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盒上的广告“雷” 你踩过吗
——防范快递盒上二维码小广告风险预警

2022-09-28 08:01方方鲁哲
中国信用 2022年5期
关键词:抽奖扫码个人信息

◎文/本刊记者 方方 实习记者 鲁哲

收取快递是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在我们熟悉的快递包裹上,除了快递单和封条,有时还会看到有一些二维码小广告。近日,有消费者反映被快递盒上类似二维码小广告给带进了“坑”里。虽然说是“免费抽”,但往往扫码进入后,需要填写个人信息、支付邮费、拉人砍价等才能领取“免费”商品。这些二维码小广告就像“牛皮癣”一样,跟着快递盒不断流动。

由于这些广告直接贴在快递包裹上,会让部分消费者误以为是快递公司的官方活动,从而根据提示一步步操作。有的消费者被捆绑式下载各类软件的广告,有的消费者被套取个人信息,有的甚至遭遇诈骗,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快递包装上的小小二维码广告,看似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基于我国庞大的快递业务数量,如果任由这些诱导点击、虚假欺诈的小广告随着快递包裹走进千家万户,“小小广告”有可能成为网络诈骗的“大大温床”,埋下社会隐患。

二维码广告藏身快递单“抽大奖”实则套取个人信息

“扫码抽华为手机”“扫码领25元加油券”“先别拆,扫码抽一箱方便面”……不少消费者看到自己收到的快递上还印有二维码,禁不住好奇,拿起手机扫了码。

“还以为是商家抽奖,结果进去都是各种广告,或者是所谓的‘转盘抽奖’,最后竟然抽中贷款广告。”市民赵先生表示,他还遭遇到需要填个人信息的广告,结果填完还是什么都没有,“不再上当了,这不就是骗个人信息吗?”

不仅是赵先生,很多网友也有类似经历。“19元充值100元话费。”前不久,天津市民王先生在收到的快递盒上发现这则二维码广告。他觉得很划算,扫码并按广告指引支付了19元,结果根本没有充值到话费,而是显示其开通了某App会员。

王先生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身边的朋友,发现不少人都遇到过快递盒上的二维码陷阱——有的充值后没有得到相应的优惠,有的下载了一堆App也没有获得奖品。

记者通过查询消费者服务平台黑猫投诉发现,曾有多位消费者反映遭遇类似虚假宣传。近日,一位网友投诉称,他在快递盒上扫了一个二维码,弹出办理19.9元享100元话费的充值活动,却发现广告名不副实。

“我看上面说有赠送话费,是个抽奖,我稀里糊涂地,随手扫了一下。说是有100块钱话费,交十几块钱,然后话费也没到账。商家也联系不上。”某网友表示。还有网友投诉称,他通过快递包装扫二维码,想抽取保温杯,被诱导进入抽奖界面,活动宣称,充值19.9元可获得领取奖品手机一部的资格,如果抽中奖品,19.9元可退款。但他充值后却莫名其妙地成了某商家的会员,“再也不相信了!都是骗人的。”

在武汉从事社区团购行业的小文,就是因为看到了快递单上的一则带有诱惑性的二维码后,便以为是官方的广告,扫码领取所谓的电商红包。

但真实情况是,网页中的红包并不是电商平台的红包,而是一个游戏下载界面,于是小文准备选择点击广告页右上方的退出选项,关掉该广告,但没想到的是,广告页不仅没关掉,手机还自动下载了该小游戏,并且还连带着自动下载了其他乱七八糟的软件。

尽管最后成功删除了这些“牛皮癣”软件,但这种经历让小文直言以后再也不会碰这种快递广告了,“以后不会再因为贪小便宜,而去扫这种未知信息的二维码了。”小文表示。原以为可以领取一些电商红包,可以用来网上购物,却被恶意软件侵犯了自己的手机,差点死机。

小文只是千千万万个被这类二维码所“围猎”的对象之一,幸运的是,这些“牛皮癣”广告并未对其造成更大的损失。但是,有些快递二维码广告可不会这么“温和”,会采取套取身份信息甚至诈骗等形式,让网友造成巨额的损失。再加上如今诈骗技术越来越“高超”,使得许多网友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就成为了这些二维码背后操控者的“韭菜”。

相关媒体曾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在扫了快递包裹上一个印有“随机奖励2箱牛奶”的二维码后,微信页面同样跳转至“幸运转盘”的抽奖环节,页面正上方醒目处写着“贴冬膘送大米”,并备注“每日限量2000袋”。而经过多次尝试,抽中的“奖品”均是联通大王卡,且需要填写姓名、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等信息才能领取,并在下滑页面的底部才看到月费29元,与在其他渠道办理大王卡价格相同。

点开该抽奖页面角落处的“规则”看到,这种“幸运转盘”奖品设置有“2袋大米”“1箱牛奶”“5元红包”“随机红包”“幸运福袋”5项。只有在更为隐蔽的下拉式菜单“更多概率说明”中才能看到,牛奶只有1箱,中奖概率为0.001%,2袋大米也只有2份,中奖概率0.002%。

在连续扫了几个不同快递公司包裹上的二维码后发现,虽然每次弹出的界面各不相同,但都是打着“抽奖”的名义,诱导消费者办理电话卡、购买商品。名为抽奖,实为广告营销,“套路”消费者腰包,并有套取个人信息之嫌。有的甚至直接在二维码上标着“扫码领100元现金红包”,打开后则跳转至某App下载。

“最近送来的快递包裹上几乎都有二维码,有的让扫码领红包,有的是可以抽手机,但扫了之后发现根本没有奖品可以领,就是各种促销广告。”市民冯女士反映,网上购物后很多商家有好评返现,最初她以为快递包裹上的二维码是商家要回馈赠品,但扫码之后却发现,收到的多是引导办卡或是一些教育机构的广告页面,通常需要填写姓名、手机号等个人信息,冯女士担心,这有信息泄露的风险。

“如果有人看到所谓的‘免费领卡’字样,填了信息,按照提示操作,每个月还要被扣套餐费,这不是误导消费者吗?”冯女士认为,这样的广告宣传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对此,泰和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廖怀学认为,消费者应增强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看到快递盒上广告中的“免费抽”“1元抽”“低价换购”等内容要谨慎,不要轻易扫码。

快递工作人员正在完成快递的分拣工作

“小红包”暗藏“大猫腻”“免费抽”要谨慎重

除了“抽手机”“充话费”等套路外,当你遇到“扫码领现金”这样的广告也需要提高警惕。

家住福建漳州的小林是一名“95后”,网购是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乐趣。快递单上悄然出现的二维码广告,也常常闯入她的眼帘。近日,她因为看到一则扫码抽取现金的广告语后,便以为是官方活动,扫码领取所谓的电商平台红包。

但事实是,网页中的红包并非都是电商平台的红包,而多是所谓的抽奖界面。在几次宣传广告语为“待抽取2瓶洗手液”“别扔!扫码抽取5.87元”“抽取保温杯*1”“免费抽3双保暖袜”“待抽取1个电水壶”等二维码扫码活动中,好奇的小林均参与了抽奖,但从未抽中过以上广告语中的任何一个奖项,所谓的奖项都带有明确推广目的,并没有什么奖项真正是广告宣传文字中提到的“免费”。

“我抽奖前还先填写了详细的个人信息,现在回想起来有些懊悔,不知道会不会泄露。”小林回想起自己的扫码经历有些不忿,“以后不会再因为贪小便宜而去扫这种未知信息的二维码了。”如今,小林经常跟朋友揭露此类欺诈广告,防止他们受骗。

无独有偶,陈先生平时喜欢网上购物,因此也经常出入快递代收点,收取自己的快递。最近,他在自己的许多快递包裹上发现了这样的信息。这样的福利看上去挺诱人,难道真有这样的好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陈先生扫开了一个能领100元现金红包的二维码。

随后,陈先生被这个二维码链接到了某平台的“天天领现金打款秒到账”活动。而在活动里,这所谓的百元现金红包可不是那么轻易就能领取的。还需要通过不停的邀请新用户下载该App,给陈先生助力。一番折腾后,陈先生距离百元现金红包,总差着那么几分钱。这福利就是可望不可及。

家住北京朝阳区的高女士反映,她就扫描快递单上的二维码参与过“天天领现金打款秒到账”活动。“需要不断邀请好友助力,获取抽奖机会,然后通过抽取金币、幸运值等不断地积累、兑换,环环相扣,以达到凑足提现金额的目的。”高女士说,她邀请近20位好友助力后,依然没能提现,其他参与人员也没人最终提现。

据记者了解到,安徽省消保委曾对1111份快递单样本进行分析,发现674个样本中含有二维码小广告,占比高达60.67%。其中,出现最多的广告是某平台的“天天领现金打款秒到账”,占比39.32%。此类领现金活动需要不断邀请好友助力,获取抽奖机会,然后通过抽取金币、幸运值等不断地积累、兑换,环环相扣,以达到凑足提现金额的目的。调查发现,有人邀请近20位好友助力后,依然没能提现,其他参与人员也没人最终提现,但都下载了App,免费为活动进行了推广。

安徽省消保委法律部主任董杰表示,经过调查分析,这些广告的真实性存疑。“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讲,我们不能说它绝对都是属于欺诈,但我们也不能确保它的真实性,只能讲就是消费者扫码的时候还是要慎重,因为这里面的太多行为,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也不能完全说它是属于欺诈,每一个可能还要根据扫码广告的具体情况来判断。”

对此,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这种“扫码领红包”行为显然对消费者造成了误导,如果是诱导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如果是诱导消费者填写个人信息,同样涉嫌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受保护的权利。

“二维码生意”套路重重乱象背后或存黑色产业链

作为“电子数据”的电子面单,早已渗透进消费者的生活,一个无处不在的天然“广告位”,自然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盯上。

那这些快递上的小广告从哪来?曾有相关媒体走访山西省太原市的几家快递站点,对方均表示二维码来自打印机系统自带的模板,网点控制不了。一些工作人员还表示不必理睬此类福利,“没听说有人扫出礼品”。在致电几家快递公司的地方分公司客服之后,对方表示地方公司对此并不知情,

随后,该媒体又咨询了多家京东、淘宝店铺客服,同样得到“面单在打印之初便贴上了广告二维码”的回答。当联系到一家快递公司的总部时,对方否认是自己所为,并表示此类二维码是电商平台发货打印系统中自带的。一家位于杭州的广告公司表示,在快递面单上贴二维码广告确实属于自身业务范围,并透露与某快递公司每天有七八千万单的合作量,“但一般不与单个小区或片区合作,主要是量级太小,产生投诉后也不好处理”。

一名负责投放快递单广告的业内人员曾向记者透露,他们和电商平台、快递公司都有合作,商家可以直接通过系统把额外添加了广告的快递单打出来,可根据不同节点、活动区域投放,一天最多可以保证发5万份。还有线下快递单广告投放业务,即通过不干胶外贴在快递包裹上,甚至可以单页放置在快递内部。至于投放的都是哪些广告,该业内人员声称,“只要不违法都可以,也没有什么审核”。

而多位消费者投诉称,被骗后与快递公司交涉,对方称广告不是自己发布的,自己不需要为此负责,也无法为其解决问题。

有行业人透露,快递的流动性强、传播广、难以追查,这就让基于快递的一些灰色生意有了强大的传播链。据记者了解,快递单广告的产业链其实很简单,首先是广告商与打广告的客户签单,然后快递员负责设计和分发二维码广告贴纸,分发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广告商与快递驿站或快递员合作,当然这种行为是被各快递平台明令禁止和打击,但仍会有人冒着能赚则赚的想法,以身试险。他们会将广告商准备好的带有二维码的广告贴纸贴到快递盒上,一单能赚1.5元。另一种是广告商直接找到商家这个源头,让他们在发送包裹时,在包裹内安置广告图纸,广告商给商家的利润约为1.5元一单,商家很难不接受。这两种广告合作模式在快递圈内已经屡见不鲜。

当记者在网上搜索“快递广告”等关键词,可以发现大量的有关线下快递广告的招商广告。一位广告商表示,只要不违法,什么形式的广告都可以做,不仅仅是在快递单上贴二维码,还可以在包裹内夹上广告纸张。该广告商表示,每天他都会有生意找上门,一般一天可以接到200张左右的广告生意,一张广告利润在2元左右,量大有优惠。如果按照这个广告商的数据,一个月净赚1万元不成问题。

对于未经消费者同意强制在包裹上张贴二维码广告的行为,不少人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犯。“快递是我的私人物品,怎么可以在上面随意张贴广告?”王女士说。

太原理工大学法学系主任张振宇表示,如果购物成功,快递及其包裹的所有权归消费者,快递公司并不具备所有权,未经授权而乱贴广告的行为侵犯了该包裹所有人对包裹外包装的收益权。但他也解释道,对于快递公司等是否能够在包裹上贴广告,我国尚未出台具体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目前只有在快递封装用品的国家标准中可以查到“包装袋任何部位不得印有经营性质的广告”。

民警将反诈骗宣传贴纸贴在快递包裹上

根据我国的广告法规定,广告应当真实、合法,以健康的表现形式表达广告内容,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张振宇表示,通过诱导的方式吸引消费者扫码抽奖,并把极低的中奖率隐藏在大众很少打开的下拉式菜单中,导致几乎无法抽中包装上承诺的奖品,这已经涉嫌发布虚假广告,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一些受访法律人士认为,此类二维码广告涉嫌随意收集个人信息,若将所获信息不分类型、不加区分地用于互联网商业行为,可能会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甚至会导致电信诈骗等案件。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在尚无有关部门注意到此类现象的情况下,可能会滋生一些不法分子窃取个人信息的行为,造成居民信息泄露。因此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有关法律,明确快递外包装是否可以张贴广告以及其他具体要求,并及时补齐监管漏洞。

快递广告“花样百出”四大套路“坑”你没商量

今年1月18日,“快递单上的这种码不要扫”的微博话题冲上了热搜,当天阅读量高达9500万次。事情起于安徽省消保委发布的一则警示,指出快递单上的二维码小广告并不能确保真实性和安全性,可能还会被违法获取个人信息。目前,消费者多半是看到快递广告上带有“免费抽”“待领取”“1元抽”等字样的二维码,拿起手机扫码,然后一步步被二维码中的内容骗取财物或身份信息。

“既然有风险,那么能不能不要在快递上印这种东西了,毕竟还有很多人好奇忍不住去扫?”“现在绝大多数快递有,与其让用户不扫,能不能官方出文明令禁止?”“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快递上会有这些码呢?”在微博“快递单上的这种码不要扫”话题下,有不少用户对此现象发表观点。

针对快递单上的小广告乱象,记者通过搜集网上资料,梳理出以下几大套路,值得广大消费者警惕。

一是充值话费套路。这类小广告的迷惑性非常强,通常打的招牌类似于“仅需19元便可充值100元话费”,由于是直接贴在快递包裹上面,消费者会误以为这是快递公司的官方活动,就按照提示扫码,但是其实这都是满满的套路,当消费者扫码转账过去,却发现话费并没有到账,而是被不法分子从中牟利,这些不法分子为了获取利益,盯上了快递,用快递来实现其骗取钱财的目的。

二是深陷小游戏提现套路。这类广告多以小游戏的形式出现,小游戏会给予玩家一定的现金奖励,比如玩了多少关卡后,会送给玩家几元钱,但当用户想提现的时候,系统多会以游戏内要达到一定的金额门槛才能提现,后续系统不会让玩家提现成功,而玩家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无可避免的会观看一些小广告,平台就是通过这些广告创收。比如,最近快递单上就出现了“小猪快跑”“种树送果盘”等小游戏的二维码,吸引网友参与。有不少网友直言,这些小游戏的套路,都是不断增加升级难度,不断设置新的提现要求,不会轻易给用户提现资金。

三是扫码后出现捆绑式下载各类软件套路。当消费者扫描快递上的二维码后,发现扫码的内容与快递单上宣传的文字内容不符后,会点击“退出”按钮退出该界面,实际上“退出”按钮就是背后平台故意设置的“下载”按钮。当点击该按钮后,界面会自动下载捆绑式的软件,如果这类广告背后的平台方有良心,那么只会让网友的手机里出现一些无用的App,如果是不正规的平台方,那么很有可能会植入诈骗App以及偷网友手机流量的App,甚至可能会造成用户经济损失。

四是利用优惠去套取用户身份信息套路。这种是快递单上比较常见的广告。通过诱惑性的宣传语,诱导扫描二维码,领取所谓的“优惠券”“方便面”“手机靓号”等。当你在扫码界面输入个人姓名、电话等信息,你的信息可能就会被后台偷偷的“记录”,然后再以低廉的价位出售给他人甚至是不法分子。

清除快递盒“牛皮癣”还需多方发力综合施治

中国是快递大国,据有关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达1085亿件。巨大的快递包裹投放量,让“包裹上贴广告”的生意悄然兴起,快递盒二维码广告营销“套路”早已不是新鲜事,根据抽样显示,约6成快递包裹贴有小广告,有的诱导收件人拉人砍价,索取隐私信息,有的是虚假广告。

近年来,快递用户信息泄露事件层出不穷。大量快递客户的个人信息在网上被打包出售,每条售价从0.8元至10元不等。这些被窃取贩卖的快递信息少数被用于定向营销,大多数会被不法分子利用实行诈骗。

对此,我国不断完善对公民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从2021年1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其中第五章第五十一条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要采取相应措施确保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并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以及个人信息泄露、篡改、丢失。这就意味着,对于处理个人信息的平台来说,无论哪个环节出现数据泄露和数据滥用,均需承担相应责任。

金融科技行业专家张鲲谈到,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侵犯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可处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千万元以下或上年营业额百分之五以下的罚款。“相较以前《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两高司法解释中提到‘罚金数额一般在违法所得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规定,罚款力度大大加强。”

在今年4月,国家邮政局、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开展为期半年的邮政快递领域个人信息安全治理专项行动。会议指出,将部署开展为期半年的邮政快递领域个人信息安全治理专项行动。对侵害用户信息安全行为“零容忍”,严厉打击涉寄递电信诈骗、空包“刷单”等违法犯罪行为。

此次会议要求,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保障,从严从实从细抓好各项措施落实。要密切协作配合,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切实形成整体合力。公安机关网安、刑侦等部门要将专项工作与“净网2022”“护网2022”、打击电信诈骗等专项行动有机结合,网信部门要加强与邮政管理部门、公安机关的协同配合,不断健全完善邮政快递领域个人信息保护相关制度措施,切实提升邮政快递领域个人信息保护水平。各企业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对全网专项行动的统筹调度、内部管理。

“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因为该广告的虚假宣传而导致损失,可以对广告主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损失,当然,也可以要求广告发布人快递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广东瀛尊律师事务所律师翟卫东说。

记者梳理发现,要想抵制快递“小广告”乱象,需要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相关部门应积极承担起监管的主体责任。需要将快递盒广告纳入监管范围,提高执法力度和精度,有的放矢地打击虚假广告投放行为;或可制定试行快递盒广告管理规范,明确广告平台、电商平台和快递公司的责任和义务,让快递盒不再是广告投放的“法律飞地”。

二是快递公司应做到“守土有责”。快递公司有义务、有责任对自己“阵地”上的内容进行严把关、严审核,以确保快递面单上印制的广告内容不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加强法律审查意识,建立内部快递盒广告投放审查机制,不能无底线、不加审查地接些打擦边球的小广告。要清楚认识到,即使作为投放载体,承接虚假广告,也需承担连带责任。

三是消费者也需要提高警惕。首先对不明来历的二维码不要乱扫,其次更不要对这种天上掉下来的抽奖抱有什么期待。无论“免费抽方便面”还是“苹果手机”,那都是别有用心之人在套路你。广大消费者应提高警惕,避免交“智商税”,一旦遭遇“快递面单广告”的侵权行为,消费者应积极大胆地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

猜你喜欢
抽奖扫码个人信息
脐橙连上物联网 扫码便知“前世今生”
山之高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要做好个人信息保护
个人信息保护进入“法时代”
开学大抽奖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警惕个人信息泄露
中国进入“扫码”时代
大抽奖
抽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