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贺震
据《法治日报》近日报道,2021年年底,河南省信阳市市委成立工作专班,启动拆墙透绿行动。市委市政府大院围栏拆除后,原本由政府机关“独享”的绿色景致向市民敞开,前往广场休憩玩耍的市民络绎不绝,以至“到市委大院里玩儿!”成为不少市民的口头禅。在市委市政府的带头和推动下,信阳市目前已拆墙透绿1500多处,城市公共绿地面积大幅增加,市民休闲空间不断拓宽,城市品质得以提升,人居环境得到改善。目前,河南省南阳市、开封市、濮阳市等地都在进行拆墙透绿工作。
读罢此则消息,笔者不禁为信阳市拆墙透绿的做法点赞、叫好!党政机关拆墙透绿,拆掉的是围墙,拉近的是距离,共享的是绿色,收获的是民心。拆墙透绿,打造“生态休闲、健康活力、品质生活”的花园城市,促进了公共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城市人居环境更加美好。信阳市的做法,顺民意得民心,值得借鉴推广。
一直以来,大院围墙是党政机关单位的标配,众多的党政机关几乎都被围墙或栅栏围住,人员进出要经过出示证件、办事部门同意、门卫登记等相关程序,普通群众通常进不去。高墙、铁门、岗哨,一方面,显示出了党政机关的权威,维护了机关的工作秩序;另一方面,阻塞了民意的传递,影响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同时,机关大院的一道道围墙(围栏),挤占了宝贵的城市空间资源,阻断与割裂了人们的审美视野,阻碍了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
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私家车入户率的提升,行车难、停车难等诸多“城市病”日益凸显。同时,随着城市居民审美层次和对休闲娱乐需求的不断提升,城市空间资源愈发紧缺。在这种情况下,占据着城市空间资源的党政机关围墙(围栏),就显得与时代的发展和居民的需求格格不入、碍手碍眼。与时俱进,拆墙透绿,向围墙要空间,开放原本封闭的机关大院,就成为破解“城市病”,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必然选择和重要的民生工程。
拆墙透绿,要与打造没有围墙的花园城市结合起来。在城市建设上,要确立“把城市轻轻放在山水之间”的理念,把整座城市当作一个大公园来看待,变“在城市中建公园”为“在公园里建城市”,通过实施“微创手术”,让原本关在高墙深宫里的风景走出来,以围墙的“减法”换来城市景观的“加法”,打造一座座串联一体的“口袋公园”。在敞开绿色空间、拓展景观共享度的同时,使之与道路市街自然融合贯通,形成路绿相融、街院一体的开放空间格局,让市民充分感受自然之美,享受城市之美。
拆墙透绿,要与改善城市道路交通结合起来。当前,许多城市交通拥堵,上下班高峰期尤其严重,这与城市道路的“微血管”缺失或阻塞不畅有关。城市的主干道和次、支干道,就像人体的大动脉和微血管,打通微循环可以缓解主干道的交通压力。在拆墙透绿过程中,应通过整理机关单位内部道路,使其融入外部路网,丰富城市道路的“毛细血管”,形成一定范围内的交通微循环体系,从而实现城市交通的“微循环”,有效破解城市拥堵问题。
拆墙透绿,要与服务便民结合起来。要因地制宜,设置阅报栏、科普宣传栏、公共文化墙,设置廊架廊亭、坐凳座椅、健身器材等“城市家具”,打造城市客厅、便民港湾,为群众提供休憩空间,为市民茶余饭后的休闲提供好去处,方便市民赏景时“歇歇脚,聊聊天,甩甩胳膊遛遛弯”。同时,还应针对市民停车难问题,一方面,通过提升绿化景观,新建、改造、增设停车位;另一方面,开放机关车场、车库,方便居民停车。另外,还应适度开放篮球场、羽毛球场、自行车停靠点、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为群众上个厕所、洗洗手提供方便。
拆墙透绿,要与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结合起来。一些党政机关之所以不愿或不敢打开大门,而是用围墙一隔了之,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担心群众上访闹事,担心有种种安全隐患。说到底,这是对自身工作没底气、对普通群众不信任的表现,是群众与党委政府之间隔着一道“心墙”。敢于拆掉围墙,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城市开放程度和文明程度的标志,是对社会治理水平的自信。因而,实施拆墙透绿工程,打破机关大院的封闭格局,使昔日“神秘”的大院一览无余,是对政府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一种倒逼。从“怕破防”到“不设防”,需要党政机关有一种“打开大院”的底气和自信,需要扎实有效的社会治理作支撑,需要党政机关真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切实拆除政府和百姓之间的“心墙”,建起“无围墙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让群众“进机关像进自家小区一样容易,见工作人员像见家人一样亲切,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