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的正确打开方式

2022-09-27 03:48和小畏
恋爱婚姻家庭 2022年25期
关键词:小冬怨气后果

●文/和小畏

图文无关

人们常常说:“不要总是抱怨,要做正能量的人。”而在婚姻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人一边强迫自己不抱怨,一边又总控制不住抱怨,陷入深深的无力中,不断逼迫自己不能抱怨,最终导致抑郁,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换句话说,越来越多人失去了“抱怨的自由”。

何为“抱怨的自由”?

现实中,很多人在交流时,总是习惯给情绪贴上“正能量”或“负能量”的标签,即便不愉快,也不敢宣泄出该有的情感,长此以往,憋出内伤。而若真想维护好心理健康,重点并不在于“盲目不抱怨”,而是要学会“正确地抱怨”。

有人问:抱怨不是不好吗?

答案是:不全是。

抱怨当然有影响不好的地方,但再不好,也一定比“明明怨得不行,但就是憋着不说”要好。

我曾经接触过一位家庭主妇小冬,平常在家专职带孩子,特别辛苦。但丈夫和婆婆却很少体恤她,使得她心里充斥着各种不满。然而,每次只要小冬稍微抱怨几句,丈夫和婆婆就会说:你又不用上班,有什么好抱怨的?你看看别人家的媳妇,做家务、带娃,做得多利索!

再加上小冬经常看到一些“鸡汤”观点:越抱怨,人就会越不幸;抱怨只会让身边的人想离你远一些……这让她非常焦虑,她发誓一定要改掉抱怨的坏毛病。

和绝大多数人一样,小冬的方式非常简单,就是强忍着。但人的内心就像一根弹簧,可以用蛮力压下去一阵子,但后面必然会反弹得更厉害。因此,小冬往往强忍一段时间后,情绪就会突然崩溃,说出更激烈的话:“回家一点活儿都不干,你是废物吗?”“家务全是我在做,我是你们的下人啊?”家人听罢,往往是要么跟她吵起来,要么直接疏远她,而这又进一步让小冬加深了“抱怨是不幸之源”的观念。

于是,她恨不得把这抱怨的习惯从自己的身上“撕扯”下来。而这种敌对状态所造成的伤害,已经远大于抱怨本身的危害。

一方面,小冬非常厌恶忍不住抱怨的自己,话也变得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本以为少说话就能少说错话,结果却带来了更深的压抑,以及下一次更强烈的情绪爆发。长此以往,不仅伤人伤己,还会破坏关系。

如果一直忍着不爆发呢?那将很有可能会导致一种更严重的后果:憋出内伤(抑郁)。抑郁,也是一种“难以表达的难过”。越是不接纳抱怨,难过的感受就越会憋在身体。久而久之,情绪得不到流动,人也因此变得失去活力。

用正确的方式对待抱怨

在生活中,不难发现:有一些长期压抑情感的人,在抱怨时,仿佛忽然“活了过来”,变得特别起劲。这是因为,通过抱怨,压抑的情绪得到流动,人就恢复了活力。

分享一个我自己的经历。

几年前,我受当时“夸夸群”热潮的启发,组建了一个“骂骂群”,群里只讲自己不开心的事。换言之,这是一个充分允许负面情绪流动的空间。

这个群刚建立时,大家都不停抱怨,渴望有人为自己排忧解难。但根据群规,群中不可以越界帮扶。于是,抱怨者通过发泄,情绪得到流动后,就开始静下心来自己解决问题。

因而,这样的抱怨于他们而言,反而是一种“良性循环”:倒完苦水后,就停下来,然后平静地面对现实,同时少了很多怨气。

因为当一个人抱怨时,真正希望的是别人能够看到自己的不容易。而当一个人的不容易能够被看到,他反而能以更好的姿态去面对生活。

允许抱怨存在,允许它流动,学着用一种正确的方式对待它。慢慢我们就会发现:它并不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障碍,相反,在困难情况下,它是一个提醒我们优化处事方式的信号。

避免进入抱怨的误区

既然抱怨有好处,但在现实中,为什么还会有很多由于抱怨产生不好后果的例子?因为很多人在抱怨的时候,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对人不对事。

一件事让人不爽了,但他在抱怨的时候,不是抱怨事情本身,而是攻击事件的当事人。

假设一个场景:孩子周末做作业,妈妈教了几遍孩子都不会,还总是开小差,浪费了妈妈很多时间。这时,妈妈开始不耐烦,不断抱怨孩子太笨了。孩子听罢,也反过来抱怨妈妈脾气不好。后果就是:作业做不完,母女关系变差。

其实,解决办法可以对事不对人。

妈妈:今天辅导作业用了这么久也没完成,我本来跟李阿姨约了一起出去,现在被耽搁了,我好烦躁!

女儿:我只想自己安安静静地写作业,但耳边一直传来妈妈的催促声,还时不时被训斥,我好愤怒。

这样,两人不但找到了对话的空间,关系也能缓和下来。

误区二:责任转移。

把抱怨当成推卸责任的手段。

有的人抱怨的目的,不是为了发泄或疏解情绪,而是为了转移责任。因为他发现,只要抱怨,总会有人站出来替他解决问题。

比如,丈夫一抱怨带孩子难,妻子直接就不让他带;儿媳一抱怨上班累,婆婆就把家务全包下。这样导致的后果是:抱怨者通过抱怨推卸责任,得不到成长;承担者总是帮对方承担责任,苦不堪言。长此以往,两者陷入“恶性循环”中,关系也变得不健康。

对此,解决办法可以是:只在情绪层面发泄,行动上自己的事情还是自己面对。

实际上,很多人不敢抱怨,是因为怕自己变成一个怨气满满的人。但如果我们能做到“正确的抱怨”,怨气终有消停的时候。并且,我们还能逐渐获得掌控感,稳步向前优化抱怨的内容。

生活中,有的人意图“消灭”抱怨,最终却以失败告终;有的人沉溺在抱怨的陷阱里,故步自封,无法自拔。无论哪一种,都会对关系造成极大的破坏。事实上,抱怨不是要被消灭的,也不是要被纵容的,而是需要成长的。

人就像一个气球——在压抑的环境中,允许自己适时泄气;在准备好的时候,再适时给自己打气。这样才能保持我们内心的韧性。

猜你喜欢
小冬怨气后果
慰老年诗友
“耍帅”的后果
这些行为后果很严重
乐于助人的好朋友
过去
众荣的后果8则
怨气:情感社会学的阐释
上朝迟到了 后果很严重
体重问题
是“寒暄”,不是“寒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