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

2022-09-27 10:09
检察风云 2022年18期
关键词:民营企业转型数字化

把握“方向盘” 抢占“制高点”

近年来,上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率先开启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新征程,积极探索中国特色超大型城市数字化转型之路。目前“数字化转型”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转型架构逐步完善;二是转型模式不断创新;三是转型成效初步显现。

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的战略工程,需要持续推进、久久为功。调研发现,推进数字化转型需重点关注五个方面:一是转型认知有待进一步深化;二是数据治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场景开发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制度供给有待进一步完善;五是社会参与有待进一步拓展。

1.强化机制重塑,把握转型“方向盘”。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形成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强大合力;建立健全市场化力量参与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构建推动市场化力量参与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组织协调机制、场景开发建设机制、支撑保障机制,推动市场化力量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参与城市数字化转型;完善共建共享机制,用好“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平台,让更多人民群众的“金点子”转化为城市治理的“金钥匙”。

2.强化示范先行,抢占转型“制高点”。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数据港。围绕“GTPE”目标(G级互联、T级出口、P级算力、E级存储)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推动促进“数据+制造”“数据+金融”“数据+航运”“数据+消费”等新模式融合发展,加快推动数据产业化和产业数据化。

打造数字化转型“试验田”。以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为抓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深入推进浦东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建设,研究出台一批智能社会治理的标准、规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积极推动“一区一长板”“一区一品牌”,加快打造各区数字化转型的标杆示范区域;抓住“五个新城”建设契机,立足新城自身发展基础,打造各具特色的数字产业名片。

3.强化场景牵引,打造转型“校验场”。坚持统筹推进。对照高质量、高品质、高效能的标准,进一步梳理三大领域现有应用场景,整合归并重复性场景,做深做透典型性场景,适时推广成熟性场景,分类推进各类应用场景建设。坚持点上突破。注重从用户视角找准需求、开发场景,围绕急需通过数字化转型来解决的难题、瓶颈,研究形成主攻方向和重点场景清单,打造一批具有牵引效应、示范效应的标杆场景项目。坚持集成创新。积极开展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应用场景建设开发,加大技术创新、场景拓展和平台建设力度,提升应用场景的系统化、扁平化、友好化、人性化,打造贯穿转型关键节点的战略性、全局性的超级应用。

4.强化法治保障,织牢转型“防护网”。健全完善制度规范。坚持党管数据,加快完善数据规则体系和数字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营造一流的数字经济营商环境。

加强改进执法监管。探索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实施包容审慎、支持创新的监管制度,针对数字化转型中催生的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探索试点“包容期”“沙盒监管”等监管方式;针对不正当竞争、大数据杀熟、侵犯消费者隐私权等行为,开展精准执法。强化数据安全监管,建立健全数据安全预警、泄露通报机制,加强基于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监管,加强跨境数据流动监管。

促进民营企业参与城市数字化建设

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示范作用

上海市工商联从民营企业视角开展相关调研。从调研情况来看,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导产业中,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引领示范作用显著,已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比例达到60%—80%。

1.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培育有待加快。企业反映,存在收集加工后的数据资产被复制盗取,却因无相关法律依据而未被立案的情况;诸多有价值的公共数据尚未实现商业化利用,民营企业调用数据难度较大。

2.对民企友好的发展环境有待不断优化。企业反映,一照多址试点政策有待在全市推广,以帮助连锁商业拓展经营,入驻线上平台;众多小微企业无法靠自身力量转型,因此完善赋能机制的需求十分迫切;不少民企在应用场景资源对接上仍然存在信息不畅、门槛过高等问题。

3.数字化高端人才瓶颈约束日益显现。约69%的民企认为人才短缺是数字化转型中遇到的主要难点。80%的民企表示应加强培养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超63%的民企认为应持续健全数字化人才的服务保障体系。

1.加大政策引导,加强顶层设计,将数字化作为创新支持的重要内容写入地方立法。在《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中明确提出:“支持中小企业通过搭建或者运用数字化平台等方式,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环节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实现提质增效。”制定并发布《上海市数据条例》,明确数据领域权益与义务,为本市数据产业高速健康发展奠定法制基础。

2.培育数据新要素,开拓数字经济新赛道。推进成立数据交易所,打造“数商”新业态,开展数据资产评估与入表、数据财税政策等前瞻研究,起草促进数据交易流通指导意见。

促进公共数据的高水平开放。利用区块链、数据脱敏等技术,形成可靠稳定的共享开放体系。允许医疗、交通、金融等特定数据授权特定机构进行开发利用,在保证安全前提下开放,不设所有制门槛。强化政府系统业务协同和信息资源安全有序共享,将更多直接关系到企业群众办事的高频数据纳入共享范围。

3.营造有利于民企数字化转型的市场环境。挖掘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案例,加大推广力度,切实发挥好案例的引导示范作用,鼓励更多民营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工作。

加大资金支持。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设立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项目,将支持方向从原来的基础设施上云,扩大到应用上云。

开展数字化评估工作,了解数字化转型进展,解决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深入开展数字化转型加速计划,依托上海市企业服务云,将“企业微课”推向深入,搭建线上平台为中小民营企业对接更多优质数字化转型资源。适时启动线下“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营活动。

3.加强数字化复合型高端人才培养。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体系,加强数字化复合型高端人才培养。一方面,创新数字经济人才的培养模式。借鉴龙头民营企业和高校院所合作的已有成功模式,采用企业出资、高校出人的方式,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成立二级学院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健全数字化高端人才保障机制。通过绿色通道提供快速落户、子女就学、住房保障等服务,同时对数字化产业中的高端人才提供收入的税收优惠。

猜你喜欢
民营企业转型数字化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转型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数字化制胜
沣芝转型记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