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明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积极老龄观是全社会都应当树立的理念和观点。全体社会成员都应该积极看待老龄化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积极看待老年生活,正确认识老年人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机遇。帮助他们树立积极老龄观,不仅包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还包括树立独立自强观、终身学习观、主动参与观、科学养生观、积极预防观、积极康复观。
独立是《联合国老年人原则》的内容之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独立自强思想。《周易·乾卦·象辞》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中,“自强”是核心,“不息”则是强调持续性。也就是说,在这句话中最主要的内容是“自强”,“自强”同时也是儒家的普遍观念,表达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
老年人“自强”体现在其独立性上,表现为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自主等。老年期的功能衰退尽管无可避免,但却可以通过“自强”来延长各项独立生活能力所维持的时间,延缓衰老的进程。因此,中青年要为老年人的独立自强创造机会,避免将老年人过度“养”起来;老年人也要摆脱那种需要他人照顾的依赖心理,能自己干的事尽量自己干,自己不能干的再寻求社会和家庭帮助。
终身学习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临终的每一个人生阶段,根据其社会角色和生活需要而终身不断进行学习活动的历程。它要求人们将学习作为一种贯穿一生的主要社会活动,不仅从中获取谋生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也让人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来逐渐完善自我。终身学习不仅是指人的一生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社会经验和从业能力的过程,更是提倡个人应培养自身继续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培养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知识更新率加快,科技从前期研究到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由于知识老化周期加速,一个人无论他之前掌握的职业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多么“现代化”,若干年后都会遇到专业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过时的问题。已有研究显示,一个人在学校受教育阶段只能获得其所需知识的10%左右,其余90%的知识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获得。此外,由于现代社会形态的一个明显变化是逐渐从一个“生产导向”的社会转变成一个“消费导向”的社会,人们不仅要为掌握生产的本领即“谋生”而学,也要学会为“乐生”而学。所谓为“乐生”而学,是指一个人为了自身个性的完善、为了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学习,这就要求具备较高的人文修养,善于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使自己的个性不断丰富化。因此,老年人应着眼于终身充分发展的需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和信念,并通过不断学习来拓展生命的广度和长度。
除了生存性需要以外,老年人也有发展性需要。老年人的发展性需要只有通过充分参与社会发展才能得到满足。与此同时,老年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利也必须通过充分融合和参与社会发展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参与社会发展既是老年人的一项基本权益,也是老年人实现其他权益的重要途径和基本保障。国际社会十分重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早在1982年联合国第一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的《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就提出:制定一项国际行动纲领来保证年长者有机会对本国的发展做出贡献,要使老年人的潜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世界卫生组织则在《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一书中进一步指出:“老年人是社会发展的受益者,同时也要把老年人视作年龄一体化的积极参加者和贡献者。现在是塑造这一观念的时候了。”有研究表明,60~69岁低龄老年人的思维能力约是普通人智力高峰的80%~90%。而在一些特定行业,如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很多人是在60岁之后才进入创造和创新的高峰。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和自我身心健康之间也被证实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当老年人参与得越活跃,其身心状况越好。对社会而言,其健康发展也离不开老年人积极主动的参与。因此,广大老年人应树立积极主动参与的观念和意识,保持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在社会中发挥正能量,做出新贡献。
中国老年人都很讲究养生,但在践行养生的过程中容易走错路,如被虚假保健品坑骗等。目前,老年人普遍面临着关于健康的三大问题:一是不良的生活习惯,二是过度用药治疗,三是过度养生保健。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曾提出“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开出五个“处方”: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和戒限处方。他指出,中国的老年人绝大多数只会用药物处方,最不会用的是营养处方。老年人其实非常需要补充营养,现在很多老年人要吃素、吃清淡,满足不了身体对营养的需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有近一半老年人营养不良,不是因为贫困,而是盲目吃素、吃保健品所致。在科学养身之中,健身运动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知道如何科学健身的老年人其实不多。老年人健身要坚持金字塔的层次:第一层次是心血管运动,主要是打太极、散步;第二层次是筋骨运动;第三层次则是进行力量训练。不少老年人出现了骨质疏松,仍然进行剧烈运动,这样的话极容易跌倒,甚至出现严重的运动损伤,因此我们要树立新的健身理念,即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采取合适的运动方式。此外,心理健康也非常重要。对于老年人来说,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提升其幸福感。
失能是老年人体力与脑力下降和外在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引起老年人失能的危险因素,包括衰弱、肌少症、营养不良、视力下降、听力下降、失智等老年综合征和急慢性疾病。当前,全社会普遍缺乏对人的功能衰退和失能失智预防的理念,大多数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只关注失能失智后的康复和照护,忽视了失能失智之前的预防,其实,增强全社会的失能预防意识,推动失能预防关口前移,能够有效提高失能预防知识水平,降低失能发生率,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老年人可以通过下列措施来积极预防失能失智。通过科学、权威的渠道获取健康知识和技能,慎重选用保健品和家用医疗器械;合理膳食,均衡饮食营养,定期参加营养状况筛查与评估,接受专业营养指导,营养不良的老年人应当遵照医嘱使用营养补充剂。
积极参加户外活动,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平衡力、耐力、灵活性和肌肉强度。主动接受预防接种,定期注射肺炎球菌疫苗和带状疱疹疫苗,流感流行季前在医生的指导下种流感疫苗。增强防跌意识,学习防跌常识,参加跌倒风险评估。积极干预风险因素,保持良好心态,学会自我调适,识别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和痴呆早期表现,能够积极寻求帮助;多参加社交活动,丰富老年生活,避免与社会脱离。遵医嘱用药,了解适应症、禁忌症。关注多重用药。用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就诊。定期体检,管理好血压、血糖和血脂等,注意早期发现和干预心脑血管病、骨关节病、慢阻肺等老年常见疾病和老年综合征。这些积极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失能失智的发生概率。
康复医疗可以使病人最大限度地恢复其应有的身体机能。然而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种不了解和疏忽又导致许多病人丧失了恢复功能的机会,加重了功能损伤,严重影响了日后的生活质量。比如,中风和脑外伤患者因为不了解康复的重要性,错失了最佳康复时机,导致70%~80%的患者不同程度地丧失了生活自理和劳动能力,40%的患者遗留有重度功能障碍。如果早期介入康复治疗,70%以上的中风和脑外伤患者能够生活自理,甚至独立安全行走,60%以上的患者能够恢复手的正常功能。
生物学的基本原理是用进废退。老年人即使失能,大部分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康复训练恢复部分功能。虽然与年轻人完全康复不同,但是老年人通过康复延缓其失能发生过程,本身就很有意义。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利用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可以使至少70%的残疾、失能情况得以预防、控制或使其延迟发生。因此,对失能老年人而言,更要树立积极康复观,坚持做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避免因长期卧床、受伤和术后的绝对静养而造成“废用综合征”。同时,还要重视康复治疗与训练,合理购置和使用辅具,使之起到改善和代偿功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