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VVHDF联合活性炭血液灌流器治疗鱼胆中毒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一例

2022-09-27 12:20:58刘佩华刘志强
临床荟萃 2022年8期
关键词:肝肾中毒入院

刘佩华,杨 倩,刘志强,梁 璐

(1.河北大学 研究生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2.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急诊科,河北 保定 071000)

鱼胆中毒是指进食鱼胆后(生服或煮熟)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毒表现。鱼胆毒性成分主要包括胆盐类、组织胺、鲤醇硫酸酯钠、氢氰酸等, 吞服后可引起急性中毒表现, 导致消化道、肾脏、肝脏、心脏、凝血、神经系统等多器官功能受损, 严重者导致死亡。血液净化技术成为抢救该类患者的首选。目前鲜有报道连续性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联合活性炭治疗鱼胆中毒的病例报道。我科收治1名鱼胆中毒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追溯病史,诊断明确,治疗及时,患者病情很快稳定,现就该病例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72岁。因“生食鱼胆后间断呕吐、腹泻,伴胸闷、气短8天”于2020年1月26日由外院转入院。患者自诉鱼胆具有清肝明目功效,于入院前8天自服生草鱼鱼胆1枚,随后出现呕吐、腹泻症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大便为水样便,于当地诊所,考虑“胃肠炎”,给予输液治疗,症状未见缓解,自诉胸闷、气短,转至当地医院,急查生化、凝血、心肌酶等示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肾脏、肝脏、凝血、代谢),考虑病情危重,转至我院。入院查体:体温36.2 ℃, 脉搏120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184/78 mmHg(1 mmHg=0.133 kPa)。嗜睡,呼之睁眼,对答应题,精神差,巩膜及皮肤黏膜中度黄染,球结膜轻度水肿。双下肺呼吸音减低,余部位呼吸音增粗,可闻及细小哮鸣音,未闻及湿性啰音。心律齐,心音低顿,各心脏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左上腹轻压痛,余部位无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正常存在,双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无明显指凹性水肿。四肢肌力正常。既往诉体健。

入院后患者主诉干呕,上腹痛,伴胸闷、气短,尿量小于30 ml/24 h。实验室检查:血气分析:pH 7.25,二氧化碳分压(PCO2)17 mmHg, 氧分压(PO2) 94 mmHg, 碱剩余(BE )-17.6 mmol/L, 乳酸(Lac)1.1 mmol/L;血常规:白细胞(WBC)15.72×109/L, 红细胞(RBC)2.97×1012/L, 血红蛋白(HGB)73 g/L, 血小板(PLT)145×109/L,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 )87.8%; 血脂:总胆固醇(TC)7.68 mmol/L, 甘油三酯(TG)2.76 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5.39 mmol/L, 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1.02 mmol/L; 电解质:K+6.7 mmol/L, Na+126 mmol/L, CL-87 mmol/L, Ca2+1.39 mmol/L, Mg2+0.96 mmol/L, P 3.71 mmol/L;肾功能、肝功能、凝血功能、心肌酶谱+坏死标记物、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及感染相关性标记物均异常(表1~6)。辅助检查:心电图:窦速,可见ST-T改变。心脏超声:左房增大,室间隔及左室振幅弥漫性减低,二尖瓣少量返流,三尖瓣少量返流,肺动脉高压(44 mmHg),左心功能减低(左心室射血分数46%),双侧胸腔积液,右侧胸腔可探及液性暗区,深约7.9 cm,距体表2.5 cm,其内透声可。胸腹CT:双肺炎症性病变,右上肺陈旧性病变,纵隔肿大淋巴结,双侧胸腔积液。双肾改变,胰腺炎征象。诊断为:①MODS(肝脏、肾脏、凝血、代谢、心脏);②鱼胆中毒;③肺部感染 胸腔积液;④胰腺炎;⑤脂质代谢紊乱;⑥贫血(中度)。入院后给予胸腔穿刺术、抗感染、保护胃黏膜、保肝、营养支持、营养心肌、抗氧化、调节免疫、减少胰酶分泌、维持内环境平衡及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等治疗,每日晨监测肝功能及凝血指标,并留置右侧股静脉置管建立血管通路,给予CVVHDF持续72 h,每24 h更换滤器1次,每日均序贯活性炭2 h(采用费森尤斯血滤机,前置换,滤过器Prismaflex M100 set;灌流器Prismaflex ADSOBA 300kit);第2日患者干呕、上腹痛、胸闷憋气症状较前好转;第3日仍诉间断干呕,上腹部隐痛,尿量>17 ml/h;第4日患者意识清醒,精神尚可,诉上腹部隐痛,皮肤黏膜黄疸较前减轻,尿量较前明显增加;第5~6日患者诉上腹部间断隐痛,已进流食,化验血淀粉酶及脂肪酶较前明显下降,心、肝、肾及凝血功能逐渐恢复,进入多尿期;第7日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家属要求当地医院治疗,予以办理出院(住院期间心功能、肝功能、肾功能、血尿淀粉酶变化见表1~6)。住院期间共行3次活性炭及3次CVVHDF治疗。出院1月后复查肝肾功能降至正常,心脏超声射血分数57%;3、6个月及1年随访均无异常。

表1 患者入院后心功能变化

表2 患者入院后肝功能变化

表3 患者入院后肾功能及尿量变化

表4 患者入院后凝血功能变化

表5 患者入院后感染相关标记物变化

表6 患者入院后血淀粉酶、脂肪酶变化

2 讨 论

早期报道的鱼胆中毒病例多源于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盛行生食鱼胆“清肺热、止咳、明目解毒”的习俗,随后我国以及日本、印度等东南亚地区陆续报道进食鱼胆后中毒的病例[1-6]。鱼胆具有药用价值,早在1573年我国医学著作《本草纲目》中记载“鱼胆性寒,味苦”,具有“入通肝胆,开窍于目”功效,不少人认为其对“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及眼疾”有奇效[7]。研究发现[8-10], 鱼胆药用安全窗小,接近中毒剂量,进食量(无论生熟)>2.59 g,即可引起急性中毒症状,且中毒的严重程度与鱼胆的进食含量呈正相关。进食鱼胆后(无论生熟)潜伏期大约为0.5~3 h,早期(5~12 h)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急腹症表现,其中75%~80%患者出现转氨酶升高伴皮肤黏膜黄疸,常被误诊为胃肠炎。如若治疗不及时,短时间内(3~6天内)进展为肝肾功能损伤,诱发MODS,其中以肾功能衰竭最为常见,病发率高达55%~100%,占整个鱼胆中毒死因的(91.7% vs 5.85%)[11-12]。此外,少部分患者还合并心肌或神经系统损害[9, 13-16]。

目前已经报道的鱼胆中毒病例多为淡水鱼类,例如白鲢、鲤鱼、草鱼、青鱼。中毒机制包括鱼胆毒素的直接作用和胆汁中毒性成分致毒作用。鱼胆汁中毒性成分复杂,主要是胆盐类、组织胺、鲤醇硫酸酯钠、氢氰酸等。进食鱼胆后,鱼胆被胃内消化酶分解,释放出鱼胆内毒素,一方面是鱼胆毒素的直接毒作用,鱼胆毒素被肠黏膜吸收后,经肝肾代谢,进入血液循环,其中的毒性成分与肠黏膜、心肝肾细胞内的溶酶体及线粒体结合,导致溶酶体裂解,释放大量的消化酶,破坏氧化还原链,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大量坏死、组织损伤,引起相应临床表现。另一方面,鱼胆中的毒性成分也发挥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胆盐类毒素作为主要成分,其代谢产物促使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破坏滤过膜生理屏障,氧化应激反应增加,生物膜损伤,引起心、肾、肝功能损害。组胺作为常见的致敏原,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释放大量炎性介质,加剧组织间隙水肿和炎性反应,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氢氰酸干扰氧化还原链中细胞色素酶P450活性,阻断细胞呼吸链的电子传递,抑制细胞内的氧利用,使得细胞内氧自由基增加,氧化应激反应过度增强,还原型谷胱甘肽消耗增加,引起细胞的氧化性损伤,导致细胞能量代谢不足,造成细胞缺氧坏死[17]。

此外,毒性物质入血后,引起机体应激反应,释放大量氧自由基、超氧自由基、白介素类、肿瘤坏死因子等,激活补体途径,引起“瀑布式”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诱发MODS,死亡风险增加[18]。早期胃肠道表现为肠黏膜坏死脱落,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肠壁水肿,褶皱消失,胃肠吸收功能障碍,肠内菌群失调,内毒素入血,引起呕吐、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甚至肠源性感染。进展期,肝脏表现为肝细胞大量坏死后转氨酶、胆红素升高,胆碱酯酶下降,蛋白合成功能受损,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引起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肝脏解毒代谢功能受损,凝血功能紊乱,甚至急性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肾脏表现为肾脏上皮细胞明显水肿以及肾小管局灶性坏死,以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为著,引起滤过膜屏障损伤,肾小球滤过通透性增加,大量蛋白丢失,肾小管坏死后重吸收障碍,滤过分数降低,引起肾功能损伤,加剧低蛋白血症程度。相关文章回顾分析鱼胆中毒病例中提示[19]:所有鱼胆中毒的患者都出现了肾功能异常,其中有3例进行了肾穿刺活检,且均证实存在肾小管病变。目前已陆续报道鱼胆中毒引起中毒性心肌炎表现[9, 13-14],机制不明,可能与心肌细胞大量缺氧坏死相关,引起心肌坏死标记物增加,心功能下降,出现类似心肌炎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随着毒素的清除,心肌功能可恢复正常。晚期,由于大量细胞损伤、炎性介质或细胞因子浸润,进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或MODS。

针对以上毒物作用机制,早期发现鱼胆中毒患者,应及早予以洗胃、保护胃黏膜、止吐、止泻等,同时可辅以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短期冲击治疗,减少毒素经胃肠道吸收入血、抑制组织器官对毒素敏感性、减轻毛细血管高通透性,延缓进展为SIRS及逆转脏器功能障碍[19]。毒素一旦入血,早期血液净化干预治疗的时间与肝肾功恢复的时间呈正相关[20-21]。对该类患者血液净化技术主要为血浆灌流和血液透析,血浆灌流机制为通过生物吸附柱吸附循环中的大分子脂溶性毒物(例如胆盐类,胆酸、牛磺胆酸、鹅去氧胆酸、牛磺去氧胆酸等),降低与机体内蛋白结合,减轻肝肾功能代谢负荷,从而进一步减少对肝肾功能损伤;血液透析机制主要是针对小分子水溶性毒素如组织胺、鲤醇硫酸酯钠、氢氰酸等,以及因肾功能损害,滤过分数下降,体内代谢产物(尿酸、肌酐、酚与有机酸等中分子物质)堆积,减轻肾脏负荷,清除体内代谢废物,维持内环境稳态,纠正电解质紊乱,避免心肝肾功能进一步恶化。研究发现[8, 21-23],早期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效果明显优于二者单独使用。部分学者认为[24],针对以肝功能损害为首发表现的患者,建议首选血浆置换,临床实际中血浆稀缺且费用高,暂无相关研究报报道;若肝肾功能均损害伴内环境紊乱患者,建议首选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CVVHDF符合生理状态下肾小球的功能,一方面通过弥散的原理清除体内大量小分子毒素及代谢产物,另一方面利用对流原理清除已与蛋白结合的中、小毒物复合体,同时输入和人体内环境大致相似的置换液体,不仅有效的清除体内毒物,缓解肾脏代谢压力,纠正酸碱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恢复内环境稳态,改善循环血流动力学稳定性,促进各脏器功能恢复,缓解MODS进展。由于该例患者肝肾功能损伤合并凝血功能异常,采用CVVHDF可及时监测凝血功能调节抗凝剂量降低出血高风险。活性炭吸附柱较树脂吸附柱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大于1000 m2/g),采用范德华力可逆性吸附毒素,效率高,容量大[23]。目前鲜有报道CVVHDF联合活性炭的治疗鱼胆中毒的病例报道。本案例患者入院时已错过最佳早期洗胃等干预阶段,出现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进展为MODS,入院后立即开始CVVHDF+活性炭治疗,入院后第4~5天,病情好转,肝肾功能未出现进一步恶化,心肌坏死标志物下降。因此,无论疾病早期或晚期,积极的血液净化可明显改善预后及疾病转归。

该病例早期已出现明显消化道症状,伴肝功能损害,但未及时给予有效的洗胃、血液净化技术,导致疾病持续进展,出现MODS,值得我们深思。虽然鱼胆中毒在华北地区少见,但不少人仍相信一些民间传说、以及对食材求鲜的刺激,相信进食鱼胆带来的奇效,也为中毒埋下伏笔。提醒我们:出现急性胃肠道反应伴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一定要详细询问有无进食毒物史,一旦确诊,急需早期干预治疗,否则短时间内进展为MODS,增加并发症、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花费,甚至出现高死亡率。同时,报道此病例也提醒人们不要轻信一些无科学依据的民间偏方,告诫民众不要轻易进食鱼胆。珍惜生命,远离鱼胆。

猜你喜欢
肝肾中毒入院
住院医师入院教育实践与效果探索
停不下的酒局饭局最伤肝肾
基层中医药(2021年2期)2021-07-23 01:41:54
肝肾好的男人更健康更有魅力
中毒
意林原创版(2019年6期)2019-06-30 23:25:04
使用铅笔会中毒吗
爸爸中毒了
天哪!我中毒了!
小学生时代(2016年4期)2016-12-12 01:27:17
作文门诊室
作文门诊室
超声引导下老年肝肾囊肿抽吸固化治疗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