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巍,周沫含,崔 阳,马登辉,杨少达
(安徽工业大学 创新教育学院, 安徽 马鞍山243032)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高校公共选修课应在提升学生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大学生的成长。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我校开设了以交流对话为主的人文思政公共选修课“与大学生的心灵对话”。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以多种方式进行交流,授课对象为本科生,不限专业、年级,也不断有未选课、外校的学生加入学习和对话。在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断思考、研究、敏锐把握学生的内、外在的细节变化,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给予指导,不断丰富交流内容,积极引导学生的成长。
贴近大学生成长的实际,以“立德树人”的理念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可以有的放矢,更好地完成对大学生的引导和教育。
大学生从18岁之前的“被选择”的被教育成长的主题,转变为18岁成年后的成长中必须完成自觉成长和成才的过程,必须学会自主“去选择”的根本质变转换。本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在刚进入大学校园,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平等、多层次的交流沟通,实施多个层面和角度的交流对话和引导,针对他们的成长,帮助他们学会做出成人后的第一次自我选择。
当然,对大学生思想的引导教育,还需要其内心认同和自主行动。青年大学生可塑性较强,通过不断的、正向的交流互动,激发起他们的自觉行动,这正是本门课程教育的真正目的。
在“与大学生的心灵对话”课程中,按照教学大纲,教师围绕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流、目标、情感、困惑、考研就业等一系列成长问题,开展课堂教学与对话,并延伸至课后线上和直接当面的交流和对话。教师针对课程不断超前思考,根据上次课的话题交流情况收集学生的反映和要求,在下一次的课堂上集中答疑解惑。如针对部分学生就学习和生活节律的把握、恋爱与情感的问题等,教师逐个主动进行微信、电话交流,释疑解惑。
在课程学习的学生之间开展横向平面交流。针对在校教育的感悟等进行全方位、不回避的多种话题和形式的交流和对话,一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二是可以看到在校生的思想和行为的真实状况,三是可以与时俱进,在不断变化发展中把握实际、引导方向,有利于对大学生的成长进行合理引导。
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课堂教学中,首次通过超星学习通系统邀请本校毕业后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和以前选修过本课程的部分学生进入课堂交流,再用腾讯会议的网课形式,尝试拓展师生之间、毕业学长与在校生之间、在校学生相互之间的对话交流,使授课对象在建立多种积极的对话交流关系的同时,能够互相鼓励并针对成长中的相关问题互助互鉴。主要由学长就他们在校期间的思考、成长、专业转换、学习、社团工作、科研竞赛、考研就业等做详细的介绍和感悟分享。
课程教学准备阶段,笔者联系曾经选修本课程的毕业生4人,其中在上海工作2年并准备回来考研的学生一位,保送或考上湖南大学、江苏大学和河北科技大学等研一学生各一位。在网课教学中,提前布置,引导他们先加入课程QQ群,旁听第三次(共三节)课,并以腾讯会议的网课方式进行了事先预演,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第四次课中,由他们4人分别来主讲。他们都作了精心准备,分别讲述了自己在母校4年中的成长和感悟,以及在工作和读研后的收获和思考,并回答同学们随时提出的问题,相互交流讨论。第五次课,让学生带着问题向学长们提问交流。
课程结束,并不意味着交流和对话结束,因为与学生建立了线上、线下和当面交流对话的多种途径,形成和逐步深化了教育时空的延伸、连续。
课程进行期间,学生相继提出了一些典型问题,教师给予相应疏导解决。
1.学习生活节律混乱。一位今后有可能被保研的同学是班长、预备党员、学生会干部,他提出,自己在家上课感觉精力难以集中,除了上网课就是玩手机游戏,觉得自己非常颓废却又难以自拔。教师建议其在业余时间做网上公益和线下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更可以抽时间去父母工作单位看看、了解父母的工作,并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通过交流和沟通,增进了解,并改变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2.专业选择和转换问题。专业选择和转换是学生遇到的突出问题,比如工商管理专业部分学生提出对专业的疑虑。教师在对专业及前景进行分析后,建议其注意专业课程配置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增加自己的专业宽度和适用性,利用业余时间提高自己,以合理的学习态度应对挑战。对于想转至ACCA(国际注册会计师)班的学生,因为学费高,而且国际标准考试较难,则联系相关课程教师给学生加以分析并给出合理建议。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考研选择、情绪控制、复习方法、节律掌握等方面也提出了多种参考意见和建议。
3.课程之外的竞赛、科研项目的选择。教师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主动积累。在师生交流过程中教师提供关于各类大学生科研竞赛和项目的参加方式、方法和内容的引导和建议。如对大一学生提出,他们一般不能作为科研和竞赛项目主持人或成员,但却可以通过与作为项目组负责人或组员的大二、大三学长主动联系和沟通,以项目组的编外成员参加。这样在大一时就熟悉了科研和竞赛的内容和方法,在大二能够申请有关项目时,就可以驾轻就熟地主动完成申报,进行团队的聚合和组织,争取成为项目主持人,更好地锻炼和积累自己。
4.情感问题。情感问题是大学中最常见的成长问题。从与学生的各种交流来看,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青涩和不成熟的现象,教师主动与他们交流,用平等主动的态度和方法与他们沟通,赢得他们的信任。只有这样,才会有教与学的真正交流和不断改变,因为教育是流动的,而绝非一成不变。
在每年的课程和各种活动中,通过与选修课程的学生进行交流,积累了大量第一手的交流的信息,并在本项目的开题和研究过程中让多位研究生、本科生加入,带领他们进行项目讨论和研究,教会他们科研项目的申报、开题、研究和撰写论文等一系列工作步骤和内容。同时,也联系了数家出版社,将以本课程多年来的教学素材和结课时要求学生上交的作业——3000字以上的个人成长和感悟的文章(加入作为教师和长者的串联文字和文章)分主题、章节成书,以激励更多大学生的思考和成长。
第一堂课结束前发放“学生反馈征询意见调查表”(见表1),用以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
表1 学生反馈征询意见调查表
按照学习、成长、生活、情感、困惑迷茫和考研就业的顺序进行层次递进的对话和讲解,每次课的最后留20~30分钟,让学生提问,共同交流,课后如果还有问题,可以在下课后单独与教师进行交流。课程教学计划的实施见表2。
表2 学生反馈征询意见调查表
开课后的第一节课上布置结课作业:要求每位选修课程的学生完成3000字以上的以个人成长为主题的文章,题目自拟,作为结课的论文,倒数第二次课时上交,最后一次课上教师予以精选点评。
通过线上课程微信群的设立,线下预约每次课后的面对面沟通谈话,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包括课程结束后的延续交流。
公共选修课程“与大学生的心灵对话”通过引导大学生主动与教师、同学、学长等进行对话和交流,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帮助他们毕业走上社会后能继续相互交流、相互鼓励,进而实现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