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悦娟,梁悦秋
(大连市轻工业学校,沈阳市旅游学校)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已于2022年5月1日施行,其中提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授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培养技术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基于此,中等职业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将工匠精神融入德育,丰富德育内容,增强育人价值,从而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工匠型人才。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可见,培育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探索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德育的实践研究,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所在,而培养更多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更是强国所需、人才所需。
德育为中职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起到关键作用。德育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技能发展,还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现阶段的职业教育高度重视高质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而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有助于发展壮大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为我国建设成为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技能中国提升智力支撑。
工匠精神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是一种良好的精神品质,是中职学生立足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保障。引导中职学生具备工匠精神,能使学生成为掌握良好职业技能、拥有职业自豪感的劳动者,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使其成为社会所需的高质量人才。
随着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中职学校既要紧跟国家政策,又要解决学生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误解和偏见,更要增强教师的工匠精神培养能力。由此可见,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德育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一方面,学校要有针对性地补齐短板,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管理体系,制订德育管理规范,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武装”到教师的教学全过程,提升教育质量,从而培养优秀的工匠。
长期以来,社会普遍观念认为工人就业门槛底、薪资水平低、身份认同差、评职晋升难等,这些也影响学生的择业观。当前,部分中职学校虽重视德育工作,但是缺乏有效的措施,教师想法与做法之间存在差异,方式方法上生硬刻板;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难以凸显实效性、时代性,更缺乏针对性。
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因此,中职德育工作应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为学生量身打造适合其发展的成长路径,尤其要注重工匠精神的引领,使学生“既学知识,又学做人”,不仅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职业素养、就业生存能力不断提升。
中职学校需要建立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制订德育管理的规范性流程,突出顶层设计,使德育工作有章可循、有标准可执行,并引导学生将精神理念转化为躬行践履。学校应营造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的育人氛围,建设具有匠人精神的教师团队,为学生培养工作保驾护航。
中职学校在德育中渗透工匠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润养好的品德,端正职业态度,进而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成就学习目标与生命价值。学校应在横向管理与纵向管理中找到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德育的契合点,全员齐心、合力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真正实现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当前,切实推动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德育的实践研究,对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职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究。
中职学校要学习领会国家政策精神,提高改革创新能力,在指导思想上与国家的教育方针保持一致。学校应坚持立德树人任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结合当前市场经济形势,破除障碍,推陈出新,寻找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推动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带领全校师生正确认识工匠精神的价值意义,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吸引力,让学生“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
企业技术人才对职业学校师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中职学校可“借力”,充分利用好校企协同平台,采用专兼职相结合的形式,从企业选择技术人才到学校任教;学校也可以派教师下企业积累实践经验,校企互聘,取长补短,互相切磋,成就更多“双师型”教师。中职学校可引导教师以工匠精神为工作准则苦练“内功”,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锻炼实践能力,避免空讲理论、纸上谈兵;可引导教师将工匠精神培养贯穿于学生的中职学习生涯,以“多维立体式”的德育角度引导学生确定目标与理想。总之,在促进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德育的实践中,凝聚校企合力可实现学生职业素养与技能培养的双赢,从而培养更多符合最新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规范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一方面,中职学校可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定期培训教师队伍,使其掌握德育工作的精髓,借鉴多元、趣味化的教学形式,援引源于生活又贴近生活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在讨论、互动的氛围中理解、领会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精益求精、执着追求的良好品质,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专业课程与其他公共基础课程引导学生加深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品质。
中职德育离不开实践教学。中职学校可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内实习、顶岗实习以及“学徒制”,多渠道锻炼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利用企业文化强化养成教育,增强学生的体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工匠精神本质的理解,从而使工匠精神与技能培育、道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中职学校在学生管理中应规范机制,满足当前人才培养需要。
首先,重视德育信息创设。这种信息不单单来源于外部环境,更应取决于围绕在学生身边的人与物的所有教育环境中有利于美化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奋进的精神环境。
其次,德育观念要深入人心。一方面在于教师的教育观,另一方面在于学生的成才观,两者“双向奔赴”,最终才能成就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再次,建立“多维立体式”德育元素。教学、管理、服务等部门应齐抓共管、协同联动,挖掘多渠道育人元素,发挥优势,形成横向与纵向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运用。其一,校内资源真正做到步调一致,达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科室各负其责,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育人体系。其二,校外资源联动,促进德育管理发挥引导作用。其中,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资源协同是对中职德育工作的有益补充。另外,办学生、家长满意的中职学校,班主任的核心力量不容小觑。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中,良好的班风是关键。中职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管理者,是全体学生的“家长”,是学生身边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是联系学生、老师、家长、学校乃至社会的纽带。班主任应将工匠精神内化为中职学生的精神力量,满足学生的个体化、多元化发展需求。
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模式能够更好地实现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效果。
首先,在“育”字上下功夫。学校应育德、育情、育品、育识,不断渗透工匠精神,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能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其次,增强趣味性。中职学生的个性特点决定了教育教学手段要更具有适切性,教师要始终遵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层面呈现趣味化、多样化内容,使学生入脑、入心,并引导和激励学生自我成长,构筑师生成长共同体。
最后,中职学校应构建体现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无论是校训、校歌、校徽等文化载体,还是教室、寝室、教学楼以及外围设置的展示,通过校园环境的引领,可以在隐性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促进其形成坚定的行为准则与价值取向。
总之,当今的中国经济呼唤培育“大国工匠”,工匠精神是实现“中国智造”的核心理念。展望未来,探索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德育的实践研究,有利于激发中职学校的发展动力,让学生享有更多的职业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