品
口径的选择 What Is the Proper Caliber?
元代磁州窑白地黑绘花鱼藻纹盆装饰浅析(中)
陶刻技法简析
柳孜运河遗址出土的耀州窑系青瓷碗鉴赏
鲁格公司新型6.5mm口径高精度狙击步枪
甘肃省卓尼县洮砚乡达勿坪白土梁寺洼文化墓葬群发掘简报
冲锋枪流行大口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