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华·华英合解建筑辞典》编撰始末看近代建筑知识建构

2022-09-28 10:16周益竹徐优朱晓明
世界建筑 2022年9期
关键词:英华语汇辞典

周益竹,徐优,朱晓明

1 研究问题

1930 年代,民国社会处于传统与现代的历史交汇点,在生活水平、认识水平、技术手段上都远落后于欧美。西学东渐之风盛行,使中英文互译成为当务之急,字典出版蔚然成风。1936 年前尚未有建筑学专门的术语字典,仅在工学词汇框架下,部分词汇与建筑学重叠,这一年中国建筑学界第一本英汉双解辞典《英华·华英合解建筑辞典》(以下简称《合解建筑辞典》)问世(图1),由上海市建筑协会出版,杜彦耿编纂(图2)。作为开山之作,研究这本辞典对认识中国近代建筑术语统一的发轫历程具有直接意义。

1 《英华·华英合解建筑辞典》封面

2 正基建筑工业补习专门学校教师合影,杜彦耿为后排右一,引自《建筑月刊》,1933(01)3

这本辞典一出版即受到梁思成的关注,他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为此书撰写了长篇书评[1]。书评充分肯定了杜彦耿的学术贡献,称之为“这在我国工程界,不惟是建筑界,是个创举,是值得庆贺的。”也严谨地提出了商榷和更正的建议,此书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目前并未被学界关注。近期学者对该辞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现代建筑术语系统的形成、术语史料梳理等方面。王凯曾将这本字典的编撰作为一次“现代性”的实践来解读[2]。潘一婷认为它是中英建筑贸易正式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指出了该辞典与杜彦耿《营造学》之间的关联[3]。可以看出,既有研究是基于评述者的视角对辞典进行了解读,而站在编纂者的角度回溯辞典编著的过程,有望呈现出新的研究进展。本文梳理了该辞典的构思起源、单词择选标准,并进一步结合梁思成的书评,对辞典尚不为人知的一面展开了探究,指出《合解建筑辞典》编著中暴露出的矛盾和杂糅折射了我国近代建筑知识体系建构的特殊历程。

2 一本杜彦耿独当一面编撰的辞典

2.1 《建筑月刊》上的初稿

1932 年11 月上海建筑协会杂志《建筑月刊》问世,杜彦耿任主编。杜彦耿(1896-1961),上海建筑协会发起人之一,协会杂志《建筑月刊》主编,是一位具有丰富从业经历的营造商。他在《建筑月刊》上撰写了“建筑辞典”“营造学”“建筑史”等连载专栏。其中“建筑辞典”将《合解建筑辞典》的初稿先行刊登,广求更正意见,修正后才发行了单行本。杜彦耿认为编写字典是后续写作“营造学”的基础[4]。此专栏从1933 年第1 卷第3 期起,到1934 年第2 卷第9 期,共计连载17 篇,以A 字母单词“嵌子”(Abaciscus)开始,以V 字母词组菜圃(Vegetable garden)草草结束,未能完成26 个字母排序的完整编辑。与最终单行本辞典分为英华上部和华英部不同,月刊上的“建筑辞典”只有英华部上部词汇,英华部下部和华英部为出版单行本时添加内容。

2.2 文本结构与服务对象

专业字典作为一种实用性书籍,通常具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建筑辞典”连载结束当期,《建筑月刊》即发出单行本发售预约广告(图3);文中特别说明了单行本字典结构,“为便利起见,先以英文字母为序,附以华文释义;再以华文笔画为次,附以英文原名。”[5]通过月刊上其他预约广告可知[6],编者设想的服务对象为3 类:一类为专业建筑人员,如建筑师、土木工程师、营造厂及营造人员、土木专科学校教授及学生;二类为工程技术人员,如公路建设人员和铁路建设人员;三类为事务性人员,如律师等(图4)。身为营造商的杜彦耿希望字典有广泛的受众,简便易用。最终发行《合解建筑辞典》由英华和华英两部分构成。其中英华部又分为上下编,分别按字母顺序排列,配以释义和插图;华英部按照偏旁部首笔画数排序,较英华部更为简洁,只用英文单词对应中文翻译,去掉了解释说明。英汉、汉英双解的体例结构在当时工程字典中实属创举。

3 辞典发售预约广告,引自《建筑月刊》,1934(02)11-12

4 辞典服务对象分类图

2.3 名辞分类方法

名辞分类方式体现了对字典最初的结构设想。上海市建筑协会曾在“建筑辞典”连载前做了两次筹备工作:第一次是1932 年11 月22 日分函沪地建筑师、工程师及营造家,发起组织建筑学术讨论会,“以确定建筑技术及材料等之统一的名辞范围”,沈怡、庄俊、汤景贤皆回函表示赞同[7];第二次是同年12 月25日举办筹备会议,确定了起草委员会成员、辞典编撰办法和每周会议时间。会议决定由庄俊草拟建筑材料名辞、董大酉负责装饰名辞、杨锡鏐编撰地位名辞(地点名辞)、杜彦耿统筹全书的英文字母排列,即他作为统稿人和负责其他未尽事宜的编写[8],几位建筑师将自己擅长也最关切的方面作为分工方向。然而,后续字典编写任务并没有按照既定分工完成。根据字典自序,杜彦耿凭一己之力完成了编撰工作,原因是“各人忙于业务,起草委员会复不能如期举行”,1930 年代,中英字典出版的热烈氛围和蒸蒸日上的建造业实际需求刺激杜彦耿加快了实施的步伐。杜彦耿具有几重身份,他创办的夜校需要教材,身为营造商急需推广机械设备,作为出版人有义务推动建筑师与国际语境接轨,《合解建筑辞典》不是一本独立的字典,而是与建筑设计、夜校教育、施工建材、设备买卖等都有关联,是形成人和物以及知识合力的一个环节。

3 是原创还是引荐或抄袭?

参考文献溯源是探究杜彦耿字典编撰结构和学术路径的另一线索。“建筑辞典”专栏前一篇文章为“英和建筑语汇编纂始末概要”[9],这篇文章翻译于1919 年日本建筑学会出版的《英和建筑语汇》[10](图5),详细说明了编纂时一切经过。通过仔细比对,《合解建筑辞典》英华上部按字母排列顺序的名辞与《英和建筑语汇》 单词表非常相似(图6),仅有15%左右新加单词,其余按日本词表顺序抄录,释义与插图为新加(表1)。

5 1919年发行于日本的《英和建筑语汇》

6 《英华·华英合解建筑辞典》与《英和建筑语汇》第1页图

表1 《合解建筑辞典》与《英和建筑语汇》对比,周益竹绘制

字母A 词表中共有157 词,杜彦耿新加入21 词,其中7 词为材料名辞。至于英华下部单词来源,很多是将上部中所删减《英和建筑语汇》单词重新加入,上下部单词也多有重复。杜彦耿之后编写的《营造学》《建筑史》(译)中的插图也多出现在《合解建筑辞典》中。字典仅有的两张彩图与《建筑月刊》中杜彦耿译“建筑史(二)”埃及建筑插图一致[11]。从杜彦耿的名辞择选方式可以看出,他更加注重材料、设备等名辞,不惜篇幅加入字典中,这与他营造商的身份背景是分不开的。

《合解建筑辞典》中包含很多西方古典主义的装饰纹样。通过对书中古典装饰纹样的来源进行研究发现,《英和建筑语汇》的参考书之一为美国1891 年出版的《艾德琳艺术词典》(Adeline's Art Dictionary)[12](图7)。这本字典1884 年由法国画家兼历史学家朱尔斯·艾德琳(M.Jules Adeline)编著,法文名为Lexique des Termes d'Art[13],中译为《艺术术语词典》(图8)。《英和建筑语汇》与其词表内容也很相似。而英文版《艾德琳艺术词典》的序言中写到,“有大量的定义和插图吸收了费尔霍尔特·弗雷德里克·威廉(F.W.Fairholt)的《艺术术语词典》中的大量内容。”1)威廉是英国雕刻家和考古学家,擅长做版画为出版物配插图;1854 年他编著了《艺术术语词典》(A Dictionary of Terms in Arts)[14](图9)。当时,英国正处在“工业革命”初期,考古之风盛行,建筑风格上追求古典复辟与样式折中。受此影响,威廉的《艺术术语词典》中含有大量古典建筑线脚、浮雕、纹饰、图案等。这也间接影响了《艾德琳艺术辞典》《英和建筑语汇》以及《合解建筑辞典》的术语风格,使其先天带有古典装饰纹样的基因。这样来看,就形成了“英—法—美—日—中”的建筑字典传播轨迹(图10)。

7 《艾德琳艺术辞典》(Adeline's Art Dictionary,1891),来源:books.google.co.jp/

8 艾德琳《艺术术语词典》法语版封面,1884,来源:upload.wikimedia.org/

9 F·弗雷德里克·威廉《艺术术语词典》,1854,来源:books.google.co.jp/

10 《合解建筑辞典》参考文本知识传播轨迹图

4 辞典问世引起了梁思成的关注

对于这样一本具有开创性的字典,建筑学界对此的评价可以从梁思成“书评”中一探究竟。1936年9月,梁思成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发表书评,对杜彦耿辞书遗漏、错误详细分类指正。书评中梁思成指出了7 大类修改意见:“一、无必要增订英华部下编;二、重要遗漏15 处;三、意义含糊20 处;四、释译错误21 处;五、译名前后不一致2 处;六、释名错别字或不雅驯6 处;七、插图不合适6 处。”笔者将这些词汇重新梳理,将所勘误字词分为秩序、要素、组构、场所、分类、装饰。其中秩序、要素属于结构范畴;场所即最初辞书构想中的地位与分类同属类型范畴;装饰纹样是美术审美的体现;组构涉及到元素的组合构成,是3 大类的交叠区域。在所分3 类中,梁思成对结构词汇关注度最高(图11、12)。

11 鲍扎建筑教育体系图解

12 梁思成书评勘误词汇分类图解

五柱式(Five orders)、拱券(Arch)、穹隆(Vault)等词是西方古典建筑语言体系构建的基石,杜彦耿的编写疏漏显然是对建筑体系认识不足。以“order”一词为例,对于该西方建筑学的核心词汇,杜彦耿未给予特别重视,字典中对经典五柱式的英文收录不全,译文前后不一,其中混合柱式(Composite order)一词未被收录。梁思成在书评中前后两次提及“order”相关词为重要遗漏。关于拱“Arch”,《英和建筑语汇》中 “Arch”词条下共有111 个词组,可以看出其在建筑术语中的地位,但杜彦耿只选取了两个。梁思成拓展了词组群,强调在“Vault”词条下,除回廊拱顶“Cloistered Vault”,其他各种穹隆“Valt”,如交叉穹顶“Groined Vault”、筒形穹顶“Barrel Vault”等皆应加入;同时他也注意到用于拱券施工的支撑桁架“Centering”,而杜彦耿在具体的设计与施工方法上敏锐度不够,拱在塑造大空间、解决结构受力和建筑形态塑造方面具有时代性,在近代的技术优势十分鲜明(图13)。

13 用于拱券施工的中心支撑模板,引自克拉姆·伊恩《石匠艺术》

《合解建筑辞典》 释文错漏等现象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4 个方面。一、日文直录而造成语义不清;二、日本字典释义正确,杜彦耿翻译中文时对细微语意差异认识不足,梁思成通过分析词源对单词深层意义进行解读;三、杜彦耿字典中,俚语与术语并行;四、编者知识结构决定了选词偏好,如Palladian motif帕拉第奥母题(图14),梁思成称其为“Palladian 建筑中最特殊的,未指出颇觉美中不足。”

14 帕拉迪奥设计的巴西利卡,维琴察,采用帕拉第奥母题双层券廊,1546-1617,引自罗伯特·塔弗诺《帕拉第奥和帕拉第奥式建筑风格》

书评结尾处,梁思成批评得很委婉。他强调辞书出版要慎重行事,不能操之过急。杜彦耿在 《建筑月刊》中的回复,对字典遗漏、意义不明、释义错误等学术问题一带而过,对一些细枝末节问题着墨很多。梁杜的隔空对话,梁思成偏重建筑体系和学术的准确性,而杜彦耿关心的是行话、造价等实际操作层面问题;梁思成建议要深积淀、广求证而后出准确权威性字典,杜彦耿想以字典工具书做基础,拓展业务、提供教材、编译图书。这些都是知识背景和编撰目的不同产生的差异,导致两人的对话其实并不在同一频道。但争鸣颇有裨益,可以看到建筑学术语译文未确定时期,建筑师和营造家的不同视角,建筑术语服务于广大的建筑从业者,讨论越充分,适用性才可能更强。

5 结语

通过这本字典的微观案例研究,看到建筑学术语从欧洲、美国、日本再到中国,西学东渐的传播轨迹,也体现了从近代开始中国建筑话语权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走过了借鉴乃至抄袭的一条曲折之路,这种积累在日本同样体现得很明显。从历史进程中看,杜彦耿《合解建筑辞典》对日本和欧美词典的参考存在必然性,其中也蕴含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民国时期新旧文化交织、东西文化分野,欧美及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成为新知识与新文化的输出国。此时的中国内忧外患,缺乏现代建筑学术积累,只能求助于体系完备、技术领先的他国资料。这些参考字典承袭了古希腊、古罗马古典石筑建筑体系,注重比例、柱式、拱券、雕刻、纹饰。因此,杜氏字典中审美情趣、建筑经验都非常西化,但脱离了欧洲建筑语境,这些知识变得离散和表面,与民国时期中国建筑审美、建造能力存在明显的疏离。

《合解建筑辞典》的编写基于实用主义,与学院派建筑著作有不同的诉求和目的。在建筑知识全球化传播的本土进程中既有编著者基于国情,特别是行业发展切身感受的自觉建构,也有对外来影响的生搬硬套。民国营造家看到时代浪潮不可阻挡,希望参与国际化建造,急于搭建中西建造语言的桥梁;对西方先进建造技术、建造文化是一种全盘接受的态度,造成了字典体例上的杂糅,但却勇于尝试。而梁思成的勘误从另外一条线索同样显示了鲍扎教育在中国落地生根的支脉关系,这一学术谱系始终贯穿在中国近代建筑的起步阶段,并被一代代建筑师充实。他用鲍扎教育体系的结构理性来思考中国传统建筑,提出了“建筑可译论”。民国营造家和建筑师都在以自身的努力推进建筑学发展。

跨越近现代,建筑学字典从未离开先贤的视野,22 年后,庄俊再编建筑字典。虽然没能成为《合解建筑辞典》的编者,但庄俊对建筑术语辞典编纂一事一直放在心上。1954 年他担任上海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期间,历时4 年,于1958 年完成了《英汉建筑工程名词》一书的编订。字典结构清晰,版式简明,译文更为准确。编撰字典需要编者高屋建瓴,从而引导人们对规范性知识的探寻,同时也要耐得住寂寞,黄作燊、陈占祥在郁郁寡欢的时候都被分配编写字典。回看《合解建筑辞典》,俨然成为时代孤本。辞典折射时代,时代中的语汇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逻辑关系建构了中国近现代建筑材料生产、设计策略、施工、设备和建筑样貌的早期缩影。□

注释

1)《艾德琳艺术辞典》(Adeline's Art Dictionary)的序言原文如下:Although Adeline's name appears on the title-page of this Dictionary,there will be found within its pages a large number of definitions and numerous illustrations which are not contained in that work.While nothing that has made M.Jules Adeline's "Lexique des Termes d'Art" so excellent an authority has been omitted,a large amount of information has been incorporated from Mr.F.W.Fairholt's "Dictionary of Terms in Art."

猜你喜欢
英华语汇辞典
Empirical Likelihood for Partially Linear Models Under Associated Errors
能甚深人智慧海——以《青藏辞典》“觉悟之旅”为中心的解读
书写独特的小说——评格绒追美的《青藏辞典》
我可爱的小门牙
用歌剧语汇展示戏剧力量——解读悬疑歌剧《马克若普洛斯档案》
《荆楚岁时记》饮食类语汇探析
亚鲁辞典
向大师致敬
How to Teach English Reading Effectively
她被父亲送进精神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