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阿利 刘 森,2
(1.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2.西安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技术等进入各个学科,人文社会学科深受其影响。在新技术的推动、新需求的产生以及新国情的需要等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文科学科要进行重组与变革,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模式,影视学科也需要通过将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和智能科学技术融入其中,进一步拓展新文科的内涵与外延。
影视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底层逻辑首先是技术融合,从机械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数字时代,每一次时代更迭都是技术进步的结果,尤其是传统技术与新兴技术的融合创新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在当今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人工智能已经广泛被应用于多个领域,将影视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相结合,能够促进影视学科的智能化发展。
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根据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具有普适性、迁移性和渗透性的特点,要求高校主动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需求,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出台的此项政策,对高校“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机遇。目前,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兴未艾,其领域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人工智能是基于计算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计算机模拟人脑功能,基于脑科学的研究而发展,人工智能模拟人类智力行为,对人类进行模仿拟态,模拟人的思维和行为反应,通过程序设计的模型和公式来模拟人的学习、推理、判断、决策能力,进而辅助人类社会生活生产中的需求,延伸人力和智力的水平。人工智能应用依托于计算机软硬件的技术基础,人工智能的重要技术核心集中在算力、算法和数据三个方面,作为计算机科学的分支,形成基本理论、方法以及技术,其具有逻辑性和科学性,并不断形成系统来应对更多、更复杂的问题。随着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与技术革新,推进了人工智能在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人工神经网络等多领域的广泛应用。
2021年11月,国家电影局发布《“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提出加快电影科技创新,依托国家级电影科研力量组建国家电影高新技术研究实验室,重点研究云计算、大数据、5G、VR、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可信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和智能科学技术。规划的推出,体现了国家对电影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为高校积极开展影视学科智能化建设提出了发展的目标。
1.大数据与计量电影学
当下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内容是数据,数据分析是人工智能系统模拟自然系统的基础。当前的社会互动产生海量、庞大、动态的数据,但人的处理能力有限,通过人工智能系统的构建能够有效对数据进行处理。影视行业也涉及大量的数据处理,比如电影市场的趋势分析,影视作品的动态评估,影视创作的跨领域数据收集,等等。对数据的分析能够促进数据资源的收集整合,从而动态把握影视行业发展。
计量电影学作为一种量化研究电影美学的数据式分析观点正在英美电影研究领域兴起,尤里·齐维安为主要提出者和研究人员。“In verse studies,scholars count syllables,feet and stresses;in film studies,we time shots.”在诗歌研究中,学者们统计音节、韵脚和重音;在电影研究中,我们统计镜头。计量电影学以数据统计为目标生成详细的拉片报告,获取镜头数量、剪辑率、镜头时长、剪辑曲线等数据。这部分使用人工智能剪辑软件或统计学编程平台生成,将电影中的时间与影像叙事的关系进行数据式的可视化展示。基于此,尤里·齐维安与计算机专家合作,开发了电影的统计软件Cinemetrics。计量电影学的研究中除了使用大数据理论外,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萃取数据以及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该方法成为电影美学研究理论中论证部分主要的量化数据研究来源,如何与影视专业教学相结合是今后相关学者的研究方向。
2.智能创作
在影视领域利用AI进行智能创作是人工智能专家和影视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重要方向和课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市场。使用人工智能进行智能剧本写作,通过在人工智能系统中录入相应的剧本数据,采用文本识别的人工智能算法,系统会根据剧本的固有格式进行创作。人工智能剧本创作主要由主题、关键词、剧本数据等组成,可以在人为干预之下,在人工规定的创作空间中实现程式化的创作。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够帮助影视制作,主要是通过样本户采样,并结合算法模型来进行生成与合成。当前的人工智能创作还存在混乱、僵化等问题,在逻辑、表达上也比较不足,但是人工智能能够极大地推动影视传媒领域的高效率发展,且随着技术不断更迭,随着对电影艺术家的创作机制进行深入的探究和了解,未来人工智能有望带来更优秀的作品。
3.智能协同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科学应用智能技术赋予了机器智能化功能,进一步推动了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当前人工智能机器人注重对人类的各项认知和行为功能的开发模拟,重视深入挖掘人类的信息数据,通过对人类智力思维、情感机制、语言行为、表情肢体进行模仿,实现高级智能功能。比如通过智能机器人绘制分镜头脚本或者故事版创作,能够帮助影视行业减少重复的基础工作等。通过人工智能机器人模拟人类网络神经系统,通过对“神经元”反应的模拟,在各环节系统交错时,能够依托于丰富的信息数据储备作为分析源,利用计算机视觉传感器进行信息收集和接收,并通过智能机器人的机械行为,实现对复杂问题的灵活应对和处理,能够打破传统机器人机械僵硬的局限性。比如智能机器人能够实现智能避障、准确动作定位、复杂问题辅助、智能导航等,能够在影视行业中逐渐实现特定镜头的智能运镜,或者达到人力所不能及的独特机位和视角进行拍摄。在影视行业中,智能机器人还能够实现对目标、轨迹、数据的动态掌握和处理,随着进一步的学习与优化,智能机器人能够依托于影视技术专家实现对复杂思维的模仿,解决影视技术类问题,提升人类自身的工作效率。
新文科背景下影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加强科学素养的培育,通过文理交叉融合,深刻理解并运用新技术的创新价值,健全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其系统的理性与感性共存相通的思维方式,既要专业化,又要全面发展,为未来培养出时代所需求的杰出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高校影视专业的科学素养应涵盖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综合训练养成科学的思维,以及对科学精神的理解。
随着科学的高速发展与技术的不断迭代,人类社会发展需求逐渐由物质需求转向精神需求,互联网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因此,为了把握时代脉搏,科技信息的素养是影视专业学生的必备素养。影视专业的科技信息素养要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在跨学科的背景中进行学习,不断提升自我,以信息化的方式,搭建交流合作的桥梁,通过运用科学的思维和技术,有效地解决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实现影视理论与实践的突破与创新。当下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实现数字化与网络化,这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生活生产的模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的方式,也为影视专业学生的个人素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向,那就是以信息化、数字化的科技手段,进行符合自身审美与个性的创作实践,进而促进影视行业的革新与发展。影视专业的学生除了需要掌握传统的信息技术技能,比如利用软件工具实现影视特效的制作,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传播力,还要进一步与人工智能结合起来,将深层的算法、模型、智能等多样工具与传统的信息软件结合,促进创作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具备信息科技素养的影视专业学生,能够精确地掌握各项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不断促进自身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并进一步创造性地促进影视行业发展。
新文科建设要求在尊重旧有学科的基础上,更多地学习和交融不同艺术门类的学科特色,创设新的学科建设景观。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影视创作与制作均开始大量运用视觉特效,因此视觉文化与审美对于影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影视学科建设需要与相近艺术门类的美术学和设计学深度结合,立足于视觉艺术互通的审美理念,在理论研究、教学改革、课程资源等多个方面有机融合,形成综合性的艺术教育教学新模式。特别是在创作实践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强调视觉审美素养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在影视创作中,创作者首先在脑海中构筑视觉世界,进而在作品中呈现视觉审美,最后在与观众的互动中产生视觉交流。因此,不论是在剧本写作的前期,还是在拍摄制作的中后期,抑或是在对优秀影视作品的学习过程中,视觉思维、视觉审美都起着重要的参与、影响、引导的作用。对影视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不仅是理论知识,也不仅是影视专业的技术技能,更包括通过作品、通过创作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进而对自身思维和观念进行再塑造。因此,在新文科背景下,在影视专业的教学探索中,对于视觉审美素养的培养是非常根本且重要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特效技术的应用已经打破了传统影视作品的叙述方式,解构了其时空关系,扩展了创作的边界。在新技术的驱动下,进一步与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的科学技术进行有机融合会不断打破传统影视工业体系,重组影视行业的工作模式,构建新的合作生态和创作方式。因此创新是影视专业学生的必备素养,也是行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在影视专业学生的学习中,进行创新素养的培育,需要对创作客体和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将创新思维整体嵌入每一个环节,重视对经验的累积和灵感的攫取,加强自身能力技术的运用,加强对科学前沿的探索,并以创作实践来检验教学成效。
影视行业发展迅猛,影视行业技术须不断在大学课堂进行更新,而最为前沿的技术动态更新就发生在企业。加强校企合作,既能够对高校师资进行补充,又能以项目化的教学模式为企业提供适当的人才资源,可以说是双赢的合作机制。
影视行业的不断发展要求高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影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对标行业的人才需求,不断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制度建设。首先,明确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规划和课程安排,要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相匹配。比如,影视创作人才、影视技术人才等,要立足于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影视企业更注重人才的创造力、组织能力、策划能力以及执行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建立相应的制度,对这些能力进行深度的培养。其次,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完善实践教学模式,打破教学平台的桎梏,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立足于真实的影视项目展开实践教学,对于影视专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再者,影视行业涉及复杂的合作与竞争,进行校企合作时,要立足于法律法规,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从而能够对教师、学生、企业进行有力的约束。
影视学科发展除了要在传统学科建设中扎实推进,更需要紧跟形势、抓住“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的新契机,借助中国全面推进慕课平台建设的大背景推动学科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首先,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学校需要完善自身的在线教育平台,不仅围绕着影视专业的教学内容展开,也要与实际的应用以及市场需求相结合,还要形成合力。其次,在进行多元开发、共享共建时,要加强不同学校之间的跨校合作,利用虚拟教研室将不同高校自身的特色教学资源,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整合,并提升其共享能力。再次,要加强校企合力自主开发资源的能力,避免资源的浪费。学校可以与其他的科研组织或者科技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共建共享合作关系,通过第三方的网络服务技术,增强自身共享共建的能力,提升先进影视技术资源共享共建的效率,优化先进影视技术资源共享共建的成果。最后,校企合作要加强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提升研发费用的占比,不断完善虚拟实验效果,形成开放共享有效的信息化实验交互式教学模式。
影视专业校企合作要立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不断整合资源,加强校地合作项目,推动成果转化。首先,影视专业校企合作的方向要紧扣时代命题,紧跟信息科技革命潮流,主动服务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其次,依托于高校的科教优势和企业的产业技术优势,在城市文化建设、美丽乡村规划、艺术公教服务、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最后,促进文化创意成为影视行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提高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快影视创新成果转化,推动校企合作创新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发展。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家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竞争更多表现为人才与技术的竞争。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影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文科背景下的影视专业教育教学应顺应国家、社会需求,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注重创新,综合提升学生科技意识,突出实践能力及行业竞争优势,注重培育影视科技人才、兼具艺术素养和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创作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